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新修鋼城大道何時開工(貴州涼都六盤水)
2023-07-12 23:12:39 1
中學地理課裡老師曾說過六盤水這個地方,聽起來名字很有特點,因為帶有口音,經常把六盤水當六盆水念。可能是出於個人淺薄意識,總認為盤子太小,盆子才夠大,直到後來接觸三線建設,才知道六盤水的來歷和發展經過。六盤水歷史底蘊不夠豐厚,但因三線建設而形成一座百萬級人口的城市,足以讓六盤水人民炫耀一輩子。
60年代初為應對複雜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決定將國防、科技、交通、礦產等工業向三線地區轉移,三線地區指的是第三道國防戰線內,泛指陝甘寧、雲貴川、兩湖以西的大部分地區。三線地區最大的特點是山,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這一段時間,革命先輩都以遊擊戰為主,山區就是遊擊戰的好戰場。山區在經濟時代成為發展的障礙,但在遊擊戰爭時代山區是革命鬥爭的首要條件,黨中央當年提出的三線建設固然帶有遊擊戰的指導成分,西南的山區成為三線建設主戰場也脫不開遊擊戰的思想。
1966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籌建水城鋼鐵廠,依照中央「靠山、隱蔽、分散」的指示,水城鋼鐵廠選址在畢節地區水城縣青槓林,對外聲稱青槓林林場,代號603工程。1966年7月28號,水城鋼鐵廠一號高爐破土動工,萬千熱血青年投身建設當中,一切聽從組織安排,沒有加班工資,不計較個人得失,沒有一個人喊苦,唯一一個字那就是幹。
說起水城鋼鐵廠的一號高爐的來歷較為豐富,水城鋼鐵廠的一號高爐是鞍山鋼鐵廠的二號高爐,這座高達22米的龐然大物是1919年日本在華掠奪東北資源而修建,距今已有100年的歷史。水城鋼鐵廠的一號鍋爐就是鞍山鋼鐵廠二號鍋爐整體搬遷過來的,一號高爐已經停產成為歷史文物。
水城縣原本是2萬人口不到的小縣城,代號602的工程一下子竟湧進來8萬人,讓名不經傳的小縣城成為貴州乃至整個西南的焦點。602工程入駐水城縣不是一家大型工廠而是一座城市,讓水城縣一躍湧進工業時代。8萬人中不僅有當時國內大型鋼鐵廠的工程師、技術員和技工,還有來自全國各地支援三線建設的熱血青年。東北話、上海話、西安話、北京話、廣東話、湖南話、貴州話匯集在一起形成多元社會,最終匯集成三線文化。
鋼鐵廠建成後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安順地區的六枝縣、興義地區的盤縣、畢節地區的水城縣因儲備量豐富的礦產資源而在1965年的11月份成立六枝礦區、盤縣礦區和水城礦區,受煤炭部和貴州省雙層領導。1966年2月22日,三個礦區改為特區,並建立三特區工業建設總指揮部,並以三縣的頭個字取名六盤水地區工業建設總指揮部。一部「海瑞罷官」引起的文革風卷席到六盤水地區,為阻止造反派對六盤山地區的工業進行破壞,省軍區直接軍事託管,六盤水工業建設總指揮部由於軍隊的託管而名存實亡。
197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成立地市級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六枝特區、盤山特區、水城特區行使縣級職權,三特區歸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當天,國務院批准撤銷六盤水地區成立地級六盤水市,下轄六枝特區、盤縣特區和水城特區。六盤水取名有點講究,數字排在前面,按當時的工業實力來排的話水城應該排在第一位,水城特區一把手如果厚著臉皮爭取排在第一位的話,如今六盤水市應該叫水六盤市,盤縣特區一把手也掙排第一的話,如今的六盤水市應該叫盤水六市,六枝排在第一位或許是佔了數字的便宜。當時三大特區一把手就是沒有爭第一的勇氣,就像日韓世界盃一樣,大韓帝國就爭著要把名字排在前面,於是2002年就有日韓世界盃和韓日世界盃兩種球票。
來到六盤水不僅能參觀三線建設遺址,充滿年代感的老建築,還能逛一逛沾上足球王國元素的巴西店。巴西的足球文化很發達,也盛產足球巨星,國足近些年為提升足球水平,中超聯賽引進不少巴西籍外援,甚至還歸化多名巴西籍國腳。足球水平提升了,但就是踢不出亞洲,讓人感到很鬱悶,大費周折一番最後國足水平還是在二三流之間混,實在不應該呀。巴西店為何叫巴西無從得知,但從商店發展成為六盤水市的商貿中心不可謂是奇蹟。
水城鋼鐵廠從1966年籌建,歷經1967年「黑三線」的誣陷,1972年四人幫挑撥離間而撤走包建單位鞍鋼人員,1974年「批林批孔」和「反擊右傾翻案風」的三次大劫難,在水鋼人的奮力反駁和爭取下,最終這個聞名於世的大工程交付於國家,為西南大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夢做出巨大貢獻。水城鋼鐵廠在90年代改制成水城鋼鐵集團,簡稱水鋼集團,到本世紀初已經成採礦、冶煉、機械加工、工程安裝、運輸、水泥、外貿集一身,在職職工超兩萬人,年產各類鋼鐵產品超千萬噸的特大型國有企業。
2005年水鋼與首鋼重組,首鋼以持股增股的形式取得水鋼的絕對控股權,並取名首鋼水城鋼鐵集團,繼續為祖國和社會服務。如今的水鋼大不如前,但其為祖國建設所做出的貢獻無可替代。時光的流逝,每一棟同時期建設起來的樓房也逐漸老去,留下的是一道道無法忘懷的記憶。走在街頭看到80多歲的老人,看起來很普通,誰曾想他們是第一代三線建設者,為六盤水這座城市奉獻一輩子的老人。老人臉上淳樸的笑容,對過去談笑風生未將辛苦放在臉上不由得衷心地敬佩,致敬老三線人。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