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與不敢議論文700字
2023-07-06 09:50:14 1
一提到「勇敢」這個詞,人們的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會浮現出:士兵們在戰鼓的鼓舞下,騎著戰馬奮勇殺敵這一類的場景。
一提到「不敢」這個詞,人們往往想到的卻是:戰鼓一打響,士兵們紛紛丟盔棄甲,害怕地連腿都因為不停地顫抖而站不穩這一類場景。
為什麼差了一個字造成的效果會截然不同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人們已經下意識地認為勇敢是好的表現,而「不敢」則不然。但真的是這樣嗎?
先來說說「勇敢」吧,大家都知道用勇敢來形容李逵可謂是恰到好處。但就是因為他太勇敢了,人們就賦予了一個新名詞給他——「魯莽」。而他的好兄弟宋江,在知道自己被下了毒酒離死不遠之時,害怕李逵在自己死後過於魯莽,為了給自己報仇而領兵發動起義,於是便給李逵的酒中也下了毒藥。可憐的李逵就因為自己的魯莽而迎來了自己的死亡。因此,有勇氣是一件好事,但要是太過於勇敢造成的後果可能是自己無法承擔的。
再來看看「不敢」。想必不少人都對「臥薪嘗膽」的故事有所耳聞。越王給吳王做了三年的牛馬,不敢反抗。等到期滿回國後立刻開始強化國力,每天枕著兵器睡覺,把苦膽掛在自己的床邊用來警醒自己不要忘記那三年所受的屈辱。最後,越國大破吳國,旗開得勝。因此,不是什麼時候都要勇敢,如若當時越王不接受投降硬要與吳國拼個你死我活,也就不會有今天「臥薪嘗膽」的故事了。總而言之,真正的不敢不只是不作為,而是戰術上的一種屈服,等到時機成熟再力挽狂瀾。
俗話說的好:大丈夫,能屈能伸。「敢」與「不敢」兩者的關係就好比是給一個氣球打氣和放氣。如果一味只知道打氣,這個氣球到最後一定要爆炸;如果一味只知道放氣,到頭來這個氣球也都是乾癟的。
由此看來,一個人應當在合適的場合「敢」,在合適的時機「不敢」。而不能只光理解其表層含義而妄下定論對另一者進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