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你而不同讀後感
2023-07-27 00:45:18 1
篇一:世界因你而不同讀後感
今天通讀完這本書,整理一下一些感受。
主要的感受通俗的講就是尋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掘自身的潛力,投入激情和智慧,大多數人的人生可以一樣的精彩。
拋開智商,開復的成功就是得益於對工作極大的熱情,當然還有自律。書中描述的工作熱情就是頭腦中時刻想著它,一覺醒來恨不得馬上投入工作,我想誰要是如此的工作狀態還不成功,那應該是非常少見了。
這本書應該可以看成是開復人生提綱式的總結,傳達出積極向上、珍惜光陰的理念,讀之後有時不我待的感觸。從技術起步家,再有更高平臺,或許對自己是一種啟發。
篇二:《世界因你不同》讀後感
《世界因你不同》這本書看完有段時間了,讀後感卻攢到了今天。不過不得不說,李開復不僅在計算機方面技術卓越,在文採方面,也是毫不遜色,他寫的自傳,是我覺得最好看的一本了。
如果說看這本書,就像做閱讀理解的題一樣,那麼,我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到全書的主旨了:想像一個世界有你,一個世界沒有你,讓兩者的區別最大化,就是你的價值。這句話,醍醐灌頂般,讓我找到了以後可以努力的方向,確實,我可以過閒淡優雅的日子,平平常常,安安靜靜,可是我知道,讓自身價值最大化,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然後,我就滿懷敬佩地看著作者那真可謂是跌宕起伏的一生。看完後,我不由感嘆李開復一生的完美與充實。他不斷地更換服務的公司,身影遍布各個世界頂尖公司的角落:蘋果,微軟,谷歌…… ……他在最艱難的時候出現,在事業走上正軌時,卻又悄然離開,他不為平靜的生活,也不為利祿,他只是享受,一個簡單的計劃在自己手中變為現實時的喜悅感,而更讓我欽佩的,是他在自傳的最後時所敘述的他和中國大學生的點點滴滴,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教育上,也給予了千千萬萬學生影響,這樣的一個人,才是成功的,這樣的一生,才是值得過的。我想李開復,也一定是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並為此驕傲。
而對我來說,「世界因你不同」這幾個字,可能會成為支持我一生的信念。也許在考試失意沮喪時,這句話便會適時地出現在我的腦海,可能只是一瞬,但這種影響,卻可能是「蝴蝶效應」般在我的腦海中掀起風暴。我不說空話。
篇三:《世界因你不同》讀後感
我看了媽媽推薦給我的一本書—李開復的自傳《世界因你不同》,原本我可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看了他的經歷,才知道他曾經在大名鼎鼎的微軟公司工作過,也曾在谷歌工作過,這兩家全球聞名的大公司為了爭奪讓李開復留在自己的公司工作,打了一場聞名世界的大官司。哇,他該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才呢?
我看了他的童年趣事,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和同學合著《武林動物傳奇》,主人公懲惡揚善、行俠仗義,他也在生活中上演著自己的英雄夢。一次,他偷偷拿了家裡的錢,爸爸冷靜地對他說:「希望你以後不要自己讓自己失望」,這句話讓他的內心城堡有了一個守望者。在他大學時,一個老教授說:「知道什麼是make a differen嗎?想像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中有你,一個世界中沒有你,讓兩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響力,這就是你一生的意義」。這句話,影響了李開復的一生。他在大學剛開始學的是法學,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還和他同過班級,因為他對計算機超級有興趣,他轉系學習計算機,並且獲得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他在蘋果、微軟、谷歌工作過,在比爾。蓋茨等人身邊學習,經歷了世界一流公司的成長和成功。
我喜歡他的自傳中的這句話:「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璞玉,我們被父母、老師精心的打磨教育,也許等到我們長大時,我們也能自豪地對自己說:世界因我不同,做最好的自己。
篇四:《世界因你而不同》讀後感
《世界因你而不同》這一本書我沒看完,我只挑了李開復先生關於自己大學生涯的那一段來看,看完後感觸頗多。
人的一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選擇,也會遇到很多阻礙,很多東西可能會混淆你的視線,讓你迷惑,讓你停止前進。我們要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不要道聽途說來一點風吹草動就輕易改變自己的目標夢想。
了解到我們的大學生活跟美國的很不一樣,美國更注重學生的個人素質修養,自我判斷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李開復先生在大一的時候學習人文,學習美術,學習體育等,他說他學習培養的這些東西終生受用。而相對比我們當代的大學生,我們也有思想教育方面的培養,我們也有體育素養的教導,但是學完之後,我覺得我可以從中獲得終生受用的東西少之又少,不知道是我個人原因還是怎麼樣,總感覺到了大學老師還是會以應試教育的方式教學,而很多學生都是被動接受這些東西,很多時候都沒深入地思考過。
李先生在剛進大學的時候選的是政治經濟學,他一直想當一名律師。但後來他發現自己的學科專業是何等的乏味,而且又發現自己對計算機有了濃厚的興趣。他詢問過他的導師的意見,毅然的選擇了計算機放棄法律。我很佩服他那種選擇,當時計算機網際網路還沒興起,而法律卻非常熱門,能冒險執著於興趣的去放棄無風險的高薪職業,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李先生其實在計算機方面天賦也不算是幫了他很多忙,他主要是靠自己在課下練的,當時他很著迷計算機,有時間就去上機,這讓我領悟到勤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通道。
