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力士簡歷(高力士是葵花寶典的創作人)
2023-07-05 17:13:48 1
唐僧去西天取經是被逼無奈,高力士是葵花寶典的創作人,兵馬俑是用核燃料做成的……近年來,文化旅遊熱度漸增,然而,在群眾的文化旅遊需求高速增長的當下,景區導遊隨意講解、編造一些奇聞軼事等現象十分常見,旅遊景區成「野史集散地」,嚴重影響了旅遊整體質量的提升。
「隨意歪曲史實,演繹杜撰故事,不但使遊客難以獲得準確的知識,影響休閒旅遊的感受預期,而且會模糊公眾對景區文化的認知,影響景區形象的傳播推廣。」長期從事旅遊文化研究的專家李戰民在接受三秦都市報記者採訪時稱,講解亂象層出不窮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景區受利益驅使,迎合遊客的獵奇心理,添油加醋,故弄玄虛,博取眼球,製造「賣點」。同時,一些旅行社和景區降低員工入職門檻、培訓不到位、放鬆監管,導致講解亂象發生。
記者採訪遭遇奇葩講解
「師傅,要不要導遊,唐城牆遺址、曲江寒窯、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園、曲江遺址公園,專車帶你玩一圈,最後還能去藍田玉器廠參觀藍田玉。全程就5塊錢!」7月14日,記者乘坐27路公交車前往大雁塔景區,剛一下車,便被幾個自稱是曲江景區業務員的中年婦女團團圍住。5塊錢,別說大雁塔、寒窯、大唐芙蓉園的門票遠遠不夠,就連跑這麼一趟下來的車錢都不夠。面對記者的質疑,一位身穿旗袍的「業務員」極力解釋:「我這主要是幫政府宣傳唐文化和藍田玉文化,我帶你們去景點還給講解,你們玩你們的,只要最後去一趟玉器廠參觀就行。」隨後,記者在這位「業務員」的帶領下來到大雁塔北廣場西北側的人行道,坐上了一輛雪佛蘭小轎車。「放心吧,這車都是我們旅行社的,司機兼講解,全程陪同遊覽。」
「唐僧的小名叫江流兒,他爸爸叫陳光蕊,是大唐時候的狀元……」車子剛一啟動,司機便滔滔不絕地講起了大雁塔和唐僧的故事,他說,其實唐僧去西天取經也是被逼無奈,當時唐朝的皇上李世民召開水陸大會宣講佛法,這時候過來了兩個和尚出售袈裟和權杖,這個書裡面有寫,賣價是5000兩,等於現在130多萬元,李世民當即就買了,買完轉手送給了他的御弟唐僧。唐僧非常開心,但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剛剛拿到袈裟和權杖,皇上就問誰願意去西天取經,路途是十萬八千裡,所有人都不語,皇上就盯著唐僧看,這時候唐僧只能許諾自己願意去西天取經……
車子繞著大雁塔轉了一圈之後,向南駛經唐城牆遺址、曲江南湖等地後便徑直開進了一家玉器店。一路上,司機不靠譜的講解一直沒斷。
「來華清池不是去看楊貴妃洗澡,是去看楊貴妃洗澡的地方。馬嵬驛之變當夜,楊貴妃根本沒死,高力士也沒有把她勒死,要知道,高力士是大唐第一武功高手,葵花寶典的創作人,會葵花點穴手,他只是暫時閉住了楊貴妃的呼吸而已。出來跟禁軍說,楊貴妃死了,你們散了吧。禁軍山呼萬歲,撤了。」7月15日,在臨潼華清池景區,記者聽到了一位導遊更加奇葩的講解,她說,楊貴妃活過來之後,隱姓埋名,李隆基一直沒找著,加上他已經是太上皇,也沒有多少人力物力去找。楊貴妃輾轉漂泊,跟著日本遣唐使去了日本,在日本山口市一個名叫久津的村子住了下來,被一姓荻的女人收養,這個女人不久死去,楊貴妃改姓荻氏。至今荻氏生下的女孩多為美人,但是也多薄命,與楊貴妃命運相似。「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就是楊貴妃的後人,這個有專家考證過。」導遊強調。
兵馬俑是用核燃料做的?
