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輝煌的文明古國(這樣一個擁有璀璨文明的古國)
2023-07-28 09:17:53 2
眾所周知,西藏是中國佛教文化的聖地之一。由於該地區有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古代藏區與中原並不頻繁,所以藏區向來被人視作神秘的密宗聖地。
在這片土地上,流傳著各種各樣關於密宗佛教的傳說,每年來到這片土地上朝聖的信徒亦不少。這些信徒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皆對藏區的佛教文化飽含敬畏之心。當然,除了信眾之外,藏區也是遊客們最喜歡的觀光勝地之一,每年都有許多遊客選擇進藏觀光。
藏區之所以獨具魅力,除了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外,藏區的古文明遺址也是重要原因。
在一千多年前,西藏象泉河南岸有一個璀璨的文明——古格。這個國度存世數百年,但卻在一場未知的浩劫中神秘消失。時至今日,考古學家在藏區發現了許多頗具歷史價值的古物後,籠罩在古格王朝上的疑團才被逐漸揭開。今天,筆者就帶大家走進這個神秘的古王國。
根據文獻的記載,古格國的前身有可能是象雄國。自吐蕃王朝覆滅後,各部落紛紛獨立,在此期間不少部落領袖都選擇建立政體成為國王,古格國正是其中之一。由此推算,自公元1264年吐蕃完全分裂後,直到公元十七世紀,古格國的存世時間長達四百年。在這四百年中,古格王朝總共經歷了十六位統治者。
考古人員在象泉河附近的達巴、皮央、香孜、東嘎遺址中均找到了古格王朝的文物。從這些文物的分布中,我們大體可以推測出古格文明的發展範圍。根據文獻的記載,古格國尊崇佛學。在許多朝代,古格王曾派人前往克什米爾取經,在此過程中古格僧人總共翻譯了數百部佛經。得益於佛學的興起,古格王朝長盛不衰,在西藏的文化發展史中佔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們知道,印度佛教在傳入我國後有數個分支,其中,最主要的兩支就是中土佛教和藏傳佛教。在中國佛教興起的過程中,古格文明於藏傳佛教的興盛功不可沒。除此之外,古格國地處藏區交通樞紐,是中原與藏區溝通的重要中樞。自吐蕃覆滅以來,古格國便是藏區最重要的貿易商埠。然而,這樣一個擁有璀璨文明的古國,卻在某段時期突然滅亡。
在後來的四個世紀中,世人逐漸淡忘了這個王朝,直到考古學家踏足這片失落的土地。
經現代考古人員的發掘,目前專家已整理出古格城的遺址。我們可以看到,該遺址修建在一座小山上,此地總共有三處建築群,分別處於小山的山頂、山腰和山腳部分。王宮位於山頂,寺廟群則位於山腰,民宅位於山腳。在山腳下還有一道城牆,城牆的邊緣建有碉樓。
自古格王朝覆滅後,這些遺址便消失在世人的視線中,塵封了近四百年。考古學家來到古格遺址時,這裡的街道、民宅、王宮、寺廟已不再是三百年前的樣子。除幾棟寺廟保存完好之外,其餘建築均已坍塌,僅剩殘垣斷壁。
在史料中,我們無法找到關於這座王國失落的一丁點線索,所以目前史學界對古格王朝消失的解答,仍停留在推測階段。
有不少學者結合文獻,推測了古格國失落的原因。
有人稱這個國家的消亡與戰爭有關,因為在十七世紀時中國已有大量來自海外的傳教士,這些傳教士帶來了與藏傳佛教教義相矛盾的宗教理論,這種教義上的矛盾正是引發戰爭的禍源。
在當地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十七世紀的古格國王權和神權分化,掌握宗教的是古格王的弟弟。古格王想要鞏固王權,於是便邀請西方傳教士來古格國傳教,藉此打壓本國的宗教勢力。
在西方宗教的影響下,古格國的佛教信仰被削弱。當時的古格人民分化成兩個部分:
一部分古格人擁護王室改變了信仰;
另一部分擁護佛教反對古格王。
顯然,古格王的這種做法招致了其弟的不滿,古格王的弟弟帶領佛教的僧侶們發動了變亂。值此之際,古格王的弟弟籠絡了拉達克王室,藉助敵國的兵力進攻古格王朝。擁有數百年文化底蘊的古格王朝,便毀於這場有拉達克王朝參與的戰亂中。
前文我們提到,古格的王宮修建在山頂上,具有與生俱來的地理優勢。在整座山上,僅有一條狹長的隧道能直達皇宮,皇宮除了正門之外,其餘三個方向均是險峻的峭壁。也就是說,敵軍若想攻陷王宮,只能從那條隧道中強攻,根本沒有其他方法。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隧道起到了絕佳的防衛作用,拉達克士兵雖然攻佔了古格城中的住宅區和寺廟區,卻根本無法攻陷最後一道屏障抵達王宮。
隨著戰況越來越緊張,拉達克人開始研究其他攻陷王宮的辦法。為了逼迫古格王就範,拉達克人將古格的老百姓驅趕到半山腰上,用刀槍強迫他們修築攻城用的石樓。
拉達克人認為,只要能修建一座直達山頂的石樓,即可在石樓上向王宮內射擊,瓦解古格王的最後一道防線。
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在半山腰上看到一座未竣工的石樓。從高度來看,這座石樓僅有十多米高。
顯然,石樓尚未修建完畢,古格國就已被攻陷了。
那麼,拉達克人是如何攻陷古格王宮的呢?難道他們突破了僅容數人通過的狹窄隧道?
