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看春晚作文
2023-07-05 17:14:32
春晚作為全世界華人的期盼,連結起的是一段思鄉情,一段全家的記憶,一段屬於每個人的歲月時光。更重要的是,春晚建構了全球華人的一份「身份認同」。
而這種身份認同的載體是「晚會」。晚會,把情愫外化、呈現給我們。同時,我們反向支持起了晚會的存在——在身份認同的感召下,一碗餃子,一臺晚會,伴著窗外或多或少的鞭炮聲,「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晚的節目構成,也是一場「圖像的盛宴」。當然,還包括「聽覺的盛宴」。
最近一兩年,虛擬實境的引入,讓春晚氣象更新。許多現場觀眾看不到的虛擬特效,在大熒幕上盡收眼底。在商業模式上,這樣的對消費群體的劃分,是科學而必要的。
我們為什麼看春晚,或許正是因為「今月曾經照古人」,我們知道,遠方的「一家人」,可以在屏幕的媒介下相聚。換句話說,不在於晚會演了什麼,而在於和誰一起看;或者說,不在於和誰一起看,而在於和誰同時「看到了」。這樣的心理,可以參見深夜「點歌」節目的盛行機理。
今天單從圖像的建構上談談春晚。
最近在看一部跳躍性思維極強的一部《圖像的生與死:西方觀圖史》。裡面關於圖像的意識形態建構的話題僅僅談了幾頁紙。而我,作為「建構主義」的「年輕信徒」,願意談談這方面的內容。
首先,春晚儘管屬於一種「實體」,但電視屏幕,無疑是「圖像的」。
因此,如何通過圖像等因素(合稱多媒體及其他因素)影響受眾,成為了春晚策劃者、導演、現場轉播人員的任務。
如何將「情懷」分解為圖像與聲音,以及各種形式的「互動」,成為了晚會策劃的邏輯任務。或許導演可以不想這麼細,但是把各種因素條分縷析,是提高節目質量的手段。這正是學者的任務。因此,額外扯一句,產學研結合,喊了這麼久的口號,實在有實施的必要。
那麼,建構起了良好的內容,是我們觀看春晚的唯一理由嗎?顯然不是,這是由於這個問題的提問方式造成的。額外扯一句,這種提問方式,在引導式採訪當中,可以略微應用,效果出奇地好。
觀看春晚,基於一種華人的「聚合性」,以及跨年的「儀式感」。
以前文章提到過,要專門討論儀式感的問題。這裡作一點簡述。
儀式感的核心,在於「對改變的價值認同」。這是我當下思考得出的不成熟詮釋。比如,畢業典禮、春晚這類「儀式」或「有儀式屬性的」活動,都是基於一種時點為中心發散開來的「邏輯圓錐」的「價值認同」——重視與懷念。
這是看春晚的第二點理由——維持儀式帶來的價值認同。
總結一下,看春晚,一方面是維持價值認同,另一方面是維護文化建構(文化紐帶)。而「圖像」,是春晚不可或缺的媒介話語。多媒體配合下的圖像建構,構成了一種華人界的「強聯繫」。
讓我們一起跨年吧。
諸位,提前預祝新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