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係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
2023-07-28 05:38:49 2
《心靈點滴》體現以人為本、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yuwenm小編整理了《心靈點滴》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醫患關係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篇一】
我相信一個醫學生和其他人的觀影感受是不一樣的。不可否認的是,我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覺得patch是個對醫學充滿熱情,十分幽默有趣,想法很多的人,也常常為他扮小丑,扮天使捧腹大笑。這部影片具備通常一部成功的片子有的賣點,笑點還算多,有浪漫的愛情,是主角從受人歧視反轉成十分受人尊敬的存在這種大爽文類型。然而,我並不完全認同這部片子的觀點。
第一,按照劇中眾人的表現,patch是下課絕不複習,整天表現得不務正業然後考試考了近滿分全班第一的成績。這種情況有可能嗎?醫學絕對是要投入大量時間去記憶背誦才能掌握的學科,除非是過目不忘的人,但是在劇中這方面並沒有提及,所以我想patch的設定應該是一個普通天資的人。也許編劇想表現出因為patch對醫患關係之間有自己獨到的認識,所以具備了做一個成功的醫生的素質,所以就可以在考場上也一帆風順了,我們要注意到醫患平等屬於一種觀念,是醫德的範疇,而考試考的是基礎知識,是醫術的範疇。並不會因為你認為醫患平等就可以無師自通的知道四型超敏反應的機制。編劇的目的也許是為了凸顯出這種觀念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誇張地表現了這種觀念帶來的成績上的不同,然而,這種做法簡單粗暴地鼓吹了觀念的重要,忽視了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學習的努力。
第二,片子將近結尾,我也沒有看到patch在治療病人上展現除了插科打諢,扮醜逗樂以外的能力。醫生之所以為醫生,最重要還是因為他有醫術吧。而patch在片中沒有任何和醫術有關的行為。反而將醫療器械作為取樂的工具,他的行為是肯定會對器械造成損害和汙染的。病人要將自己的生命放心地交給醫生是要付出多麼重的信任,如果我們是病人,看到醫生像patch這樣的行為,會認為他是一個謹慎,醫術高超的醫生嗎?看電影時patch的表現確實可樂,但是如果一個醫院裡每一個醫生都是像這樣的,那該有多吵鬧,多混亂呢。記得曾經一個臨床心理方向的老師和我們說,為什麼現在醫患關係這麼差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醫生的權威被打破了。主任醫師現在只要給紅包就會和你勾肩搭背,喝酒吃飯了。以前的主任醫師都是病人不怎麼見得到的。就是因為有這種距離感,所以病人覺得醫生很權威,很信任他,不像現在的病人不相信醫生的醫術,覺得是他們的無能才造成親人的死亡。我認為,在這位老師看來,patch的行為就大大破壞了醫生的權威。醫患平等,並不該通過醫生扮丑角逗笑病人來做到。
第三,在片中,我認為把過多本不應該由醫生負責的責任劃分在醫生身上,加重了醫生的工作負擔。現代社會的標誌之一就是職業的細化。比如說當病人不願意吃飯時,這個問題該不該醫生負責呢?我覺得應該由看護或者醫院裡的心理科承擔起來。醫生應該記住病人的名字,在和病人對話時要與病人對視,要用平等的態度和病人交往,這些我認為確實有道理。但是這不代表醫生就該對病人的一切瞭若指掌,對他的生活事無巨細。Thefutureshock裡面提到,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局限於某一個方面,而不是每一個方面,這是由人員流動加大等現代社會的不可避免的特點決定的。醫患關係在課本中也有提到,具有時限性,這種特殊的關係只局域於醫生治療病人的這一段時間。
總的來說,我認同這部影片希望醫患關係更加平等的主題,但是我並不認同誇張的表達方式,和片中展現出的希望醫患關係改進的方面。
醫患關係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篇二】
《心靈點滴(PatchAdams)》,也譯作:《妙手情真》,1998年10月美國上映,主演【羅賓·威廉斯】。根據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初期PatchAdams醫生的真人真事改編。
六、七十年代,正是美國醫患關係最為緊張時期,PatchAdams醫生以先驅者的身份推動了美國醫院診療模式的根本改變-「治好病人,而不僅僅是治好病」,進而推動了醫患關係的改善。他堅信,「同情、加入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說有時比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還要重要。」「talking,talking,talking」!
PatchAdams在少年時期,因為患有憂鬱症因此住進精神療養院,他在出院後便立志要當醫生,於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進入維吉尼亞醫學院就讀。
雖然他的天資聰穎,在醫學院的成績非常優異,但是他卻非常反對傳統醫界那種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思想和學院裡教授的冷冰冰的,使病人感到孤獨無助的所謂專業治療。他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他為了把病痛纏身的病人逗笑,於是成天穿色彩鮮豔的花襯衫,有時候會用塑膠醫療用品裝成小丑的紅鼻子,或是扮成大猩猩,甚至還有一次為了替一位病人實現夢想,他還在遊泳池放滿麵條,讓這名病人如願在麵湯裡遊泳。
他為了帶給病人歡樂和希望,可以說是花樣百出,無所不用其極,可是他這種離經叛道的思想和做法,卻被保守的醫學院長視為眼中釘,並且威脅要他退學,不過他仍堅持自己關懷病人、以病人為重的理念,和傳統的勢力周旋到底,最後終於成功地拿到醫科學位,在畢業後成立一個「健康中心」,徹底實踐他的理念,為病人建立一個充滿關懷和歡笑的醫療環境!
醫患關係電影《心靈點滴》觀後感【篇三】
為了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共建和諧醫患關係,7月20日至22日永修縣人民醫院組織全體職工六百餘人分批次觀看了電影《心靈點滴》。影片講述了故事主人公帕奇曾是一位有自殺傾向的精神抑鬱者,在醫院治療的遭遇讓他決心立志要當一名醫生,把帶給病人歡笑作為醫治病人的重要處方,通過他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實現了自己理想的感人故事。
影片讓大家受益匪淺,心靈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禮。很多同志有感而發,紛紛表示要在今後的工作中,轉變觀念,體現以人為本、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不斷改善服務態度,提升服務質量,做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院長周英勇要求大家牢記醫院宗旨,以飽滿的熱情,純潔、善良、充滿責任感的愛心,熱忱為病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