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電影史地位(羅生門的這些猛料你一定不知道)
2023-07-13 13:00:02 3
提到黑澤明、提到《羅生門》,很多影迷身體便自動繃直,情緒一鍵嚴肅,生怕說錯一句話詆毀了神明。這些影史地位無可撼動的作品及大師總有說不完的故事,今天是《羅生門》上映67年紀念日,碗哥扒了扒影片上映前後的周邊趣事,希望更多的影迷了解這部經典的「生前身後事」。
《羅生門》的故事核心是一件慘案: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審案現場,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作證的女巫各執一詞,真相究竟是什麼?
除去形式上開創了先河,《羅生門》也在主題上發人深省:各個當事人無限美化自己的證詞,在潛意識裡抹去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典型的利己主義,這是人性,真相只能掩蓋在謊言之下。
當年片場上的副導演不懂劇本的含義時,黑澤明曾解釋:
人對於自己的事不會實話實說,說自己的事的時候,不可能不加虛飾。這個劇本描寫的就是不加虛飾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這是一幅描繪人與生俱來的罪孽和人難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己心的奇妙畫卷。
而真相到底是什麼呢?歡迎有明確答案的小夥伴們評論區留言,碗哥收集整理了《羅生門》上映前後的邊角料,希望對大家吃透這部電影有所幫助。
1.羅生門的含義
對於很多人而言,羅生門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這個詞最早指日本古代城池正門,但現在如果一件事撲朔迷離,涉事方各執一詞卻互相矛盾,那也可以稱「XX羅生門」。
電影《羅生門》的劇本來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同名小說,小說以羅生門樓為背景。與小說結局不同的是,黑澤明改編了原著結局,用「雨後嬰兒得救」收尾,也表達了「性本善」的觀點。
2.險失金獅獎
從左到右:「砍柴人」志村喬、「巫婆」本間文子、「武士」森雅之、導演黑澤明、「武士妻真砂」京町子和「強盜」三船敏郎。演員中的三位缺席者是「僧侶」千秋實、「僕人」上田吉二郎以及「差役」加東大介
黑澤明向世界證明,三流電影環境的亞洲也能出一流大師。《羅生門》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獎、奧斯卡榮譽獎(相當於今天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眾多獎項。
但這裡必須要提的是,頒發金獅獎的義大利,與日本同為二戰的戰敗國,難免有國家窮途末路,英雄惺惺相惜的嫌疑。那時的日本對威尼斯電影節一知半解,得知參展消息後,日本電影界其實是處於驚慌失措的狀態,大映公司對此片不抱希望也不信任,最終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才勉強送展。
3.上映前遭遇兩次火災
《羅生門》在拍攝過程中,位於京都的大映製片廠經歷了兩次火災,然而影片最後居然如期上映。兩次起火分別發生在攝影棚和放映室,硝酸膠片易燃,儘管大家搶救出底片,但兩位錄音師還是被燻暈了。
4.那個年代的一手觀眾:幾乎不懂
今天我們已經習慣了多線敘事和逆光攝影,經過時間沉澱,黑澤明也成了大師的代名詞,但那個年代的電影人、影迷對這部電影卻是拒絕的。
《羅生門》本來應該由東橫公司投拍,但1948年當劇本和資金預算都已完成後,東橫還是覺得不該冒這個險,拍攝又被取消了,最後則由大映公司接盤。大映領導人永田正一曾在該片的首映禮中途離場,甚至在此片於國外獲獎後,還是對外聲稱對這部電影「幾乎不懂」。當時的觀眾儘管對影片評價並不理想,但也並未反映這部片子有多麼讓人費解。
5.架勢不夠墨水湊
《羅生門》從一場雨展開,為營造「瓢潑大雨」的場景,黑澤明借用片場周邊的水源,儘管用水過度,但效果依舊沒達到黑澤明的要求。由於電影是黑白的,為讓大雨顯得有魄力,導演在雨中摻雜墨水,讓雨變成黑色,架勢一下子上來了。
6.人工製造陰影
影片中拍攝太陽可謂開創先河,但更精彩的是竹林中對陰影的利用。
這些落在臉上的陰影對還原人物心情有了極大的作用,那麼這些陰影是怎樣動起來的呢?
答案:人工。多襄丸身上搖動的樹葉影子是由照明組手拿樹枝在燈前搖晃製造出來的。需要大面積的樹影的話,還需要在三船敏郎頭上套上網罩,在上面適當地插上樹枝一同搖晃。
7.黑澤明片場大怒
由於當時的大映為節省成本,在拍攝時連合板的步驟都省略了,因此成片實際只是將前後鏡頭按順序連接起來再洗印,這導致黑澤明對剪輯效果極為震怒,首次內部試映會不歡而散。黑澤明要求將全部膠片原樣洗印並親手完成剪輯,這在當時的大映京都製片廠堪稱「產業革命」。
8.被拆掉一半的羅生門
重要道具羅生門在生產出來後,由於過於龐大,梁祝難以支撐屋頂,因此只好拆掉一半,然而這樣一來反而更凸顯了影片所要渲染的荒涼破敗的平安末期時代,可謂「一舉兩得」。
最後想說,經典終歸是經典。對這部片子破口大罵的人們,相信我,你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是因為沒看懂又不好意思承認所以被激怒了而已。承認自己看不懂從來都不是什麼丟人事,胡謅可就貽笑大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