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一曲難忘觀後感範本

2023-07-29 00:43:54 2

  導語:蕭邦,波蘭民族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被譽為"鋼琴詩人",用他短暫的一生演繹了音樂的極致,更詮釋了一個天才應有的生命價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曲難忘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蕭邦他所創作的24首鋼琴練習曲第一次完美地將技術性與藝術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們不再是枯燥的鋼琴技巧練習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樂會獨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號中的第12首《C小調(革命)練習曲》更是家喻戶曉的鋼琴曲名作。他的音樂激情、浪漫,充滿著幻想和思考,他的音樂又陰鬱、莊嚴,流露出焦慮和痛苦。這是他的生存狀態決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

  影片《一曲難忘》拍攝於1945年,影片當年即在中國公映,撥動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心弦。它描述了波蘭音樂家弗雷德裡克•蕭邦短暫卻永恆的一生,刻畫了一位赤誠的音樂家如何實現夢想,徜徉於藝術的殿堂;又是怎樣消耗生命,拯救罹難同胞的故事。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豔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太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格調一流。

  一、鋼琴詩人

  海涅曾這樣描述蕭邦:"他天生嬌弱,纖細的外表下,賦有出眾的才華,他不僅是位演奏能手,還是位詩人作曲家,當他坐在鋼琴前即興演奏時,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流湧進,此時他既不是波蘭人,也不是法國人或德國人,而是流露出來自莫扎特、拉斐爾和歌德國度裡更高尚的血統,他真正的祖國是詩的夢幻王國。"作為一個波蘭人,蕭邦是屬于波蘭的:他的血肉、骨髓、靈魂都不折不扣地為波蘭所擁有,他如蜜蜂一樣貪婪地向波蘭的民間文化吸食創作的靈感,《波蘭舞曲》(又名《波羅涅茲舞曲》)作為蕭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蘭民間音樂色調的產物。每當蕭邦演奏《波蘭舞曲》時,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樣。

  他被譽為"鋼琴詩人",是因為他的琴聲中總是充滿了浪漫與幻想的色彩,聆聽時有時仿佛置身於晚風襲來的月夜,一隻夜鶯掛在樹上婉轉低鳴;有時像是獨坐於寧靜的林間,隱隱處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時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緒游離間已遨遊了幾萬裡;有時甚至好像來到了海邊,時而晚風輕拂,白浪駐沙灘,時而潮起潮落,水花擊石崖…如泣如訴,如痴如醉,如幻如夢。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靜,那麼蕭邦也許永遠會做一位純淨、浪漫又時而調皮的"詩人"。但祖國的坎坷命運無法使優雅的"詩人"再安靜下去,他的音樂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憤、痛惜、激蕩、神聖的音符,蕭邦也因此獲得了"革命詩人"的稱譽。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聲溫柔的淺唱低吟,那現在則是一聲凜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句溫情的由衷讚美,那現在則是一句鏗鏘的無情痛斥;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段精緻的敘述描繪,那現在則是一段粗獷的激勵號召;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幅裝幀精美的油畫,那現在更像是一把鋒利堅韌的刀劍!

  "革命"為名《C小調練習曲》,是蕭邦懷著亡國的哀思寫成的,它的音樂形象是通過左手奔騰的音型和右手剛毅的曲調結合體現出來的。作品一開始就由不協和的屬九和弦引出了一連串傾瀉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給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強烈,好像是蕭邦內心情感的總爆發。突然間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猶如千軍萬馬、浩浩蕩蕩般的不可阻擋。接著呈示部在高音區出現了一個剛毅、明亮的曲調,這象徵著革命的號角聲吹響了,波蘭人民堅定不移地開始了戰鬥。它表現了波蘭軍隊英勇抵抗侵略、憤慨激昂的怒吼聲,和橫刀躍馬、感慨萬千的情懷。音樂在展開部越來越緊張,號角式的主題通過變化、發展越來越高昂,將全曲推向了高潮。這是一個勝利凱旋的形象,仿佛是在嚴峻現實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現部重現了前面的剛毅型曲調,但在接近結尾的時候,音樂由強到弱,奏出一個十分悲傷的音調,它像發自肺腑的哭泣,猶如作者對祖國命運痛徹心底的哀哭。最後,樂曲情緒重新振奮起來,在很強的力度下,音樂仍然衝擊而下,急速地結束在大調的主和弦上,表達了蕭邦心中的滿腔仇恨和對革命終歸勝利的堅定信念。在《一曲難忘》中,這部作品作為點睛之筆,在蕭邦為抵抗組織籌款而進行的巡迴演出中多次出現,以烘託蕭邦無比的赤子之心(參考)。

  二、浪漫知音

  初闖巴黎,蕭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戰。儘管已有李斯特的賞識,但由於臨時聽聞來自家鄉的噩耗而影響心境,蕭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強人意,半途而廢,幾乎在巴黎再無立身之地。是喬治•桑慧眼識英才,與李斯特精心設計,為蕭邦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一鳴驚人,從此盛名遠揚。甚至,她還為蕭邦提供了安心創作的氛圍,與世隔絕的場所,舒適無憂的環境,以及浪漫熱烈的愛情。

