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衝走前父親試圖將孩子拋上岸(被衝走前父親試圖將孩子拋上岸)
2023-07-13 06:33:33
被衝走前父親試圖將孩子拋上岸?澎湃新聞 綜合報導一場悲劇來得猝不及防8月13日15時許,四川彭州市龍門山鎮龍漕溝突發山洪,截至14日中午13時,共造成7人死亡、8人輕傷,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被衝走前父親試圖將孩子拋上岸?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被衝走前父親試圖將孩子拋上岸
澎湃新聞 綜合報導
一場悲劇來得猝不及防。8月13日15時許,四川彭州市龍門山鎮龍漕溝突發山洪,截至14日中午13時,共造成7人死亡、8人輕傷。
事故的視頻在網絡流傳,看得人心驚肉跳:原本近乎乾涸的河道,轉瞬之間洪流奔湧,不及逃生的人站在河道中間的石臺上,直至被不斷上漲的水位吞沒……現場視頻或許也解釋了悲劇何以發生:習慣了城市生活的人們,對野外的危險缺乏感知,不相信洪水會突然到來,低估了自然的力量。
最後時刻
父親試圖將孩子往岸上拋
山洪發生後,一段視頻引發網友熱議,視頻中一對父子被困於山洪之中,父親抱著孩子,背對洪水,坐在一塊石頭上。另一段視頻中,洪水已沒過父親的肩膀,最終父子二人被洪水捲走。
14日,目擊者陳心(化名)告訴北青報記者,視頻中的一幕確實發生在龍漕溝山洪中。陳心回憶說,此前她和朋友想找一處親水避暑的地方,上網查詢後,發現有人推薦彭州龍漕溝。13日,她和男友等8人一起來到了此地。
「我們是下午3點左右到的,當時河岸上有很多商家在售賣泳衣、雨鞋等,我們下到河灘上,支好天幕準備吃東西。沒多久就聽到岸上有人高喊漲水了。沒幾秒鐘,就看到洪水一下子衝過來了。」陳心說,「水位是一下子漲起來的,因此周圍的人事前也沒有防備。」
陳心說,當時她和朋友一起跑到了岸邊高處的一片玉米地,隨後就看到距離他們不到50米的地方,有一對父子被困在山洪中。「他們所在的位置處在密林邊上,跑不上去,想往河另一側跑,卻被困在山洪裡了。當時孩子爸爸就用後背擋著洪水,盡力保護孩子,這樣堅持了大約15分鐘,最終兩人不幸都被水衝走了。」
陳心回憶說,就在最後時刻,她看到被困的父親做出了將孩子往岸上拋的動作,但當時父親已經失去平衡,孩子還是掉入水中。
陳心說,看到有人被困後,她的男友等人曾想嘗試搭救,「他們拿著搭天幕用的杆子去救人,但過去的路上是密林,他們穿不過去。看到兩人被水衝走時,我男友他們也曾想趕到下遊,儘可能接住大人、孩子,但水太渾濁,根本看不到孩子在哪裡。」
「孩子的媽媽也在我們附近,哭得幾乎暈厥過去,需要別人扶著才能站起來。」陳心說。
危險「野景區」成網紅打卡地,平臺要擔責嗎
然而這場悲劇並非不可避免。事發地周圍有安全提醒標識,明確標記了人和車輛不得進入。2021年8月,龍門山鎮政府還曾發文提醒,龍漕溝等地汛期溝內易發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就在山洪前,還有管理員曾勸離遊客,連著喊:「我給你們跪下了,求求你們,快要漲水了,你們快跑……」,但是,沒什麼人理他。
值得深思的是,這個當地人和遊客都應當知道存在危險的地方,卻成了「野景區」「小眾避暑地」「網紅打卡地」,在一些地圖App上直接被標記成了景區,在小紅書等平臺上被輪番推薦。甚至連一些當地人也在配合著這種趣味,比如在事發地周圍流動商販售賣商品,場地附近還設有公共廁所,這一切都讓龍漕溝變得「景區化」。
一段時間以來,所謂露營、燒烤、漂流等活動,成為新興的潮流休閒方式,人們不斷在野外尋找合適的地方,有意識地追求某種野趣,來到龍漕溝的人們想必也是如此。那原始、粗糲的地貌,區別於正規景區的「野性」,甚至顯眼的風險提示標識,似乎都成了野景區魅力的一部分,充滿著野外秘境的誘惑。
而當這一切被搬到網上,發散於社交平臺,在短視頻濾鏡的粉飾之下,人們已經忘了這裡存在風險,「野性」反而誘導著人們爭相前往。
但這種旅遊趣味,卻不能忽視基本的安全風險,這場悲劇就是一場極為深刻的教訓。因此,社會有必要糾偏錯位的旅遊認知。人們應當對「野外」抱有足夠的敬畏,對所謂野景區的追捧要適度、克制,始終把防範意識放在第一位。
