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觀《穹頂之下》有感

2023-07-27 05:04:37 2

  看完柴靜的《穹頂之下》(以下簡稱調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調查,有詳實的數據和客觀的理論,提出了霧霾產生的原因也提供了解決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頗。

  20xx年觀《穹頂之下》有感一:

  記得2013年的一天我在醫院產檢,看到一個年輕的女孩看上去像是懷孕五六個月的樣子,拿著羊水穿刺報告,在角落痛哭,哭得是那麼傷心,同是孕婦的我沒有忍不住好奇心上前詢問,事情是這樣的。

  這個女孩23歲丈夫25歲,她自己和父母丈夫都沒有吸菸喝酒的壞習慣,而且生活健康規律,在他們滿心歡喜的想要迎接新生命的時候,醫生告訴她孩子有95%的可能存在嚴重的腎功能不全,理智告訴她應該放棄這個孩子,但是作為母親又怎麼能夠忍心殺死自己的孩子呢!

  當她再三追問醫生原因的時候,醫生只是說原因有很多,具體原因也沒法說清楚,只能說是運氣不好,碰到了小概率事件吧,醫生又說現在空氣汙染越來越嚴重,這樣的事件也越來越多了。後來我還說了一些安慰她的話,但是這又有什麼用呢?

  這是我第一次覺得霧霾原來離我們那麼近,而且就在不斷上海著我自己和身邊的每一個人,然而慶幸的是我的女兒是健康的,但是她現在僥倖逃過霧霾的傷害,不代表以後一直能夠逃過,我是她的母親,我有責任保護她。

  直到昨天我的朋友圈被「柴靜」這個名字佔滿,先看到朋友圈和微博有不少人轉發《柴靜抽著煙開著4.0排量的車說自己生在美國的女兒是中國霧霾害的》一文,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帶著有色眼鏡認為柴靜女士是自私的,但是當我花了整整2小時看完整個紀錄片時,我認為柴靜女士是花了很多心血很客觀的在分析中國空氣汙染的現狀,無論她動機如何至少內容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2013年是全國霧霾最嚴重的一年,上海還算好但是也逃不過嚴重汙染爆表的情況,我當時也是一個孕婦,我能夠深刻體會到一個母親和霧霾的私人恩怨是那麼強烈,而且這場戰爭將會持續很久。我不是有多怕死,我是怕我的女兒被霧霾傷害,我是怕她再也看不到藍天白雲,就像柴靜女士說的:當女兒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不再是一個人了,我和未來有了千絲萬縷的關係。

  中國的空氣汙染是否嚴重請抬頭看看我們的天空,或許很多發達國家也有這樣的時期,但是他們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為了經濟利益而出賣我們美麗的藍天我認為是不明智的,既然現在已經意識到汙染的嚴重,那為什麼要走發達國家汙染再治理的彎路呢?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政府也在努力治理空氣汙染,20xx年比2013年就好很多,至少上海是這樣的,習大大也說環保刻不容緩,會還給百姓一片湛藍的天。

  20xx年觀《穹頂之下》有感二:

  柴靜是一個小女子,一個普通的母親,一個由對孩子的愛升華到對所有中國人的愛的的人,一位曾經的知名記者而現在是一位普通人的人。她的愛是大愛,是儒家所推崇的大仁大愛。穹頂之下的思考是由環境和呼吸引發的思考,進而達到更大的思考,政策的,經濟的,法律的,社會的,直至生命的,人生的,人性的,由個體到群體,再升華到個體——人和生活、生命。一個弱女子以君子之風,講一個難言的話題而娓娓道來,沒哀、怨、怒、恨,用自己的行動和平靜的語言分析因果,剖析利害,展示事實,客觀理性,從容平實。平靜中充滿了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的熱愛,用科學和事實提醒人們正視生活,珍視生命,繼而良知覺醒,體察人性。

  這個視頻引發了國人的思考,展示了理性的美和力量。她的"我不怕死,但我不想這樣活著"的話震撼了聽者的心靈,從霧霾的生產到對人體的侵害;從經濟的運作,利弊的權衡;政府職能的發揮;法律的缺陷;中外的對比等等諸多方面的陳述,科學準確的展開了社會,社會的各級組織,法律和政策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等等真相。這個片子對每個人,社會組織,企業,職能部門,政府,法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人生價值,社會價值都起到了振動和積極推動的作用,由此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和變化也許是驚心動魄的,但這是必然,是天意,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無論由此產生的對其個人的生活和選擇的指責有多大,多真實,其背景、來歷及目的有多少可能,金羊年初兩會召開的關節之時,這個曾經知名的普通人引發的的這個事件,以穹頂之下的名義,告之我們每一個人,這是一個深化改革的時代,一個巨變正在發生的大時代。普通人的公民意識、責任感、人性和文化的甦醒、回歸正在走來,其轟轟的巨音己經在振動我們的心靈了。人們必然要思考,升華,覺醒,我們究竟要怎樣活著。

  柴靜所作是君子所為,平靜理性,以理服人,不以聲色化人。

  柴靜是寓風雷於平靜之中。用人性在吶喊。

  柴靜,才靜,才是靜,這才是靜。柴靜詮釋了這個「靜」。

  20xx年,讓我們記住這個震動了我們心靈的人——柴靜。

  20xx年觀《穹頂之下》有感三:

  帶著好奇、壓抑、震顫的心情看完了100分鐘。一個具備專業媒體人素養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媽媽,花費1年時間,耗資百萬,查找大量翔實資料,尋訪多位專家和官員,併到曾經歷過中國目前汙染現狀的多個國家實地探訪,一系列看似聳人聽聞的數字畫面告訴所有人:你我若再不行動,都會死在霧霾裡!看完片子我覺得我們還是有救的,但是看到一些人的評論讓我真正感到寒心。他們說,柴靜高齡產婦、抽菸喝酒、開大排量車……一個如此認真的紀錄片評論卻集中在私生活上。

  他們一群不做事的人對做事的人指手畫腳。她本可以在家相夫教子安靜的過著自己的生活,她本可以和大部分人一樣忍受著霧霾忍受著相關負責人的不作為。可是她沒有,她站出來了,用真實的數據直刺一切腐朽勢力。

  就這麼一個瘦弱的女子,內心似一片深海,鐵馬銀河,波瀾不驚。面對學術造假,面對上海倒樓,她用良知剝絲去繭,還原真實。你喜不喜歡柴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關心的是藍天還是緋聞,是社會公知還是輿論漩渦。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