據傳,拉達克士兵並未戰勝古格王,古格王宮之所以淪陷,是因為古格王開城投降了。拉達克人將所有古格百姓全部趕到山上修建攻城工事,在此期間百姓晝夜趕工叫苦不迭,古格王在王宮中時刻能聽到子民們悲慘的叫聲。
國王心地善良,他不忍心讓自己的子民成為戰爭的犧牲品。為了拯救子民,古格王做出一個沉重的決定,他放棄了抵抗,自縛雙手走出宮門,以換取百姓自由為代價向敵人投降。關於古格王的結局,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古格王寧死不降,又不想連累古格國的老百姓,於是他站在峭壁之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早期傳教士進藏活動史》這部文獻中,提到了最後一任古格王及其親眷均被拉達克人擄走,根據這種說法來看古格王投降的可能性更大。
遺憾的是,古格王雖為了拯救子民而奉獻了自己,但狠心的拉達克人卻並未放過這個城市中的老百姓。在古格遺址中,有一處「無頭藏屍洞」,這些讓人心情沉重的遺蹟正在向今人訴說古格百姓的下場。
藏屍洞的入口非常狹窄,僅能容納一人通過。不過,在通過了入口之後,內部卻相當寬敞。根據文獻的記載,這座藏屍洞的內部足有數百平米。在洞內隨處可見沒有頭顱的遺骸,由於當地氣候的原因,所以這些遺骸均未完全腐敗,而是變成了乾屍。
雖然藏屍洞中有大量遺骸,但這些遺骸卻遠不及十萬。據文獻記載,古格國有十萬人口,這十萬人除了被殺的這些以外,其餘的古格人去了哪裡呢?雖然古格政權覆滅,但這並不代表古格文明的消失。只要古格百姓仍活著,這一文明即可延續下來。
可是,現在我們無法找到古格人的後裔,也沒有任何十七世紀後的古格文明遺存,種種跡象表明古格文明已徹底消失。從前文中的推測我們基本可以判斷,戰爭雖然顛覆了古格政權,但卻不能消滅古格文明。
那麼,這個璀璨的文明究竟是因何失落的呢?
有學者推測,在戰爭之後,古格人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只不過,由於古格政權已消失,這些古格人只能活在其他王朝的統治下。
根據現代考古的研究,在十七世紀以後古格遺址地區的土地沙化跡象十分嚴重。由此可見,那個曾經能夠養活十幾萬古格人的沃土已不復存在,古格百姓不得不遷徙到其他宜居的聚居地謀生。
不過,這種說法也有站不住腳的地方。不論古格人融入了拉達克文明,還是另尋一處綠洲重建家園,如今應有古格後裔尚在,為何我們根本找不到古格人的後代呢?雖然在古格遺址一帶,至今仍住著十幾戶居民。遺憾的是,這些居民均是外來戶,他們都不是古格人的後代。
顯然,這些人雖然守著幾百年前失落的古格文明,但他們卻只是充當了「守護者」這一身份,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古格人。古格後裔之謎若不能解開,我們仍不能知曉這個輝煌文明因何而失落。
或許,這就是歷史與考古的魅力所在。因為未知,而激起現代人的求知慾,進而行走在探索歷史的前沿。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考古界將會有更多進展,為我們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古格王國。
參考資料:
【《早期傳教士進藏活動史》、《古格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