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建黨偉業》觀後感
2023-08-12 12:16:10 1
《建黨偉業》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下面為大家提供的建黨偉業的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建黨偉業》觀後感一
晚上看了一部電影《建黨偉業》,頗有些感想,本來想寫篇觀後感到豆瓣上,後來發現豆瓣將該電影設置為不能評論且不能打分,因此只好將這篇影評寫到我的博客上了。
《建黨偉業》所描寫的這段歷史,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一段歷史,也就是俗稱的北洋政府時代,時間從1912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學教科書《中國革命史教程》上是這樣描述這段歷史的:「辛亥革命後出現了一個比較迅速發展的時期,被稱為民族工業的『黃金年代』。這一時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是空前的,輕工業、重工業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新式學校的興建和發展,國外派遣留學生的增加,出現了數十萬收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成為中國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
教科書總結這段歷史的工業和經濟發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頒布的政策有利於經濟發展,二是抵制日貨運動推動了民族工商業發展,三是一戰令歐美國家忙於戰爭,放鬆了對中國的控制。
然而,《建黨偉業》這部電影對於當年中國的如此驚人的發展幾乎沒有提及,而是將重點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凱稱帝等細節,將北洋政府描繪成為近代中國最壞的政府,這種描寫並不太符合事實,北洋政府並不是那麼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從客觀上看,由於外部的種種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個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
《建黨偉業》觀後感二
2009年一部史詩巨作《建國大業》作為國慶檔期獻禮影片,出現在廣大電影觀眾的面前,展現了從內戰爆發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2011年的暑期檔,作為《建國大業》的姊妹篇,《建黨偉業》的上映更是將這樣的一個史詩巨作模式推向了極致。
2009年《建國大業》摒棄了傳統歷史正劇的敘述模式,整部影片沒有刻板歷史教科書式的鏡頭,沒有頻於說教人的講述;而是採用一種全新的解構模式以一種線性時間的表達方式將各種歷史事件貫穿到一起,在同類主旋律影片中找到了新的光彩。《建黨偉業》繼續秉承《建國大業》的敘事模式,除了線性時間的推進之外,在創作中有了更多的創新內容,整部片子中對於各類形象的塑造顯得更加的鮮活,對於歷史事件的敘述上顯得更為客觀。
可以說電影《建黨偉業》結構上遵循中國近代歷史的時間脈絡。從「清帝退位」,到「北洋政府時期」,再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似乎每一個歷史車轍印都在預示著一個偉大的黨的誕生。在這其中,我們看到了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各種思想在那樣一個特殊年代的碰撞,我們看到了各類有志青年為了祖國的富強而走上街頭,似乎在整部影片中對於「人性」的歌頌,對於「思想」的啟迪更是本部影片一個新的亮點。
在本部影片中最引人關注的人一段便是在「新文化運動」中新思潮與舊思潮的那場辯論。在辯論中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文化代表和以辜鴻銘為代表的舊文化代表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新舊文化領袖觀點交鋒,擦出耀眼的火花,臺下的學子更是聽著激烈。透過歷史的鏡頭似乎我們也跟隨影片又重返那個時期的北大講堂。作為中國思想解放的最前沿,我們在這裡看到了「求新、救國「思想蕩滌在每一個學子的心間。或許這是有了這樣的思潮解放,我們才能看到在中國1919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歷史節點,無數的愛國學生走上街頭,為了救國而進行慷慨激昂的演說。可以說學生們的演說讓我們再一次回到了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讓我們再一次看到陳獨秀、李大釗等中國共產主義先驅的救國之志的壯志豪情。這也為後文敘述一大的勝利召開做了一個很好的引子。
如果說一部電影之中,劇本是主線,那麼演員就應該是這部電影中的魂。在《建黨偉業》中對於各類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描述顯得更為的客觀,更多地強調不同人物各自鮮明的立場,突出各類角色複雜的人性。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相繼出現了170多位演員,有的演員只有一句或者幾句臺詞,但是對於每一個形象的塑造都顯得十分的豐滿。李大釗的睿智,陳獨秀的激昂,袁世凱的狡詐,無數歷史書本中的關鍵人物的形象,在演員之間默契的配合間顯得更加的鮮活。而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愛情故事,也為這樣一部看似嚴肅的歷史正劇增添幾分浪漫的味道,因為即便在戰火紛飛、局勢動蕩的1919,我們的生活依舊要繼續。
可以說各種人物形象,在片中是一種引導,而整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在為劇情的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人物讓影片變得豐滿,事件的組合也讓那段歷史變得更加鮮活。從1912到1921無數個歷史節點中,無數的人們用鮮血,用思想,用智慧,來喚醒中國;即使是戰火紛飛的前線,即使是特務跟蹤的租界裡,即使在嘉興的遊船上,我們看到了一群有著共同理想的人在為著這個即將崛起的國家而在努力奮鬥、勇往直前。
《建黨偉業》觀後感三
