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2023-07-28 16:53:12 2
電影《我是醫生》選取了以吳孟超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軌跡,講訴了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故事。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篇一:
在上影集團和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舉辦的影片研討會上,評論界一致認為,《我是醫生》是一部具有創新意義的主旋律英模人物傳記影片,它突破了常規的創作模式,以平實的生活場景,讓崇高變得平易近人。這裡摘錄刊發部分評論家的發言。
緊貼真實,使人物具有穩固紮實的生活基底
《我是醫生》是一部令人感動的人物傳記影片,其中的科學精神、動人情感,以及藝術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結合後達成感染力很強的觀看效果。
影片始終「緊貼」傳主的真實生活,臺詞對話質樸有趣,語句精到,同時包含豐富的人生況味。雖然要表現的傳主是事業卓著、感動中國的可敬老人,卻始終賦予他不僅可敬,而且可感、可親的真實、生動、完整人格。影片中有這樣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膠人的兒子,父親從小就誇獎我的手靈活。用割膠刀,穩準快,後來就換成了手術刀。」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臺,大弧度聯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勳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穩固而紮實的生活基底。
作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藝術水準傳記片,《我是醫生》並未將偉大人物簡單化,而是採用獨特的敘述視角,著意展現吳老作為醫生的日常。有一處畫面令人感動,觀之難忘。吳老和學生一起面對堆積的患者檔案,那些雖然接受了成功的手術,卻因為後發的擴散轉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為醫生的吳孟超為此在辦公桌前特闢一個立櫃,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檔案。他用樸素至極的話語教育學生:科學是事實本身!哪怕是已經離開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夠讓他們的存在於醫學推進上繼續發揮作用!
「我想背著每一位病人過河。有一些過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後一步。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實驗室!」影片中,這句話和盤託出人物心跡,表現吳孟超院士作為一名偉大的醫生,真正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同時也是這部傳記影片最值得重視的價值所在。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篇二:
20xx年6月8日下午,中心黨支部組織中心黨員集中觀看了影片《我是醫生》。通過這部電影,我很受感動,看到了影片中一位八九十高齡的二軍大外科醫生、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老先生的先進事跡,看了以後除了震驚,有太多太多的感動和感想。
影片主人公吳孟超,5歲時,隨母親漂洋過海,投奔在馬來西亞做工的父親。抗戰爆發後,17歲的吳孟超放棄了去英國讀書,回到戰火紛飛、災難深重的祖國。今天,吳老已是有著幾十年黨齡和軍齡的老黨員、老軍人,90多高齡的他目前還站在臨床第一線為肝癌病人主刀,他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的精力和智慧獻給了祖國。
肝癌是癌中之王,長期以來,我國肝癌患者佔了世界一半左右。吳老同肝癌鬥爭了整整68年,挽救了1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僅4個月。他成功救治的病人最長存活45年,這一紀錄至今還沒被打破。每次一上手術臺,性格溫和的他就像換了一個人,很有霸氣,被稱之為不知疲倦的「開刀匠」,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劇中吳老女兒不幸患得肝癌,吳老親自主刀,為女兒切除了腫瘤,走出手術室的那一刻露出的笑容讓人難忘。
吳老不僅有精湛的醫術,更有著高尚的醫德。吳老說:「一個好醫生,眼裡看的是病,心裡裝的是人民」,他每次接診,都對病人親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他所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儘量用便宜的藥,儘量減少重複檢查,給患者減輕負擔,一心為病人著想。那麼是什麼樣的精神鼓舞著吳老,在九十歲高齡依然奉獻於祖國的醫療事業?我想吳老的精神力量就是來自於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也來自對外科醫學的熱愛和強烈的進取心。
吳老不光自己把一生心血花在了和肝癌的鬥爭上,對弟子也是要求嚴格,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寄托在了年輕一代的身上,特別是趙一濤醫生,最終離開自己最喜歡的手術臺,到研究中心搞科研,吳老的那句話打動了他,「手術成功救治的只是一個人,如果研究成功了,救的那是成千上萬的人」,吳老的精神不光打動了趙一濤醫生,甘願離開自己最喜歡又受人尊敬、風光的手術醫生崗位,也打動了我們觀看電影的黨員同志們,作為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一員的我,雖然和吳老救死扶傷、造福人類的科研有很大差距,但是並不妨礙學習吳老那一心向黨、立志報國的赤子情懷,有勇攀高峰、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有奉獻社會、傾心為民的高尚品格,有忘我工作、不懈奮鬥的崇高境界。
通過觀看影片,我們要學習他做一個愛黨愛國愛民的忠誠戰士,要像他那樣,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把黨和國家的需要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胸懷遠大目標理想,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篇三:
昨天下午,電影《我是醫生》研討會在上影舉行。95歲的吳孟超身著軍裝一出現,場內所有人起立致敬並鼓掌。吳孟超在感謝電影主創的同時,也幾度敬軍禮,「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要堅持做一個軍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中國醫生,始終為人民服務。」
是醫者,更是醫學拓荒者
吳孟超至今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萬5千臺。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書寫的部分。
拍吳孟超的醫者仁心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有限的電影篇幅裡不走尋常路。導演謝鳴曉說:「製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裡時,我的第一感覺是頭皮有點發麻,這部電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電影的方式去表現吳老的家國情懷。」
所幸,編劇黃丹拋開了常規的手術臺救人套路,他總結了吳孟超一生的奮鬥目標是:搞超前的科研,從根本上救治病人。「這也是他醫德、醫術中的最閃光之處。」
《我是醫生》中,吳孟超有句讓人過耳不忘的臺詞:「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電影中,吳孟超想搭建基礎研究平臺,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裡看花」。
現實中,由於癌症至今並沒有攻克,趙一濤的質疑心理曾存於不少人心間。對此,吳孟超的回應是:「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過橡膠,描過圖紙,但自從拿起手術刀後便再沒有放下。我已經90多歲了,還能做多長?不知道。我要趕緊把科學院、研究院建好,把平臺建好,再培養人才。有人、有平臺,基礎研究就能開展下去,20年、30年、40年總能解決問題。到那時,我在天上看。」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