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觀看人民的名義觀後感
2023-07-28 04:44:03 3
《人民的名義》所揭示的由各種關系所維繫,由各種力量所推導的官場生活,也是令人觸目驚心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民的名義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黨員觀看人民的名義觀後感【篇一】
1、假如陸毅是壞人
被觀眾大呼痛快的一二兩集,我看得是毛骨悚然。在陸毅還未找到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他擺出一副「我吃定你了」的模樣,一副絕對正確的面孔,還有一副天降審判的姿態,對那位處長大聲質問,大加鞭撻。那個處長被塑造得虛偽、貪婪、「喪心病狂」,他的每一次偽善的狡辯,都在把陸毅的立場出發加以正義化——你這種國/家的公敵,政/府的蛀蟲,我代表人民來收拾你了!
這樣一旦認定嫌疑有罪,就能以事實有罪態度對待,任意加以拘留、審判、教訓的制度,總是讓我不禁有些害怕。
我害怕的地方在於:萬一那個處長……他其實不「壞」呢?
萬一一臉包青天大老爺為民做主形象的陸毅,他其實不是個好人呢?
萬一我們所以為的道德標準,好壞,善惡,廉潔清白或不清不白,並不是適用於這個場閾的一套話語呢?
貪汙腐敗這個事情……在中國,怎麼說呢,我不覺得它僅僅是一個道德的問題。
就像陸毅他自己指出的:在這個處長之前,已經有四個處長因為貪汙被處置了。這是否說明,這個職務本身的、近乎不受監控的職權本身有問題?
另外貪汙腐敗在中國政場上,還有「表忠心」這樣一個重要的作用。你的老師都在貪,你的同僚都在貪——你敢不貪?
管仲執政齊國後故意奢侈鋪張,是主動將把柄遞到齊桓公手裡——主子,您看,您要辦我隨時辦,我連我的罪狀都給您準備好了。另一個例子就是漢朝開國功臣蕭何,晚年自汙名節,故意侵奪民眾財產以自侮聲名,劉邦當即為人民服務把蕭何辦了——蕭何貌似成了唯一一個善終的開國功臣。
所以腐敗是勢在必行。深究下去,每個關鍵崗位都會有一點問題的。它是主子捏著的你的把柄,也是你向主子表的忠心。你什麼時候不聽話了,或者你的主子被人端了,你就一鍋給端了。
一場浩浩蕩蕩的反腐鬥爭,說到底,不過是政權交替以後對利益的重新瓜分罷了。一把火燒淨,再培植出新的草來。兩邊都不清白。裝什麼呢。
2、聖人政治的由古而今
無論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們再怎麼爭鳴,孔子或孟子,荀子或老莊,他們的核心骨並無多變,就是呼喚一個懸壺濟世的聖人。
韓非子終於沒再呼喚聖人了,他呼喚法——但韓非子的法,也就是中國法,它不是西方法律的法,它是中國辦法的法。韓非子的一整個思路都是如何利用辦法來加強君權。
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在《人民的名義》這樣一部探討權力與人性的電視劇裡,創作者仍然在聲嘶力竭高呼聖人——那位半夜三更騎著電瓶車趕到出事現場,力排眾議爬上高處振臂一呼的「聖人」。仿佛中國無法擺脫的政治生態與腐敗怪圈,就是因為一個聖人的不得志,以及一撥小人的為所欲為;仿佛幫助中國走出官官相護、全方位腐敗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一個聖人站出來,把你們這些小人都辦了。
於是陸毅這個偉光正的聖人繼承者的形象,這個通過吹口哨、耍痞與顏值,來與我等人民群眾站在一起的檢察官形象,就這麼轟轟烈烈地呼之欲出了。
——我們比我們兩千五百年前的祖宗,稍微進步那麼一點點,都不可以嗎?