在大學時期,李先生也很著迷遊戲,他非常喜歡橋牌。當時美國橋牌協會為了鼓勵大家玩橋牌,就建立了一個積分制度,滿300分就可以獲得稱號「橋牌大師」,而經常是打一場比賽才獲得0。1分。一個充滿上進心的有志青年居然在暑假裡連續玩了3個星期的橋牌,後來這也導致他之前答應教授寫一個程序的工作沒能完成。後來他也漸漸領悟到「玩物喪志」的道理。我自己也很著迷遊戲,而我也深深懂得這個道理,但是「癮」不是那麼容易戒掉的,慢慢來吧。
在大學期間,我們就應該要多讀書,多了解這個世界,慢慢的尋找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自己在以後要走什麼樣的路,不用過早地給自己規劃好人生,但是也要有個大概。要清楚了解到自己做的是否有用,還有就是別把時間都浪費在網絡和遊戲上;而對於戀愛,我覺得我沒有發言權了。認清自己,走好每一步,不一定能改變世界,但一定能讓自己活得更好。
篇五:《世界因你而不同》讀後感
心裏面極不情願寫讀後感,因為我真的寫不出來深刻的東西,暫且就膚淺一把吧!希望通過不斷的讀書,不斷的感悟,可以不斷提高人生智慧。
這本書是李開復老師寫的,剛開始看只是因為看到裡面一些有趣的事情和開復老師的幽默,想把這個樂趣完成。通過內容的不斷深入,內心對開復老師除了敬佩還是敬佩,他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是一個榜樣。
誠然開復老師是自信的,對於自己的一些成就也很得意,但絲毫不影響開復老師的正直、誠信、毅力和認真。一個人獲得成功,除了天分以外,必然是付出了他人難以想像的辛苦。現在有很多人既想獲取巨大的成功,又不想付出勞動(比如我),只在被動的等待機會的到來。
作為一名研究生,大學四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幹什麼去了。學習成績不好,人際關係一般,愛好沒有,見識短淺,窮光蛋一枚,生活特別狹隘。大學期間從來沒有出去打過工,回想起來也沒有好好的思考過。如果早點知道自己的興趣,就不會繼續讀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也不至於現在這麼痛苦。開復老師的書及博客中多次強調興趣的重要性,他對於興趣的定義是:對於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複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過去是不是一直嚮往它?是否總能很快的學習它?它是否總能讓你滿足?你是否由衷地從心裏面喜愛它?你的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關? 我覺得這個定義非常貼切,但還是無法找到自己的興趣,也許是我的生活太單調了吧,也許是我沒有好好的挖掘過。勇於嘗試,真的非常重要,體驗生活的不同方面,不要被一些事情束縛,如果被束縛了,想辦法衝破束縛吧!所以大家一起加油吧!
想要成功,必須要有思想,有毅力,專心,不怕失敗,高尚的人格。努力做這樣的人吧!
篇六:《世界因你而不同》讀後感
春節假期的這些日子我平均每天會看上一部分,假期結束這本書也正好讀完。看後還是很有些感觸的,我很喜歡這兩本書的寫作風格,真實的記錄、思考和表達,讓人很容易理解。
看過李開復博士的自傳《世界因你而不同》,他的一些思想對我的衝擊都很大,其中最主要的是堅守原則和誠信的執著。因為在當今浮躁的商業社會,堅守原則和誠信執著都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人才,成為一個自己想成為的人。只是我們更習慣於用世人的眼光來評價自己的很多方面,習慣了去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望,習慣了走別人給自己安排的路,當我們完成了別人對自己的「期望」,似乎我們也獲得了某種「快樂」。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嚴重的缺乏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多事情或者意見在做之前都會去參考或照搬別人的想法或意見,很少去考慮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在李博士告訴我們,「不要活在別人思考的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只有當我們學會樂觀的去看待事情,學會獨立的思考事情,有勇氣並及時地去面對周圍的所發生的一切,有勇氣去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有勇氣並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情,自律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最終都將達到自己的目標。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這樣的:「成功沒有絕對的意義,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並把最好的你呈現出來。」 長久以來,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時都喜歡用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
我們不自覺地把成功與財富、地位和權力劃上等號。常常不自覺地把一些關於成功的設想強加到自己身上,看著現實中的自己與理想中的自己之間的差距,痛苦的過著每一天。現在我們可以釋懷了,明白以往的過去無法改變,但是從現在開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就問心無愧了。不必去苛求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但是屬於自己的東西一定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