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隱與賈寶玉(甄士隱如何真事隱)
2023-07-05 19:00:30
甄士隱和賈雨村前後出場,卻都與《紅樓夢》主要的賈家沒有直接關係。曹雪芹設計二人最早出場,有點類似「總綱領」,在他們身上埋伏下具體結果。其他後文故事不過是添枝加葉而已。
不同於賈雨村影射賈家敗亡的具體原因,甄士隱則是概論賈家必然敗亡的結局。更兼寶黛釵三人故事,就應在了甄士隱一家三口身上。
一,甄士隱姓甄,通真。賈家姓賈,通假。
甄士隱代表普通大眾隨時發生的興亡故事,不可預測,是為「真」。
賈家代表了貴族豪門有跡可循的興亡故事,脈絡清晰,是為「假」。
假對應真,則真事常有避無可避。假事不常有可以趨吉避兇。
然而,賈家原本能夠避免的禍事,卻與甄士隱家意外的禍事殊途同歸,應了老人古語「天災人禍」。
甄士隱家之亡,天災意外佔據主要。
賈家之亡,則咎由自取居多。
二,甄士隱的天災和人禍。
①元宵節當晚,女兒甄英蓮被僕人霍啟抱出去看花燈,霍啟因為尿急方便,結果丟了甄英蓮。
按說這是人禍,但又屬於意外。歸於天災更好。
甄英蓮在元宵節丟失,給出具體的時間線索就是元宵節。
元宵節後面有兩件大事:一件是賈元春省親,為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事。一件是老太妃生病薨了,王熙鳳流產失去兒子,為賈家敲響喪鐘。
這兩件事都與賈家之「亡」有關。
其實應該還有第三件事,就是八十回後,賈探春和林黛玉在元宵節後,清明節時被皇帝賜婚二女同嫁海外異國。
甄英蓮也就是香菱,作為林黛玉和女兒的伏筆。她在元宵節丟失,正指向林黛玉和賈探春離去,還有賈元春不久之後的死期。
②甄士隱丟了女兒本是致命打擊,結果隔壁葫蘆廟一場大火把好好的一個家燒作白地,徹底家破人亡。也是天災。
葫蘆廟大火發生的三月初三是賈探春的生日,也是她日後遠嫁的時間。
大火通「大禍」。從元宵節甄英蓮丟失開始,就暗示三月初三之後,只要賈探春、林黛玉一離開,賈家的禍事就要隨之而至。
③甄士隱家被燒作白地,走投無路只能變賣家產去投奔嶽父封肅,也是當時的習俗。
不想封肅白眼狼,對落難而來的女兒女婿一家百般看不上,還坑蒙拐騙女婿的錢財。經此一來甄士隱越發維繫不下去。很快就有了將死之兆。
甄士隱被嶽父所害,曹雪芹一語雙關,諷刺了薛姨媽和王家。
首先,賈寶玉和薛寶釵夫妻最終會複製甄士隱的故事,在賈家抄家後,走投無路投奔了薛家。
不想薛姨媽變臉不喜歡一無是處的賈寶玉,認為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夏金桂更不可能容忍小姑子一家回來吃白食,必然要想盡辦法欺凌,就與甄士隱一樣。
其次,甄士隱受嶽父坑騙,也影射王家借女兒聯姻坑騙女婿家裡的事實。
薛家大爺、賈政、賈璉都是王家女婿。薛家、賈家也先後敗亡。王家藉由薛家之財,賈家之勢卻蒸蒸日上,這背後的深意不可不察。
尤其「狠舅奸兄」除了表面講述巧姐日後被舅舅王仁,堂兄賈芹所害之外,更指向王家之狠。
王熙鳳父親和王子騰,是王夫人、薛姨媽之兄。王仁也是王熙鳳之兄。而賈珠、賈元春、賈寶玉、薛蟠、薛寶釵都是外甥,卻都為王家所害。王熙鳳「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現實。
王家借女兒聯姻禍害女婿家裡為自己謀利,豈不正是「母蝗蟲」之借產育後代產生的「蝗禍」?
第四,甄士隱出家而去,封氏苦守在家,甄英蓮荷枯藕而死,影射寶黛釵三人的結局。
君箋雅侃紅樓認為,賈寶玉夫婦投奔薛姨媽後,夏金桂造謠賈寶玉和香菱緋聞,致使香菱被薛蟠攆走後血竭而死。
賈寶玉遭受打擊,夢中預見林黛玉淚盡而亡。醒來後聽聞薛寶釵勸他振作一點讀讀書,一家子還要依靠他而徹底崩潰,離家出走自尋死路。
賈寶玉離家時山窮水盡,與甄士隱的下世之徵兆是一個意思。都是人要死時的臨界點。癩頭和尚和跛足道人適時出現度化二人出家,也是他們的結局。
而甄士隱看破紅塵出家而去,並不是無情拋棄髮妻封氏,賈寶玉同樣不是拋棄薛寶釵。
封氏在女兒丟失丈夫走後,一個人留在娘家苦守,也是賈寶玉走後薛寶釵的人生寫照。
甄英蓮作為林黛玉的伏筆,她的結局首先複製了晴雯,都是在被攆後枯萎死去,註定林黛玉最終離開賈家後淚盡而亡的現實。
甄英蓮當日丟失引發甄家之禍,小十年後出現名為香菱,又與馮淵有三日婚約,再引出薛蟠打殺馮淵,搶走她為妾……都是林黛玉的一生伏筆。
林黛玉離開林家後,林如海很快死去,林家敗亡。
林黛玉在賈家生活十年,推測在八十回後與賈寶玉有過短暫定親。不想與賈寶玉雙雙被賈雨村陷害,因賈探春庶出身份而被迫與之一同遠嫁海外異國為王妃。
薛蟠字文龍,號呆霸王,就是海外異國王的影射。
馮淵就是賈寶玉對影,是日後被賈雨村像「石呆子」那般陷害逢冤的線索伏筆。
薛蟠打死馮淵搶走香菱,預見了林黛玉被「搶走」的結局。最終與香菱一樣,她也是在被迫離開賈家後淚盡而亡。芙蓉花籤和瀟湘妃子都是伏筆。
綜上,甄士隱一家的敗亡,既是賈家最終結局之伏筆,也是寶黛釵三人結局之讖。曹雪芹將之列為總綱,也是巧妙之筆。
另外,丫頭嬌杏影射了賈探春的「日邊紅杏倚雲栽」。正是林黛玉之死讓賈探春獲益被寵愛,生下王子後母憑子貴被扶正。日後名揚海外。不多贅述了。
以上觀點根據《紅樓夢》80回前故事線索整理、推論。
文|君箋雅侃紅樓 插圖|清代畫家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