今年是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萬眾矚目的獻禮電影《建黨偉業》終於如期公映了。最近我十分榮幸地趕在2011年7月1日之前觀看了這部電影,使我得以重溫那段激動人心的歷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輩在那段崢嶸歲月裡的熱血與激情,感受他們對共產主義事業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建黨偉業》這部電影所敘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拉開的辛亥革命開始,至1921年6、7月間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時止,雖然這短短的十年時間裡在歷史的長河裡或許只不過是一瞬間的功夫,然而這十年又是極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這十年裡,許許多多影響中國歷史發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護法戰爭、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等,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真正稱得上是「風雷激蕩」、「巨變迭起」。雖然歷史事件眾多,知名人物眾多,然而電影《建黨偉業》卻以時間的先後順序為脈絡,以不同空間發生的歷史事件為故事的著眼點,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娓娓道來,精彩絕倫,引人入勝。可以說整部電影刪繁就簡,詳略得當,節奏合理,看到悲壯處讓我禁不住扼腕長嘆,如國民黨先驅宋教仁先生在上海火車站遭遇特務暗殺身亡,壯志未酬,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看到緊張處直讓我為劇中人的命運直捏一把冷汗,如年輕的朱德率軍在棉花坡與吳佩孚的激戰;看到哭笑不得處直讓我感慨莫名,如張勳被溥傑戲弄,在皇宮裡醜態百出地放風箏;看到動情處讓我情難自已,眼眶濡溼,如蔡鍔與小鳳仙車站離別情景,蔡鍔將軍貌似平靜地與小鳳仙話別,然而那緩緩流下的眼淚卻已經無聲地告訴小鳳仙,他是怎樣一個重情重義的將軍!看到溫馨處讓我心生羨慕,默默祝福相愛的人幸福綿長,如年輕毛澤東與楊開慧的簡單婚禮,毛澤東坦誠告訴自己的新婚妻子:「做我的媳婦,是要吃苦的,跟了我,從此就沒有了安生的日子……」,然而楊開慧卻無限深情地回答他:「我願意。」最簡單的臺詞卻道出了最真摯的愛情,讓我焉能不深受感動?!
最讓我感到血脈賁張、激動莫名的電影橋段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全面失敗,日本全面接收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消息傳來,舉國震動,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終於把滿腔愛國熱情迸發出來,他們以無所畏懼的姿態走上街頭,高呼著「愛國無罪」、「革命萬歲」等口號示威、遊行,繼而火燒趙家樓、痛毆賣國賊;青年學子的拳拳愛國心震撼激揚、感昭日月,不僅在視覺上衝擊著我,更在在心靈上感動著我,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就這樣以其獨特的魅力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歷史長河之中了。
最讓我肅然起敬,欽佩動容的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全國各地的共產主義組織分別推薦代表奔赴上海召開會議,這些青年才俊懷抱著共同的理想和主義走到了一起,他們在中國的大地上共同締造了一個全新的政黨,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時期,這個叫做「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黨員,他們為了召開一次會議還得東躲西藏,誰又能料到,這個年輕而力量單薄的政黨,卻在二十八年之後成為新中國的執政黨,帶領全國人民從此走上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道路!
通過觀看這部《建黨偉業》,我們再一次形象地認識到,在當時的舊中國,無論是封建王朝還是北洋政府,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其他民主黨派,無論是議會制、總統制、還是君主立憲制,都救不了積貧積弱、處於列強環飼的舊中國,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無數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終他們發現,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中國人民的不二選擇!
影片的結尾真美啊:在那水氣氤氳、朦朧迷離的嘉興湖面上,年輕苗條的王會悟身著粉色碎花旗袍,手撐油紙傘坐在船頭上,為這群煥發著年輕活力的共產黨人放風;船裡面,先是一個人,繼而是一群人的聲音,他們緩緩唱起鏗鏘有力的《國際歌》,打破了這山水江南純樸的寧靜,歷史的傳奇在山水中若隱若現……
一路曲折一路歌,從當年建黨之初的五十多名黨員到今天擁有將近八千萬黨員,中國共產黨走過了九十年的風雨歷程。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豐功偉績的九十年,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我為中國共產黨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觀看《建黨偉業》,重溫中國共產黨建黨那段崢嶸歲月,感受革命先輩崇高的信仰,以及他們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執著地去努力奮鬥,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們的革命精神所感動,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禮,思想境界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最後我想誠懇地說一句:《建黨偉業》真的是一部好看的電影,一部讓你感動的電影,一部成功的電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品味眼前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