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轉型發展(成功轉型助力城市發展)
2023-07-11 02:08:05
寬闊的柏油馬路直通村口,平坦的水泥路面穿村而過,一輛輛小車來回穿梭,村道旁的路燈整齊劃一,綠化的樹木隨風擺動,自來水通到了廚房,一座座別墅式的樓房屹立在村道兩旁,瓷磚牆,大紅門,耀眼增光,屋子裡液晶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已經普及,這是安和街道美麗新農村的一個掠影。
區劃調整,「鄉」轉為「街道」
改革開放40年來,安和街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60年代初起,經歷了安和公社、安和鄉、萬華巖鎮、保和鎮四個歷史時期蛻變成安和街道,目前安和街道總面積109.55平方公裡,總人口29486人,其中農業人口20986人,城鎮常住人口8500人。
如今的安和街道地處郴州大道、福泉大道、夏蓉高速、G107繞城線主幹道縱橫交錯貫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條條大道都是水泥路,轄區內已有9路、10路、65路、15路、101路等多條公交車線環繞, 每個村都有公交車通行,每個站點都設有客運招呼站,四通八達,交通便捷,告別了滿腳泥濘走山路的歷史。
改善設施,走向「新」時代
安和街道現有醫療衛生機構9個,其中有6個衛生室,1所衛生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專業醫療人員40人,實現了每戶都有家庭醫生服務。
建立了上下兩層樓50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站,設有電子閱覽室、讀書室、未成年人活動室、文體室、健身室、棋牌室,舞蹈室,多功能活動廳等,安和街道不斷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完善了村文化體育器材基礎設施和文化網絡,各村設有農家書屋、文化活動中心、「村村響」 廣播、無線電視「戶戶通」、 移動、電信服務網點3個,金融網點2個等,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轄區內有幼兒園5所,其中公辦幼兒園3所,1所九年制義務教育公辦學校,2所民辦學校——菁華園、科龍職業學校,基本實現幼有所教,病有所醫。
經濟騰飛,奔向小康社會
40年來,安和街道人民生活已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從小康型向全面小康的整體性轉變。該街道大力發展產業,目前轄區內共有農民合作社15家,茶葉、蔬菜、海狸鼠等合作社的發展讓更多村民選擇留在農村,實現了農民在家門口就業。隨著全區交通、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建設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安和街道已成為我區城市發展的主戰場,目前,街道共有重點企業10餘家,萬華汽車城、舜華魚業、大漢集團等重點項目紛紛在此落戶。2018年,該街道計劃實施項目12個,其中已開復工建設9個,完成項目投資5.3億元。
與此同時,安和街道還充分利用轄區內豐富的旅遊資源,通過鼓勵當地農民以種植瓜果、蔬菜為主,發展規模化的精品農業,帶動了以萬華巖風景區為核心的鄉村旅遊業發展。2018年,街道在積極探索產、供、銷一站式服務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同時,形成了以萬華巖風景區為核心,輻射帶動新田嶺茶葉、獼猴桃、萬華紅提等周邊農業組團發展,打造了以萬華巖風景區、萬華紅提莊園、小竹林生態休閒山莊、萬畝茶園為主的生態休閒旅遊業。
街道已連續18年舉辦了西瓜節,成功打響了安和西瓜的品牌;萬華紅提基地也已形成集休閒、文化、旅遊觀賞為一體的生態體驗園;新田嶺的雲霧茶葉、高山無公害蔬菜、海狸鼠養殖等產業發展帶動了村民種植積極性,農業 旅遊業發展形勢喜人。
截至目前,安和街道規模工業總產值達4.8億元,限額以上商貿業營業額0.65億元,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3.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17億元,增長120%,城鎮化率為35.5%,全年合同利用外資35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50萬美元,街道經濟發展成效顯著。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如今的安和街道正繼續沿著「發展城市經濟、提升服務效能、注重保障民生、惠及居民群眾」的工作思路,向著建設「城市管理示範街區,文化旅遊開發先行街區,服務民生和諧親善街區」的目標奮進。
文/圖:黃飛仙 羅紅豔 張睿 劉成芬 賀茂峰 李慧玲
編輯:劉成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