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的意義(太平天國為何定都南京)
2023-07-19 01:07:29 2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攻克軍事重鎮武昌,諸王紛紛從漢口遷至武昌,其中天王洪秀全暫居湖北巡撫署衙,東王楊秀清暫居湖北布政使司衙門,北王韋昌輝進駐湖北按察使衙門,翼王石達開進駐湖北學政衙門。經過28天的休整留守,太平軍揮師東下,準備一舉佔領南京。
▲天王府龍鳳殿內景
同年3月19日,翼王石達開率軍攻克南京,3月29日天王洪秀全下詔將南京改稱「天京」,定為首都。一時間,太平天國儼然成為與清廷南北對峙的政權。圍繞著建都南京一事,後世歷來爭議不休,在清王朝控制全國絕大部分區域的形勢下,太平天國這一有些匆忙的決定究竟合不合時宜?
▲翼王石達開雕像
從軍事上來看,位於西南一隅的四川雄據長江上遊,山川險固、民殷物阜,又遠離政治中心的影響範圍,只要據有四川就可徹底站穩腳跟。不過定都四川也有一個大問題,由於距離北京太過遙遠,對日後奪取全國政權不利。於是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下,其餘諸王均不同意這個過於保守的意見。
在廣西起事之時,洪秀全的目標是攻取南京,然而進入湖南後卻產生了攻取河南的念頭。從地方志中記載的「賊匪有窺伺荊襄之意」等語句,可以看出北上中原是天王洪秀全乃至諸多將領的主張。殿左一指揮羅大綱就曾言:「欲圖北,必先定河南,大駕駐河南,軍乃渡河。」不過在這件事上,東王楊秀清則與洪秀全有著不同看法。從全州之戰開始,他就提出「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然後遣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已。」的戰略。進駐武昌後,他也堅持這一既定方針。這時,浙江名士錢江上書一封,使天王洪秀全的態度陡然發生變化,同意直取金陵,而東王楊秀清也利用「天父附身」的方式命令太平軍東進。
▲天王洪秀全銅像
不過這一次決策只是確定軍事進攻方向,並不等於建都南京。據《甕牖餘談》卷六記載:「既陷金陵,東賊意欲分黨踞守江南,而自往攻河朔。」洪秀全及楊秀清在此事上意見一致,打算留一部分人鎮守南京,主力部隊繼續北上滅清,只不過在由誰統兵一事上又有了分歧。
解決這一爭端的是一位湖南老兵,據忠王李秀成被俘後敘述,此人曾為漁夫,從軍後當了東王所乘小舟的水手。他向東王仔細闡述了定都河南的劣勢——由於水少且無糧,大軍一旦被圍將無法解救,兩相對比之下南京顯然更有利。事實上,實際掌握軍事戰略決策大權的楊秀清不僅自己不打算北還,還通過有力措施阻止天王揮師北上。
▲太平天國稟報原件
為安撫各級將領,東王楊秀清又組織朝中大臣寫文論證建都南京的正確性,角度涵蓋軍事地理、經濟、政治、人才諸方面,從中遴選出40餘篇合為《建天京於金陵論》,予以刊印頒行。至此,建都南京最終敲定。
對於東下南京及建都南京這兩大重要決策,長期以來人們持有不同看法,紛雜之間令人莫衷一是。客觀地說,攻佔南京是為了日後北進所做出的戰略選擇,因而是正確的。首先,太平軍攻取南京後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結束了流動作戰的被動局面;第二,攻取南京可揚長避短,太平軍以水師見長,若前往河南則毫無用武之地,更將慘敗於清軍騎兵手下;第三,當時清軍為防太平軍北上,大批精銳駐守河南,東南諸省防務較為薄弱,容易各個擊破;第四,攻取南京就意味著有了可靠的經濟保障。太平天國放棄立即北上進行決戰,轉而選擇暫退一步以求得日後更大主動的策略,在當時可謂最穩健的選擇。
▲天王府等比例縮小模型
然而建都南京與之相比則太過消極,犯了錯失良機的重大戰略錯誤。攻佔南京後,太平軍主要任務應是在鞏固根據地的前提下準備北伐,然後迅速北上決戰,而不是匆忙間建成一個割據的地方性政權。太平天國曾離奪取全國政權這一目標無比之近,卻硬是放過了這一難得時機,讓清軍有了喘息之機。
更要命的是,過早建都南京使眾人喪失了乘勝進取的銳氣,大批高層加速腐化,內訌日益加劇並最終導致「天京事變」。呤唎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就曾直接指出:「天王在南京停留下來,實在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而且是一個使他失去帝國的致命的錯誤......」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近代史》中也認為定都南京屬於重大戰略失誤。
▲金田起義油畫
就這樣,太平天國很快就走上了歷代農民起義的老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而彼時諸王還興致正濃,絲毫不知道天國結局就在這次定都事件中註定。
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