不少導遊在講解景點時,史實一帶而過,但說起一些迷信鬼怪故事時,卻立刻眉飛色舞。如此荒誕不經的解說遭到了眾多網友吐槽。
「導遊先拉我們去買玉,因為都是學生,真不想買也買不起。然後出來他就不高興了,之後的講解就滿嘴跑火車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說兵馬俑是用鈾235做的,所以早在秦始皇時期,中國的科技就已經很發達了……」網友「天山飛雪」說,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她和幾個同學結伴來西安旅遊時,在兵馬俑就遇到了一個「神導遊」,他不但說兵馬俑是用核燃料做成的,還神秘兮兮地告訴我們,兵馬俑是古代流行的巫術用品,曾有人發現,在一些春秋戰國時代的俑內部是有人命和類似八字的信息的,來看兵馬俑的人,在兵馬俑的大廳裡,其實有時候會有奇怪的感覺,命格特殊的人,有可能在兵馬俑那裡遇到一些靈異事件。尤其是體虛的人,其實不要常常去那裡,去一次簡單看看就好了。
「自從雷峰塔倒掉,白娘子得到了解放,地位不斷提高,從此男人便患上了一種叫做『氣管炎』(妻管嚴)的毛病。如今你來到這裡這個病就可治了。只要你買一個雷峰塔模型,請一位高僧念經灌注法力,回去把老婆相片鎮在塔下,用不了多久男人的這種病就能不治而愈。」網友「家住長江頭」說,這是自己今年6月份去杭州旅遊時聽到的奇葩講解。白娘子與許仙的美麗故事本乃家喻戶曉的愛情傳說,魯迅先生曾借用雷峰塔的倒掉,假設白娘子得到釋放傳說,寓意婦女翻身解放。然而,雷峰塔重建後,美麗傳說在導遊的口中居然變質成令人作嘔的段子。
「導遊在介紹景物時,還喜歡拿一些歷史名人的私生活說事,添油加醋。」網友「菜菜」說,自己遊覽頤和園樂壽堂時,一個導遊「爆料」:慈禧太后生活極度奢侈,每頓飯都有128道菜,每道菜最多不會吃過三口,就是這麼任性!還有,她用人奶洗臉洗澡,60多歲時容貌姣好,迷倒過一個30多歲的英國男子。
「把歷史演繹成宮鬥戲,熱衷胡亂杜撰,則矮化了景點文化的品位,容易給遊人造成誤導,還可能令景區亮點、特色湮沒在野史、傳聞裡。」西安文化學者李彭坦言,大家出門旅遊是為了放鬆身心、開拓視野。導遊若是一板一眼照念景物說明難免枯燥乏味,效果肯定一般。為了活躍氣氛,導遊們普遍練就了編段子、抖包袱的本事。但話說回來,這些插科打諢的段子包袱,最多只能算是參觀遊覽中的「花絮」,倘若隨意攀扯、喧賓奪主,那這「戲」就唱歪了。
歷史絕不能「戲說」
「在文化旅遊特別是『研學遊』日益興盛的當下,一些導遊隨意講解、杜撰奇聞軼事的現象十分突出。」長期從事旅遊文化研究的專家李戰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講解亂象層出不窮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景區受利益驅使,迎合遊客的獵奇心理,添油加醋,故弄玄虛,博取眼球,製造「賣點」。同時,一些旅行社和景區降低員工入職門檻、培訓不到位、放鬆監管,導致講解亂象發生。李戰民說,導遊工作本來流動性就很強,而很多景區特別是文化遺產類景區的歷史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獨特性,導遊很難沉下心來深入了解,於是就戲說奇聞軼事。更有甚者,一些導遊通過插科打諢式的講解跟遊客搞好關係、熟絡感情,目的在於引導遊客後續消費,至於講解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則無人管無人問。
