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武士是由什麼歷史事件改編(電影最後的武士)
2023-07-11 18:45:43 2
電影《最後的武士》,一日本武士寫了一首詩,至今被國人奉為經典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出自於《七絕·改詩贈父親》,是毛主席當年離家時所作的,當時他只有17歲。其實,這首詩的原作是「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主席只不過改了其中一個字,而原詩的作者是一個日本人,叫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1828年1月23日,出生於日本九州鹿兒島,自幼接受了嚴格的武士訓練,年輕時便成為了當地赫赫有名的一名武士。後來,他與同鄉大久保利通一起參加了薩摩軍,並憑藉過人的膽識和智慧,逐漸成為了薩摩軍的統領之一。
1867年12月9日,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聯合西南強藩發動了倒幕運動,旨在推翻以德川慶喜為首的幕府政府。戰爭之初,幕府軍隊人數眾多,且武器精良,而西鄉隆盛等人領導的薩摩軍勢單力薄,幾乎無法與之抗衡。但是在西鄉隆盛的英明領導和指揮下,薩摩軍連戰連捷,經鳥羽之戰、江戶之戰等戰役之後,幕府軍被徹底擊敗,薩摩軍大獲全勝。這為明治維新的開啟,掃平了障礙,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進程。
倒幕運動的勝利,使得西鄉隆盛聲名遠播,達到了他軍事生涯的巔峰。明治天皇親自召見了他,特授予他正三位官職,賞典祿兩千石。一時間,西鄉隆盛成為了當時日本最有名的武士。但是,隨後發生的事情,卻遠遠超出了西鄉隆盛的預料。
倒幕運動勝利後,大久保利通等人開始支持天皇進行維新變革,推動日本近代化,以增強日本的國力,這就是後來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對於整個日本而言,無疑是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改革,是日本跨入世界強國之列的重要手段。
但是明治維新提出廢除一切封建制度,這嚴重觸犯了以西鄉隆盛等人為代表的武士階層的利益,使得中下級武士失去了地位,以及世襲的俸祿,導致原本高高在上的武士,一下子淪為了赤貧階層,連養家餬口都成了問題,一些武士的妻子為了生存被迫淪為藝伎。這是西鄉隆盛不願意看到的結局,因此他憤而辭職,離開了權力中心,回到了老家鹿兒島。
此時,這位曾參加過倒幕運動,立下無數戰功的名將,立刻成為了這些失意落魄武士們,競相崇拜的偶像。在武士們強烈要求反抗的呼聲影響下,西鄉隆盛決定鋌而走險,率領眾武士與政府軍決一死戰,以挽回武士們的尊嚴和榮譽,這拉開了西南戰爭的序幕。
戰役之初,雖然武士們裝備簡陋、武器低劣,且僅佔據區區幾個縣,而政府軍則裝備著清一色的西洋武器,戰鬥力非常強大,又佔據了全國四十多個縣,但是在西鄉隆盛的指揮下,武士們連續多次擊敗了政府軍,甚至連名將乃木希典都被打敗了,連天皇御賜給他的軍旗都丟了。
但是,雙方畢竟實力懸殊,僅8個月後,武士們最終還是被政府軍擊敗了。西鄉隆盛當時負傷了,但奇怪的是他並未按照舊武士的慣例,切腹自殺,而是讓自己的副手別府晉,一刀砍下了自己的首級。關於這一點,在日本電影《最後的武士》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奇怪的是,戰後,政府軍並沒有找到西鄉隆盛的首級,據說他的部下將首級埋在了一個神秘的地方,也有一些日本人說西鄉隆盛根本就沒死,只是讓別人裝成了他的模樣。隨著西鄉隆盛的死去,日本舊武士階層徹底覆滅了。
#變美大作戰##夏季百搭套裝# #女主播一年賣出1000多萬件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