  在19世紀法國文壇上,喬治•桑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巴爾扎克、雨果、梅裡美、福樓拜、小仲馬等文學大師的群體中。喬治•桑是一位憤世嫉俗、敢做敢為、遺世獨立的女性:她隱姓埋名,以男子的名義寫作小說,激揚文字,書寫現實與夢想;她一反當時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裝的穿著風尚,隨心所欲,像男子一樣身著長褲來去自如,甚至雙手插在褲袋裡,十分瀟灑颯爽,風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厭棄塵世,雖身為上流貴婦卻厭惡當時浮華、虛偽的社會風氣,渴望與世無爭,與人無擾,記事作文《[薦]轉《一曲難忘》觀後感》。同時,在這部影片中,喬治•桑還表現出幾點品質對蕭邦起到了特別的作用。

  首先,她是一位頗有遠見卓識的女性,她以歷史的眼光建議蕭邦謝絕一切商業演出,安心創作,將天才的潛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留下遺世無雙的樂曲,供當代以及後代的樂者去演奏。她認為像蕭邦這樣的天才就應該在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中進行高雅的創作,而到處開音樂會則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喬治•桑真正拾獲了蕭邦的價值,拾獲了音樂家的價值,也只有起點很高、修養很好的人士才能有這樣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雖然發掘激勵了蕭邦作曲家的潛能,卻限制了他作為鋼琴家的發展。

  喬治;桑是深愛蕭邦的,她給了他很多,包括愛情、舒適生活和靈感,甚至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喬治•桑,蕭邦會晚成名幾年,甚至像很多藝術家一樣成名於身後。但蕭邦能給予她的,除了愛情可能只有聽命服從、自娛自樂。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有一個好女人,但這個獨特的女人卻對蕭邦的貢獻是雙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蕭邦,也差點毀了蕭邦。

  喬治•桑對愛情與她的一貫作風一樣,充滿了佔有欲、統治欲和支配慾。她使盡嫵媚和威嚴說服蕭邦留在身邊,遠離巴黎,甚至不讓他見從小栽培自己的恩師,剝奪他舉辦音樂會的願望。當然,她出於對蕭邦身體健康狀況的考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一個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縛終究葬送自己的愛情,尤其是當這種幹涉已經違背了個體固有的價值觀和道德感的時候。

  三、王者之師

  這裡的"王者之師"並非原本的"勝利軍隊"的含義,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蕭邦這一音樂王子的恩師--埃爾斯納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難忘》這部影片中最為出彩的人物了。

  埃爾斯納幽默風趣,調侃詼諧,不管與誰交流時都是那樣不卑不亢,嬉笑怒罵;他單純真摯,愛徒如子,對待蕭邦既有師徒間的嚴厲苛求,又不乏愛護有加、縱容溺愛的溫情;他能屈能伸,堅持不懈,為把蕭邦培養成才,送到巴黎去讓他揚名世界,甚至自己為他攢錢,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自己的追求,當埃爾斯納終於與蕭邦來到巴黎時卻到處碰釘子,為此他屈尊與人逢迎阿諛,竭力"推銷"蕭邦,甘心當他的僕人、隨從與經紀人,絲毫沒有老師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為懷,一心為別人著想,寧可撒謊也不忍心傷害任何一個人:埃爾斯納怕蕭邦的初戀女友康絲坦蒂失望,謊稱蕭邦已答應舉辦音樂會籌款;他怕臨終的蕭邦傷心,又謊稱喬治•桑是因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無法來看望他的…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雖身為德國人,但埃爾斯納教授擁有同波蘭人一樣的愛國熱忱,他說音樂和愛國是一樣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積極創造條件讓蕭邦與愛國青年交往。即使內心不願意,但他仍真心祝願蕭邦與喬治•桑度假快樂;但他感覺到愛徒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離祖國越來越遠時,埃爾斯納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喬治•桑那裡去忍辱負重地要求與蕭邦見面--儘管他向康絲坦蒂謊稱蕭邦的承諾,但這同時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愛徒是一個徒有才華而丟失榮根、貪圖安逸的人。功夫不負有心人,是埃爾斯納教授的一番勸說讓蕭邦幡然醒悟,讓蕭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爾斯納把一輩子都給了蕭邦,既是蕭邦的事業伯樂,又是蕭邦的人生嚮導,他升華了蕭邦的人生,沒有埃爾斯納,蕭邦只是一個音樂家,而埃爾斯納讓蕭邦成為了一個更加有血有肉有靈魂有骨氣的波蘭人。

  四、一片冰心

  《波蘭舞曲》是蕭邦的最愛,因為這裡面最有波蘭的氣息和風骨,也許有人覺得它粗魯,但是這其中獨具特色的節奏和音符代表了波蘭精神的自由、奔放、熱烈、嚮往、希望與激情,演奏著或者聆聽著就好像奔跑雀躍在波蘭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聞到了波蘭質樸醇厚的泥土氣息。也許這是蕭邦最愛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將自己對波蘭國家與民族的深愛蘊含在其中,因此無論身在何方,置於何地,總愛演奏一段,讓聽眾也與那種心潮澎湃的激動、貼心貼肺的親切合為共鳴。

  蕭邦對祖國愛得越深刻,就對敵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貴族盛宴上拒絕為"俄國屠夫"演奏的場景讓我記憶深刻,試想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境下,蕭邦的表現無疑猶如砧板上鯉魚傲然的一躍,若不是及時逃走縱憑他過人的才華也難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眾目睽睽、瞠目結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這驕傲的拒絕之後毅然的轉身離去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波蘭的熱血男兒如何以生命為代價來維護祖國的尊嚴,抗爭侵略者的欺凌。這一幕不由讓人拍手稱快,更讓我們對蕭邦燃起深深的敬意。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