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
2023-07-27 03:37:48 1
《我不是潘金蓮》採用的圓形畫幅恰好把觀眾置於一種隔岸觀火的「窺探」地位。這種隔岸觀火的心情,就像古時的人們在戲臺下看戲子們唱戲一樣。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一: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講述了「一個女刁民的告狀故事」,說這個被稱為潘金蓮的李雪蓮為「刁民」,可謂出於「公正立場」——你自己搞假離婚,你老公趁機把你甩了,是自作自受;你要「討說法」,那是你和你老公的事,關別人何事?你倒好,居然一級一級地上告,把市長、縣長、院長一個個拉下馬……這在現實中可能嗎?可這又似乎處處透著真實。這就是荒誕現實主義的魅力。
用荒誕的外殼裝現實的內核,這是四兩撥千斤的智慧。從北京到縣城,這樣的場面多難寫?然而一個李雪蓮,把上上下下的行政系統都串起來了,並且有了極其生動的呈現。尤為高明的是,電影中的幹部沒有一個是貪官,都辛辛苦苦、兢兢業業,都想息事寧人、安定團結,然而不斷「好心辦壞事」,硬是沒能準確理解李雪蓮的真正用意,於是一次次坐失良機,把她逼上告狀之路。
編導真的是把李雪蓮當主角來描寫嗎?未必,她只是一根線,不斷拉扯出中國社會的眾生相。為了一個「農村婦女」的告狀,從政府到法院到警方,動用了多少人力物力,卻還是做的無用功,這是為什麼?因為所有人都是政績思維、維穩思維,卻唯獨不能理解一個簡單村婦的簡單心思:她只是要一個說法,不是「法律的說法」,而是「人情的說法」,即便受騙認栽也行,但得讓她咽下這口氣,而現實卻是處處跟她作對,讓她的惡氣越發濃烈。
就是為了這口氣,她像當年的秋菊一樣上路了,不惜胡攪蠻纏,不惜委身以報,一切為了讓那個「前夫畜生」承認假離婚的事實,為達此目的,她要將所有阻攔她揭露真相的攔路石都搬掉。然而最終傳來的「前夫車禍身亡」的噩耗,頓時讓她失卻了方向,告狀也就無以為繼。
這個戲劇性的細節在影片中被編導進行了深入闡釋,他們通過劇中人物問道:如果那個「前夫」沒有車禍身亡呢?是不是告狀將沒完沒了?這是一種沉默的點題:在目前機制下,各級幹部該怎樣準確讀解李雪蓮的訴求?李雪蓮的訴求很大嗎?她的心理需求很深奧嗎?當法律之路走不通後,難道就沒有其他機制可以說服、平衡、舒緩嗎?為什麼所有人都「讀不懂」她是在呼喚人情關懷和尋找心理寄託呢?
社會矛盾是如何發生的?人際關係是如何協調的?公權力是如何運作的?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重大命題」。編導用荒誕的「刁民告狀」的套子,將這些重大命題裹進人物塑造和情節推進中,引發觀眾在笑聲中思索,顯示了以小博大的高超智慧。這對於長期遠離「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的中國電影而言,不啻為「補鈣之作」,值得點讚。而電影在藝術形式上採用「忽圓、忽方、忽寬屏」的視覺效果,同樣是出於審美和推演故事的雙重考慮——「月洞」能別具一格地有效展示鄉村之美;當場景換成了北京,圓形也就換成了方形;當一切「正常」了,屏幕也正常了。如此一來,這個現實而又荒誕的故事也就有了更具象化的輪廓。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二:
小剛執導、範冰冰主演的諷刺喜劇片《我不是潘金蓮》將於18日正式登陸內地院線,北美地區也將同步上映。今天影片的北美先期評論出爐。爛番茄新鮮度達到90%,META綜合評分為65。
爛番茄目前10位媒體人,僅有一位給出差評,平均分數為6.7。META的6位媒體人給出平均65分,其中4位"好評",2位"一般",沒有差評。
從媒體人評論上不難看出,影片整體質量過關,並可以引發外國觀眾共鳴,範冰冰的表演相比以往獲得好評。但也有差評表示「諷刺」的「並不那麼好笑」,這似乎也體現了外國觀眾對中國喜劇和「馮氏喜劇」理解上的偏差。
《綜藝》和《村之聲》都對影片給予了充分肯定,前者認為電影很「迷人」,有種「輕快的大片質感」;後者則形容該片是「一本在閣樓上發現的舊書,讓你愛不釋手」。此外,在中國電影中難得出現的對中國司法體系的抨擊,也讓外國觀眾感到耳目一新。《綜藝》就評價影片不僅對本土觀眾有效,對外國觀眾來說,也同樣「有趣又耐人尋味」。
此外,作為好萊塢觀眾熟悉的中國影星之一,範冰冰的此次表演,相比以往出現在各種大片中的角色可謂亮眼。《好萊塢報導者》認為範冰冰在這部影片中「完美展現了她的喜劇天分」,而《國際銀幕》則表示這是範冰冰「最動人的一次表演」。範冰冰的表演相比她以往的角色可謂亮眼
《綜藝》DennisHarvey(70):電影很長,相對低調,但卻始終迷人,顯現出輕快的大片質感。
《村之聲》MichaelNordine:它好像一本你在閣樓上發現的奇怪的舊書,且讓你愛不釋手——李雪蓮的旅程越變得荒誕,你越希望她能堅持到最後。
TheA.V.ClubMikeD'Angelo(67):喜歡看非功夫片的亞洲電影的影迷,和喜歡沉悶的展現官僚主義噩夢的電影的影迷,你們的等待終於結束了。
《綜藝》DennisHarvey:在中國本土,這部電影的知名度和對社會尖銳的諷刺是最有效的,然而對於外國觀眾來說他同樣有趣又耐人尋味。
《好萊塢報導者》DeborahYoung:範冰冰飾演的角色像個鬥士,她獨自對抗所有人——所有男性角色都與她對立。這個出人意料的低調角色,展現出了她的喜劇天分。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三:
從表現手段上來看,《我不是潘金蓮》不能算是一部純粹而又工整的荒誕喜劇,它裡面夾雜了太多非荒誕性的元素,加之其中詩意的抒情性反而把觀眾引向矛盾的體驗中,讓影片引發了眾多爭議。然而,新的嘗試總是振奮人心的,誰又知道這顆石子會激起怎樣的波痕?
