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豐都建設(重慶豐都綠色發展邁大步)
2023-07-28 10:37:41 3
重慶豐都建設?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天氣漸寒,記者來到位於三峽庫區腹心的重慶市豐都縣大山腳下,長江之畔,一群群紅嘴鷗上下翻飛,覓食嬉戲豐都縣溼地保護管理中心保護科科長陳江告訴記者,今年是紅嘴鷗來豐都越冬的第4個年頭,數量從2016年的20多隻增加到近1000隻,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重慶豐都建設?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重慶豐都建設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天氣漸寒,記者來到位於三峽庫區腹心的重慶市豐都縣。大山腳下,長江之畔,一群群紅嘴鷗上下翻飛,覓食嬉戲。豐都縣溼地保護管理中心保護科科長陳江告訴記者,今年是紅嘴鷗來豐都越冬的第4個年頭,數量從2016年的20多隻增加到近1000隻。
越來越多的候鳥前來栖息,折射出豐都縣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最近幾年,豐都縣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優化產業布局
豐都縣集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長江豐都段有47公裡,山巒綿亙,丘谷交錯。長江幹流從西向東貫穿豐都縣域中部,長江以南有七曜山脈和方鬥山脈,以北則有蔣家山、黃草山,形成南高北低、「四山」夾「三槽」的地形。
「海拔最高2000米,最低175米。在全縣面積中,丘陵佔31.7%,低山佔39.4%,中山佔28.9%。」豐都縣發改委副主任餘樂介紹,豐都既是生態脆弱區,又是人口稠密的貧困山區。
綜合考量自然生態功能與經濟發展需求,豐都縣推進「一心兩極三帶」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一心」即以縣城規劃區為中心集中發展生態工業、商貿流通等城市經濟,避免分散布局、惡化環境;「兩極」指的是以長江為界發展「南旅」「北農」兩個經濟增長極,避免無序開發、破壞性開發;「三帶」則是打造沿長江、渠(碧)溪河、龍河流域3個生態經濟帶,重點在流域集雨區集中布局高效生態農業。
護好綠水青山
龍河是長江一級支流,發源於鄂渝交界處的七曜山南麓,在豐都縣三合街道烏龍處匯入長江。今年11月,水利部在全國遴選出第一批17個擬建設示範河湖,龍河赫然在列。
豐都縣水利局副局長付道禮說,龍河豐都段的採砂取石作業點已全部關停,縣、鎮、村三級河長巡河護河,如今龍河水質已經從當年「V類」水變為了「Ⅲ類」以上。同時,流域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和種類也呈逐年增長趨勢。
豐都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凌成江介紹,豐都一手抓飲用水水源安全之「保」,一手抓工業汙染之「防」,加快推進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和環境敏感區域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對水環境進行系統治理,在重慶率先推進了鄉鎮汙水處理廠建設全覆蓋。
對豐都來說,護水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記者了解到,當地已經全面建立縣、鄉鎮(街道)、村居三級河長體系,對全縣223條江河、4687座塘庫全面落實河(庫)長。同時,將河長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印發《豐都縣落實河長制工作監督執紀問責六項制度》,守水有責、守水盡責已經成為各級河長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護好水,養好山,豐都在長江上遊築起了一座堅固的綠色生態屏障和珍貴的綠色生態寶庫。「嚴格生態管控,劃定林地、森林、溼地、物種4條紅線,管護好141.2萬畝公益林,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等方面的監管,推動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豐都縣林業局副局長餘鋒說。截至2018年底,豐都縣森林面積209.9萬畝,森林蓄積量831.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8.2%。按照規劃,到2020年,全縣森林覆蓋率將達到52%以上。
生態顏值變產值
今年56歲的陳興文是豐都縣虎威鎮大溪村村民,他曾經創辦過塑料廠,如今轉型做起了綠色苗木產業。「在大溪村流轉10畝土地種植苗木,主要品種有桂花樹、香樟樹、紅葉石楠等。」陳興文說,靠著發展綠色苗木產業,自己的年收入達到10萬元。
在豐都縣董家鎮,漫山遍野的花椒樹成了當地農戶的「搖錢樹」。董家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他們抓住退耕還林政策大力發展花椒產業,目前全鎮花椒種植面積達到了2萬畝,每畝花椒可以收入5000元左右。
「綠色 」讓產業變「綠」,也讓「綠」變成了產業。豐都縣堅持「一二三互動、林工旅融合」,大力發展以筍竹、木本油料為主導,紅心柚、花椒為支撐的「2 2」林業產業,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目前,豐都縣已經圍繞長江、渠溪河、龍河流域建設了總規模12萬畝的筍竹基地;圍繞武平、龍河等鄉鎮建設總規模10萬畝的木本油料產業基地;以三元、雙龍等鄉鎮為中心建設了總規模20萬畝的柑橘基地;以董家、湛普等鄉鎮為中心建設了總規模達8萬畝的花椒基地。
生態美,旅遊興。依託良好的山水資源條件,豐都還發展起森林旅遊、森林康養,以三撫林場、南天湖、九重天為代表的森林旅遊蓬勃發展,年接待遊客25萬人次以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吳陸牧 冉瑞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