最新抒情散文:又是一年端午節
2023-07-18 08:22:53
鮮有人知曉、歷史悠久的端午節在最早的先秦時代,只是古人的「健康節」、「衛生節」。先秦時代,五月是一個邪氣叢生的季節,這個時候潮溼而又潮溼,各種病菌大量繁殖,由此百姓普遍把五月視為「惡月」、「毒月」,一個對身體健康不利的季節。東漢的《風俗通義》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記載,可見古代的五月在人們眼裡不是什麼好日子。好讀書、長於謀略的東晉名將王鎮惡便是因為出生於五月五日這天,所以其祖父給他取名為鎮惡。
為了闢邪、驅邪氣而保健康,古時的人們沐浴蘭湯、懸艾葉、喝雄黃酒、掛菖蒲,還要在胳膊上佩帶闢邪的五彩絲帶,以示健康安全。三國時的《吳縣誌》就曾記載過人們的這種風俗活動:「端午簪榴花,艾葉以避邪。」浴蘭湯不是現在的蘭花,是一種草本植物。雄黃酒有闢邪作用,驅毒蟲、去溼邪、利健康。
這個原本以「闢邪」為主的節日後來因屈原的傳說而使其有了極其豐富的內涵。南朝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用小說的筆法記錄了楚國人為紀念屈原而每每到了端午節便往竹筒裡面放米的事情。關於端午節起源的民間故事傳說甚多,但唯有屈原這個傳說影響大。幾千年前,愛國詩人聽到秦國攻破楚國的消息,飲恨留下詩作,而後自沉汨羅江。這段頗具悲劇色彩的歷史無疑給端午節融入了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也承載著古代平民百姓追懷先賢的情懷,讓原本單純的端午節一下子變得凝重起來。
唐朝時期,端午節已發展成為一個盛大的傳統佳節,皇宮裡也有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王溥《唐會要》就有這樣的記載:「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說的便是皇帝端午這天賞賜臣子的事情。
抗日戰爭時期,端午節曾有「詩人節」之稱。一九四一年的端午節前夕,日軍對我國各地進行瘋狂的轟炸,企圖在最短的時間內摧毀中國人的意志。這年的端午節,老舍、冰心、郭沫若等詩人,效仿屈原以身殉國的決心,冒著敵人飛機轟炸的危險,在重慶和四百多名愛國志士齊聚在一起為革命吶喊助威。
新中國成立後,端午節這天更是熱鬧非凡,重慶在一九五一年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第一屆水上運動會,大江裡各色龍舟爭相競渡,場面壯觀。「文革」開始後,在「破四舊」的口號下,歷史悠久的端午節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時至今日,端午節又以隆重的姿態回到人們的視野裡,人們不僅可以吃粽子、看賽龍舟,還可安心地享受三天的假期,真是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