費正清在1998年版的China:aNewHistory中評論中國的皇帝制度:「首先,皇帝的角色是一種隨意的,非理性的,無法預測的行為來源,而官員行為則是慣例化的,可預測的;官員尋求秩序,皇帝打破秩序。其次,皇帝被認為擁有主宰生與死的隨意的與無限制的權力。罪犯沒有權利,因為中國的政治理論裡就沒有權利的概念。第三,也是最顯著的一點,就是對於君主任意處置官員的普遍接受。」
看似一出轟轟烈烈的正邪角逐,最後拼的不過是權力,背景,以及「上面有人」。侵吞股權如此明目張胆,拼的是上面有人。嫖娼嫖得如此勢所必然,拼的是上面有人。反腐反得理直氣壯氣壯山河,拼的也不過是「上面有人」——啊,陸毅可是高檢空降的呢。
陸毅就是那個君主的代言人。他理直氣壯的來源不是法律,不是正義,而是更高的權力。他的職責是代表新的君主來打破舊君主所規定的舊有秩序。就像他的老師,那個什麼書記,對他的耳提面命所暗示的那樣:「你這樣會打破政治平衡……」
就連《人民的名義》這部劇本身,在反腐劇被禁播11年後的橫空出世,原因也不過是,啊,「上面有人。」
3、中國商人的命運
蔡成功這個人物,是中國商人命運的化身。老檢察官對蔡成功的同情,大概是創作者對中國商人命運的關照。
在一個商本位社會,商人在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實力後,就會幹預以及掌控政治。在把控政治後,他們會尋求建立一個有利於商業運作的政治體系。他們的基本傾向是,建立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以法律為本的市場規則,以及相對公平和自由的競爭環境。
而在一個官本位社會,商人在積累一定的財富實力後,就會對政權造成威脅。這時他們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條是拒絕合作,然後拜拜;另一條是找爸爸,尋求與政治合作。
巴結哪個主子是很重要的。巴結到哪個檔次的主子直接決定你能混到什麼程度。最好你直接就是主子的親戚,比如高小琴。
像蔡成功這樣跟主子沒什麼親戚關係的,那就是一條走狗。主人餵的肉,他得吃吧?好,吃了你就有把柄了。辦不辦你完全看主子心情。
都說商人「富不過三代」。可是你看美國富了四代五代的多了去了。因為美國政治場閾的角逐對經濟的幹預很小,而在中國,政治角逐是直接影響經濟的——經濟就是政治。富豪榜的變遷就是中國政治派系較量的直播劇場。這方面的八卦各位自己看吧,我在這裡就點到即止了。
黨員觀看人民的名義觀後感【篇二】
近讀周梅森的長篇新作《人民的名義》,並觀看了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出的同名話劇,感觸頗深。他的作品,並不糾結於腐敗事件本身,也不只寫「打虎」的英雄人物,而是以官員涉貪為線索,公權私用為由頭,揭示權力運作中的某些畸態,官場文化的某些黴變,進而察觀「人民」名義的虛與實,拷問人性深處的惡與善。這樣的作品直面政壇現實,主寫政界事務,直擊官場生態,塑造官員形象,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小說。
在這部作品裡,漢東省檢察院反貪局局長陳海在調查一樁特大貪腐案件時遭遇車禍,只是整個故事的一個引子,它相繼引來的,是躊躇滿志的新任反貪局長侯亮平的臨危受命,是居心叵測的公安廳長祁同偉的如坐針氈,是心懷鬼胎的省委副書記高育良的惴惴不安,以及省會京州市政壇的暗流湧動。一場你死我活的博弈、虎口拔牙的戰鬥,由此拉開了序幕。
饒有意味的是,侯亮平要處理高育良的前秘書陳清泉前去向其匯報時,高育良言之鑿鑿地說道:「我們的人民檢察院叫人民檢察院,我們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們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們要永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遠,永遠。」而當高育良敗露之後,面對最後來看他的侯亮平,還放言高論:「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則心安,心安則平安。」「公生明,明生廉。為政清廉才能取信於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人民」二字他掛在嘴邊,脫口而來,但並未真正走心、入心,只是弄權上位的廣告詞和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也說明,為官者尤其是高育良這樣的高官、祁同偉這樣的官員既不幼稚,也不糊塗,他們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謀取私利。而因為他們臉上戴了光鮮的面具,嘴上講著正確的大話,人們既難以看得清楚,也難以很快識破。而這種既有官位保駕,又有大話包裝的貪官,是最為有害的,也是最為可怕的。
《人民的名義》所揭示的由各種關系所維繫,由各種力量所推導的官場生活,也是令人觸目驚心的。就漢東省與京州市而言,這裡既有政法系,又有秘書系,還有趙家幫、奸商幫,等等。這些派系與幫派的存在,既使官場政治生活更顯波譎雲詭,又使反腐鬥爭加倍複雜。而長期浸淫於官場,又會有種種誘惑引誘人。正如高育良自己說的那樣:「中國的改革開放浩浩蕩蕩,每個人都身處洪流之中,其中,有人因為自身的努力幸運地站在潮頭之上,潮頭之上風光無限,誘惑無限,但也風險無限,就看你如何把握。」有的人站住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前行了,有的人後退了。差異與分別,正在於人性的放縱與持守,信仰的放棄與堅守。對祁同偉、高育良而言,官場就是魅惑人的名利場,在這裡可以結黨營私,自謀私利,而對陳巖石、侯亮平來說,官場就是一個冶煉人的大熔爐,在這裡可以百鍊成鋼,更為堅強。兩類人物,兩種選擇,兩種結局,真正的試金石與分水嶺,仍然是「人民」。那就是,是把「人民」作為名義掛在嘴上,還是把「人民」作為依託放在心上。而侯亮平與祁同偉、高育良等人的不同命運結局也告訴人們,真心實意為人民的,人民始終是其堅強的後盾;而虛與委蛇人民的,人民終究會將其唾棄。
由貪腐事件和「帶病」官員為標本,來深入探悉政治生態現狀,發掘其中的痼疾所在,並對不同政治選擇背後的人生理念進行辨析,讓人們在認識現實政治的同時,反觀人生,反思人性,反求諸己,這應該是《人民的名義》的真正價值所在。正是在寫出當下官場領域的政治生態,以及官場人物各自心態的意義上,這部作品不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題材作品,也把當下政治小說的寫作水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