《我不是潘金蓮》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兩部片子幾乎在中國內地的同一時期上映,兩位導演都在技術和視覺上做出了一些新的嘗試。雖說圓形畫幅在世界電影史上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但不管怎樣,馮小剛導演仍舊在中國電影的土壤裡埋下了新的種子。兩部大膽創新的電影也讓我們嗅到了不一樣的氣息,關於電影,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之所以想要拿出《比利·林恩》來比較,並不只是因為技術的革新。電影工業固然要依靠技術的支撐,但優秀的導演總會把技術用在「點」上。《我不是潘金蓮》和《比利·林恩》所採用的兩種不同的技術,恰好為觀眾帶來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影視角。不同於《比利·林恩》浸入式的觀影體會,《我不是潘金蓮》採用的圓形畫幅恰好把觀眾置於一種隔岸觀火的「窺探」地位。這種隔岸觀火的心情,就像古時的人們在戲臺下看戲子們唱戲一樣。觀眾在這裡既是看客,又是判官,電影裡的人物,也比往常更像故事中的人物。這和導演在電影中不斷加入旁白營造間離感在本質上是一個意思。所以說,技術本身就傳達出了使用者的意圖,優秀的導演會駕馭技術,將技術完美地貼合在故事的肉體之上,塑造出不一樣的影片氣質。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馮小剛和李安都是會駕馭技術的導演。李安的故事是從比利的視角展開,需要的就是觀眾感同身受的「浸入」,而馮小剛的故事內核是一出荒誕劇,需要的就是抽離,一種理性和冷靜。圓形畫幅的意義並不只是帶給我們畫面構圖的詩意美,更無時無刻地把觀眾置於這「看客」的地位。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觀眾是註定不能在情感上理解李雪蓮的,視覺上的變化帶來了視角的轉變,視角的轉變把我們逼到冷酷無情的境地,這種冷酷和冷靜讓我們看著人物的痛苦發笑(當然這是和故事情節相輔相成的),荒誕之感也油然而生。
這大概也是影片的一些片段讓人感到格格不入的原因。李雪蓮,在故事的一開始,就完美地展現了她作為一個「法盲」的執著。其實她所求的就是兩個字:「情」和「理」。只不過這個「理」,不是法理,而是她心中的道理。這放在現代的法制社會,很容易就會演變成蠻不講理。畢竟法官、當地官員所生活的世界,不是李雪蓮的「情理」世界。然而影片並不只是想講這個婦人的執著和「情理」,她就像一顆蠻不講理的石子被投入潭水之中,讓隱藏在潭水之下的「怪力亂神」以各種荒誕的方式浮出水面。用「蠻不講理」引出這個社會真正的陰暗面,引出一個邏輯看似正常,其實卻處處充斥著虛偽、冷漠的「官」的世界,才是這個故事荒誕感的核心來源。
但是,一些展現李雪蓮細膩內心世界的鏡頭和表演,也在不斷地提醒觀眾,李雪蓮是值得同情的、是悲苦的。但這些抒情的甚至有些悲涼的信息,摻雜在荒誕的情節和產生間離感的畫框之中,讓觀眾不免會感到一絲困惑。因為視角的轉換讓我們不自覺地被置於一個冷酷無情的地位,在這種涵義下,觀眾對角色的態度更傾向於「一視同仁」——我們在情感上,是不和這些人物站在一起的。於是在這個時候冒出的抒情鏡頭,就難以讓觀眾感同身受。
所以從表現手段上來看,《我不是潘金蓮》不能算是一部純粹而又工整的荒誕喜劇,它裡面夾雜了太多非荒誕性的元素,其中詩意的抒情性反而把觀眾引向矛盾的體驗中,讓影片引發了眾多爭議。然而,新的嘗試總是振奮人心的,誰又知道這顆石子會激起怎樣的波痕?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