李戰民說,故宮是一座世界矚目的博物館,每年有1500萬人從世界各地趕來參觀。據故宮統計,大部分人是通過導遊了解這座無與倫比的傑出建築,欣賞宮廷收藏的180餘萬件珍寶。然而導遊繪聲繪色地講解中難免會有戲說成分,其中最經典的段子就是「三寶殿」。進入故宮午門,導遊手裡的小旗子一指,打開話匣子:「都說無事不登三寶殿,看,三寶殿湊齊了,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其實這是誤導,俗語裡的三寶殿指佛寺中佛、法、僧三個主要活動場所。
「歷史絕不能『戲說』,尤其是對廣大導遊來說更是如此。」資深媒體評論員劉天放說,導遊每天的受眾群體非常大,不但有本團的遊客,可能還包括周圍「蹭解說」的散客。如果導遊把不正確的歷史觀傳遞給他們,勢必會產生極大的誤導。對歷史的「戲說」,就是對歷史的歪曲。影視劇中對歷史的頻繁「戲說」,早已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如果導遊再來推波助瀾,那麼,通過這部分演藝和講解帶給民眾對歷史的正確認知,就會越來越少,而產生的惡劣影響也將越來越大。由此,對旅遊行業中導遊解說的規範和監管力度必須加強。
導遊也應肩上有擔當
「有些遊客有獵奇心理,就喜歡聽這種段子,有的還直接點著要聽葷段子。如果不給講解詞添點『料』,哪留得住遊客啊!」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為了使自己的講解更生動,一些導遊經常上網查找野史,之後再「添油加醋」一番改造,一個個吸引眼球的故事就演繹出來了。
「關注細節、講述故事,這在景點講解中仍然值得提倡,但它首先必須符合歷史真實,講解過程中的媚俗與討好遊客現象應該杜絕。」李戰民說,新生代導遊間的競爭激烈,導遊生存壓力較大,導遊和遊客的關係失衡導致導遊員委身迎合遊客的觀念流行。導遊講解的底線越來越低,「存在即合理」的實用主義對年輕導遊形成誤導:只要遊客喜歡的就可以說,只要遊客愛聽的就應該講。因此,講解過程嚴謹性和道德感的喪失必然導致講解過程的庸俗化。
「世界那麼大,都想去看看。講解那麼亂,我該聽什麼?」李戰民說,講解是知識和語言的高度綜合藝術,其職業特點與組團社導遊員有著根本的區別,它綜合了教師、播音、演講、話劇、表演等專業的技術手段,是專業性、知識性和藝術性的綜合。然而,當前在一線從事導遊工作的導遊員「學生化」和「年輕化」的現象比較突出。特別是在暑期,一線導遊員不足,旅行社利用旅遊專業學生作為「實習導遊」或「臨時導遊」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這群年輕導遊不但缺少工作實踐經驗,而且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將導遊詞口語化表述的過程中,不能將歷史事件和人物還原到現實的景區景觀和建築上,而是臆造和想像歷史事件的發生,情節離奇和不盡合理的故事便由此形成。
「導遊隨意歪曲史實,演繹杜撰故事,不但使遊客難以獲得準確的知識,影響休閒旅遊的感受,而且會模糊公眾對景區文化的認知,影響景區形象的傳播推廣。」李戰民說,傳說、故事只能作為一種襯託,佐料永遠代替不了大餐。若要把知識與趣味兼具的「文化大餐」奉獻給遊客,不僅需要肚裡有墨水,尤需肩上有擔當。
對「變味」的景區講解
您怎麼看
累計轉移群眾16870人!嘉陵江洪水漫堤進入陝西略陽縣城……
陝西醫保新政實施!居民醫保繳費標準將統一!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三秦都市報官方網站www.sanqin.com.
來源/記者:趙爭耀
本期監製/山丘
責任編輯/米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