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特色的京族哈節文化
2023-07-18 10:31:33 4
每個民族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節日和民俗,在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風情就是每年一度的哈節了。在節日中,京族人民通宵達旦,歌舞不息。京族的哈節是京族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起源
哈節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誕生。京族人以海洋漁業生產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哈」是京語譯音,含有「歌」、「請神聽歌」的意思。關於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說。目前在廣西京族三島廣為流傳的傳說是:傳說四、五百年前,北部灣岸邊的白龍嶺下,有一條巨大的蜈蚣精,在此吃人翻船,興風作浪。
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過海,船駛到蜈蚣精洞口,當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時,神仙把事先煨得滾燙的大南瓜塞進蜈蚣精口裡,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燙得直打滾,屍斷三截,隨波逐流成為萬尾、巫頭、山心「京族三島」,頭部漂流至越南成為氵萬柱島,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樂業。於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為「鎮海大王」,立廟祀之,每年都到海邊迎接「鎮海大王」來享祭,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節。
主要活動
哈節前,京族人家家戶戶打掃門亭,裡裡外外布置一新,哈節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哈亭內外,舉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動,非常熱鬧。
各村的哈亭是節日活動的中心。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其建築形式古樸、美觀、繁簡各異。屋頂的屋脊正中塑有雙龍戲珠的吉慶形象裝飾,哈亭內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設有京家人信奉的諸神神座,殿內的柱子上都雕寫著具有民族習俗特色的楹聯或詩詞。
較大型的哈亭內,祭祀場地兩側設有階梯形的賓客坐席,這是專供村裡輩份最高、為修建此哈亭和籌辦哈節捐資捐物者所設立的。座次的順序,也是以貢獻功績的大小從高到低論定。
京族哈節活動由祭祖、鄉飲、社交、娛樂等內容組成。節日活動歷時三至五天,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周圍各族群眾亦來共同歡慶。整個節日活動過程,大體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迎神
在「唱哈」前一天,集隊舉旗擎傘抬著神座到海邊,遙遙迎神,把神迎進哈亭。把所養的「象」(其實就是豬)趕到哈亭繞行三周。然後留到半夜殺掉,由主持「哈節」活動的頭人組織參加「哈節」鄉飲,聽哈的人(即有資格入席的人按先後次序登記在本子上,每年輪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數,為「哈頭」籌辦祭品。)各養一頭大豬,養時要把豬洗得白白淨淨,不得弄髒,也不能咒罵,稱為「養象」。到了節日,看哪個養的豬最大就選他的,這頭豬用以祭神之後,只分八斤豬肉分給眾人吃,其餘的由「養象」戶自行支配。
2.祭神
祭神的具體時間為節日的當天下午三點鐘左右。祭祀儀式開始後,首先由主祭者帶領人們迎接來自海上、天宮各位神靈、祖先進入神位,讀祭文,緊接著是向諸神敬酒和獻禮。在祭祀之後進行娛神的過程中,表演內容不但穿插了人們喜聞樂見、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詩詞演唱、歷史故事說唱等,還要唱「進香歌」、跳「進香舞」、「進酒舞」、「天燈舞」等。
3.入席聽哈
祭神畢,入席飲宴與聽哈,稱為「坐蒙」(又稱「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餚除少數由「哈頭」供應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備,每餐由入席人輪流出菜,且邊吃邊聽「哈妹」唱歌。婦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婦女、兒童均在「哈亭」外邊聽歌。「唱哈」是「哈節」的主要活動項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個男子叫做「哈哥」,又稱「琴公」,兩個女子叫做「哈妹」,又稱「桃姑」。
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間,手裡拿著兩塊小竹片,一邊唱一邊搖擺著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邊地上,兩手敲打竹製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調撥奏三弦琴一節。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睏倦了,轉由另一個「哈妹」出來主唱,「唱哈」要連續進行三天。歌的內容有民間傳說、哲理佳話、愛情故事等。
4.送神
「唱哈」完畢就送走了神靈。送神時必須念《送神調》,還要「舞花棍」。送神後整個「哈節」的儀禮便結束了。
哈節期間人們還進行其他活動,不善唱歌的男子們也不甘於讓姑娘們專美於前。於是,鬥牛、比武、角力競賽等也隨之展開,成為哈節上極富特色的重要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