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遊三蘇(仙蘇35東坡的夜飲)
2023-07-05 18:13:10 2
仙蘇35 東坡的夜飲:唯有旅行與美酒不可辜負旅行家若想出發,總會給自己編出一萬種藉口。
元豐五年(1082)三月初七日,蘇軾從黃州出發的旅程,最初目的是到沙湖鎮相田買地,最後卻不了了之。
但在這趟旅行中,天公作美,雨水頻密,帶給了詩人無盡的靈感。
蘇軾在沙湖鎮上結識了聾醫龐安時,二人同遊蘄水的途中疲累,便在山民家中小酌。
說是小酌,可蘇軾的酒量實在不堪,淺淺幾盞,已現微醺,趁夜再啟程,路過一座小橋,他環顧四周,眼已朦朧,仿佛群山相擁,又聞流水擊石之聲,一時間以為升至仙境,即興於橋側一石柱上醉填一闋《西江月》
(山行夜飲野人家,中夜起行,醉臥小橋畔,覺眾山橫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遂題一闋於柱上,名 西江月)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數聲春曉。
東坡夜飲最著名的場面,是在半年之後的黃州,直令東坡成仙的一句「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醉了世人,驚了太守。
那是後話了。
與「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夜飲相比,此刻這位「解鞍欹枕綠楊橋」的東坡,雖少了些豪情,卻多了幾分嫵媚。
騎行於山野之間,雨後過重的溼氣氤氳於溪水之上,東坡想要解鞍下馬,躺在芳草之中睡去,卻似在向馬鞍兩側的「擋泥板」(障泥)撒嬌:我的馬兒已經累了,你怎麼不體量體量它呢?無犀之談
酒是詩人靈感的鑰匙,過於清醒時的詩人是沒有資格拿到鑰匙的,而大醉酩酊時又往往找不到匙孔,只有這種微醺的狀態下,萬物有靈。
那溪間的明月也變得可愛了。
不對,明月不是應該在天上嗎?為什麼會在溪間?
可愛的月亮,必須是映於水中。馬兒啊,你且歇一歇,不要踏碎了這一池的瓊瑤。
東坡以橋為枕,淺淺睡去,直到布穀鳥趁著幾縷微光將他喚醒。
春天的早晨,真美。
(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少休。及覺已曉,亂山蔥蘢,不謂人世也。書此詞於橋柱上。)
東坡每次夜飲之後,似乎特別喜歡「露宿街頭」(橋頭、江畔、草叢間),他的靈魂經由酒精的浸著,立刻便丟盔卸甲,向大自然繳械了。
再來欣賞另一段東坡夜飲的嫵媚——
先生飲東坡,獨舞無所屬。
當時挹明月,對形三人足。
醉眠草棘間,蟲虺莫予毒。
醒來送歸雁,一寄千裡目。
這是蘇軾離開黃州回到汴京,與暌違七年的老友駙馬王詵再相見時的詩句,詩中憶及黃州苦謫歲月,那夜飲的滋味,嫵媚中,卻有了苦味。
只有到了杭州,他在醉後的夜,才有了生氣——
歲暮自急景,我閒方緩觴。
醉飲西湖晚,步轉北渚長。
回到蘄水道中的這一座石橋上,九百多年過去了,東坡餘韻今何在?
根據光緒年間的縣誌記載,在蘄水縣城的南邊有一處小石山,緊鄰河流,石上刻有「激湍」二字,當地人說,這是東坡先生真跡。
在小溪南岸有一座龍潭,潭畔的石壁舊稱打鼓石,據說,這就是東坡元豐五年作《西江月》時臥眠映月之處,先生還在石壁上手書「擊空明」三字。
再往前走,還有一處小亭子,據說也是東坡為其定名疊翠亭,今已毀。
————————
無論如何,旅行,就著美酒,總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
一飲有中無,迷途皆盛景。
是為疫情中的無聊感悟。
謝謝觀賞,再見
無犀 原創
《重新認識蘇東坡》是我自2021年起之日更文章,以地點或事件為節,每月講述蘇軾人生片段,不求全,但求心與坡公片刻共鳴。
蘇學已是顯學,我不乞更多新穎之貢獻,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蘇軾這樣一具歷千年而不朽之偉大靈魂,已不枉餘生每日之「蘇寫時間」。
是為日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