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觀後感
2023-07-29 00:17:58 1
《信仰》雖然只有短短三集,卻包含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鏡頭資料,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信仰》的觀後感,供參考閱讀!
《信仰》的觀後感篇1
看完《信仰》這部紀錄片,有一些感觸和想法。自五四運動以來三個歷史背景截然不同的時期,中國共產黨承擔著不同的歷史使命,存在差異的政黨構成與成分,政黨路線和策略變化多端,然而其核心凝聚力卻保持一以貫之的存在。在這部紀錄片中,這種凝聚力被概括為「信仰」。共產黨的信仰由具體與抽象兩個層面構成,前者一般結合於國家民族的特定任務(獨立解放、建設、發展),後者則涉及個人道德(忠誠、堅毅)與理想(為人民服務、共產主義)。從片中彭湃到楊善洲時間跨越近百年的數十位最優秀的共產黨員身上所凝結的,無一不是雖然表現各異但內涵相近的此種「信仰」。
作為現代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面臨著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多方面繁複的自我調適任務。如何在此種背景下延續片中所強調的共產黨傳統上的信仰,既關係到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發展的前景,同樣也影響著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有力執政黨的靈魂基石。不可否認的是,在急速變化的治理環境及任務要求面前,任何一個現代執政黨都能感受到現實沉甸甸的壓迫感;不能適應並作出及時調整的政黨,則意味著執政生命潛在的終結可能。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治理對象空前的擴大與平面化使得「塑造」的作用日益下降。這意味著,在樹立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應有「信仰」上,新的視角與思路存在需求。
信仰的珍貴恰恰得益於它的稀缺性,這是一個根本性的事實。它造成了另一個事實是,真正擁有這個層次標準並貫之以相應行動的人少之又少。然而,第三個事實同樣存在,即信仰的建構自身存在著超越性,它低估了自身的內涵,卻高估了載體的能力。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信仰以一個寬泛而籠統的狀態存在反而削弱了其感召力,因為它不能與日常生活產生共振。被人為拔高與模糊的信仰是無效率的意識形態,這類似於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冗長而繁雜的宗教儀式及邏輯,它試圖取代更有效的解釋模式,代之以模糊而生澀的抽象宣示,一定程度上勢必與日益萌發的個體意識相牴觸。所以,在看完《信仰》後,我的一個啟發是,信仰理應享受一個更微觀層次的話語環境,即個人責任。
個人責任並非割裂於公共責任,它是公共責任在另一個層次上的形象。縱使以共產主義這般宏大的視角觀摩,其聯繫依舊緊密。每一個人所能掌控的是個體行為,再由之產生個體影響。無數的個體行為是構成歷史最小的分子。個體責任的解釋力來源於其具象化,例如當醫生和軍人同時在一個公共場所出現,他們所必需遵循的規則和秩序是相同的;但在自己的職業領域,這一點卻是不同的。他們所履行的個人責任是對公共責任的最優回應,這同樣可被認為是共產黨人應有的信仰。較之傳統,它並非受到了「取代」,而不過是「與時俱進」的表現。信仰適度的「稀釋」將加強黨在新時期的執政基礎,它不必再飽受「虛無縹緲」之苦,而建立了更簡單卻更有效率的意識形態影響。唯一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討論個體責任和公共責任之間的區別和聯繫,以及界定和推論,都尚屬難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信仰」是時候真正地從會堂裡走出,開始切實地為人民服務了。
我們擷取了片段的紅色記憶,一起來思考,馬克思主義對這一代渴望拯救中國的熱血青年意味著什麼?又是什麼支持這些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員奮鬥、抗爭一生?
是信仰。中國共產黨創造歷史奇蹟靠的是什麼?就是信仰。湘江戰役陳樹湘斷腸而死,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毅的「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表達了對信仰的忠誠,張思德的為人民服務,劉胡蘭的「怕死不是共產黨員」,無不是對信仰的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奮鬥的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的擁護。
共產主義信仰猶如沙漠上的一片綠洲,黑夜裡的一盞明燈,90多年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鐵、百折不撓的優秀兒女忠誠踐行黨的宗旨,勇立時代潮頭,植根中國大地,與人民心連心,為旗幟添風採,我們黨和她所領導的民族偉業才能於艱苦卓絕中砥礪奮進,於風雲變幻中風光無限。
先輩們用行動告訴我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始終要牢記黨的宗旨,自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帶頭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更好地立足崗位創先爭優,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新時代的我們依舊需要信仰,需要用信仰堅定我們的信心與恆心,用信仰堅定我們社會主義的步伐。
《信仰》的觀後感篇2
10月15日,我在線視頻觀看了大型記錄片《信仰》,看完影片,我感觸頗多。
電視片《信仰》用不爭的事實,用一幕幕珍貴的畫面再現著歷史,呈現著現實,啟迪著未來。讓久已不聞槍炮聲,血腥味的我們,又回到那個為信仰敢捨身的年代。
烈士的鮮血讓世人警醒。那還未曾遠去的身影,可否讓今天的我們汗顏?
也曾為一己私利放棄原則,也曾在你好我好大家好中渾渾噩噩。或者喪失了鬥志,輾轉在夜鶯與玫瑰之間,把人民的請陳扔在了一邊。或者放鬆了自檢,驕縱了體格,無視方圓規則,愚蠢地自戀。
今天讓我們重拾信仰的話題,並不是我們缺乏信仰,只是我們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變成紙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樓閣之危。這且不是危言聳聽,烈士的血跡未乾,我們切不能忘記了肩頭責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可依靠的強大後盾。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共產黨人終身的信仰。共產黨人的勝利是信仰的勝利。如果我們丟棄了信仰,那麼未來將暗淡一片。如魚兒離了水,是蛟龍也困在異域。請讓我們記住,我們要堅守,要獲取的是什麼,是人民的安危,是百姓的福祉。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的信仰是強大的,她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讓共產主義的光輝灑播在每一個人身上,喚起我們奮進的鬥志。
[《信仰》的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