此外,在該起事故中將事發地標記為景區的App,給用戶「種草」的網際網路平臺也應當有所反思。可以想見,即便人們看到了安全警示,但看到這裡在正規App上被標記、被推薦,這也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心理預設:這裡是安全可靠的。
顯然,這些App對信息把關存在疏忽,在沒有核實的情況下輕而易舉地把當地當作了一個景區來對待。事實上,有媒體報導有博主曾曬圖舉報「小石河野炊攻略」的相關視頻,但首次舉報並沒有成功,平臺表示「暫時無法判定舉報對象存在違規」。這些本應引發平臺重視的線索被輕易放過,令人十分遺憾。
在這起事故發生之後,大量關於龍漕溝的種草筆記、推薦視頻被下架。但人們更需要的還是防患於未然,遊客對野外環境缺乏防範意識的追捧,平臺缺乏甄別審核意識的標記與推薦,這些都到了該深入反思的時候。
北京市時代九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桂林律師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對未經過商業開發且存在高風險的旅遊景點,平臺有安全提醒義務和內容審核義務。發布者在發布視頻時也有提醒廣大觀眾風險的義務。若均未做出風險提示,平臺及發布者均存在一定侵權責任。
許桂林律師提醒,若旅遊主管部門提醒禁止進入等提示時,旅遊者為自身安全考慮,不得進入遊玩;發布者在發布未經商業開發旅遊景點時,請核實景點風險是否是禁止旅遊或進入。若存在禁止旅遊或進入提醒時,建議不得發布類似旅遊視頻。
上海瀾亭律師事務所的張耀律師告訴北青報記者,這些平臺應當有監管、審核相應視頻、博文的義務,並應當對包含危險行為或不安全因素的內容添加明顯的安全提示,對明顯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內容及時刪除。若平臺發現相關安全隱患或虛假信息,但未及時履行上述義務的,除可能將受到相關部門的行政處罰以外,還應當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對於一味追求流量、博取眼球而忽視安全警示或故意虛假宣傳、惡意引導的博主,可能將承擔侵權責任,情節惡劣的可能會受到行政或刑事處罰。
改變觀念:
汛期、雨季儘量不進山
每到炎熱夏季,到山中避暑必不可少。近幾年,全國多地開始流行到河道裡戲水納涼。四川一些地區甚至把麻將桌擺到河裡,吃著西瓜、泡著河水、搓著麻將,的確非常愜意。
但一片寧靜悠然的背後,危險隨時有可能來個突然襲擊。
這次龍漕溝區域突發的山洪災害正是這樣。由於天氣悶熱,很多市民驅車進山避暑。有人在事發當天上午經過那個路段,看到路邊早已停滿車,許多家長帶著小孩一起進溝。
然而,沒人會想到,自己可能即將經歷一場山洪災害。
「下雨天不進山」是人們的共識。許多前來避暑的遊客也正是看到當天無雨,認為進山不會有危險。殊不知,山裡往往一步晴天、一步陣雨。
「山區氣候條件非常複雜,經常出現山上下雨、山下無雨的情況。有時候山上已經暴發了山洪或泥石流,而山下的人還根本不知情。」謝洪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在他看來,是時候改改觀念了,並非「下雨天不進山」,而是整個雨季都儘可能避免到山裡。一旦下雨,山體坡面容易不穩定,除山洪泥石流外,滾石、滑坡、崩塌這一類的災害經常都有發生。
謝洪表示,泥石流的衝擊力度難以想像,夾雜著大石頭的泥石流,連橋墩都能衝斷。山溝裡的山洪,也並非只是純粹的河水,還夾雜著大量的石頭、泥沙等在裡面運動,這個衝擊力也是驚人的。
所以,當有人通知撤離時,或者當看見洪水已經在遠處的河面奔流而來時,千萬別耽擱別猶豫,奮力撒腿往岸上跑。此刻的逃命重於一切。
龍漕溝區域山洪發生後,網上開始出現各種「逃生秘籍」,其中有一條提到「當水開始變渾時趕緊跑」。對此,謝洪認為,山洪席捲而來時往往僅有幾秒或者幾十秒,等發現水渾濁後再逃,其實已經晚了。
(綜合江城/澎湃新聞、屈暢溫靖/北京青年報微信公眾號、張晴丹/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來源: 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