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洞人距今已經有多少年了(約2萬年前-1萬年前)
2023-08-13 07:38:06 1
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它屬於晚期智人。它是以北京周口店古龍山頂的北京猿人遺址的洞穴命名的。它於1930年被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新生代實驗室由裴文中發掘。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的還有石器、骨角和穿孔飾品,發現了中國已知最早的墓葬。地質年代為晚更新世末期。根據放射性碳年代測定,其年代約為30,000年前。
丁咚人處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婦女在社會生活中起主導作用,根據母系血統建立親屬關係。他們使用共同的工具,一起工作,一起分發食物。富人和窮人沒有區別。穴居人仍然使用石器,但他們已經掌握了拋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經可以人工生火,採集和狩獵為生,還可以捕魚。他們可以去很遠的地方和其他原始人交換生活用品。穴居人用骨針縫過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後必須被埋葬。在穴居人的洞穴中還發現了一些穿孔的動物牙齒、海鉗和磨光的石珠,很可能是他們佩戴的裝飾品。
在北京郊區周口店古龍的猿人洞穴裡發現了很多北京人的化石,但是在山頂的鐘乳石洞穴,也就是山頂的洞穴裡,在1933年,出土了新人類階段的骨骼化石。這被稱為穴居人。地質年代相當於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至少有7塊人骨,年齡從新生兒到老年人不等。其中三個頭骨保存完好。根據魏敦瑞的說法,其中,男性老人類似於歐洲克羅馬農夫,成年女性頭骨A是美拉尼西亞人,成年女性頭骨B類似於愛斯基摩人。從魏敦瑞的事實來看,認為古代人的個體差異大於今天人種的個體差異,這是由於各地選人,造成了今天人種的變異。現在普遍不接受山頂洞人是未分化的蒙古人種(黃種人)。
洞穴和時代
頂洞分為洞口、上室、下室、下室四個部分。在北面,洞高約4米,底部寬約5米。上室在洞的東半部,南北寬約8米,東西長14米。在地面中間發現了一堆灰燼,底部和部分洞壁的鐘乳石被燒焦,表明上面的房間是穴居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層文化層發現了嬰兒頭骨碎片、骨針、裝飾品和一些石器。下室在洞西半部略低,約8m深。發現了三個完整的人類頭骨和一些軀幹骨。赤鐵礦粉和一些隨葬品散落在人骨周圍,表明下室是埋葬的地方。下窖在地下室深處,是一條南北長3米,東西寬約1米的裂縫。人們發現了許多完整的動物骨骼,推測它們是在人類定居之前不小心掉進這個天然「陷阱」的。
山體洞穴堆積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有54種,其中哺乳動物有48種,大部分是生活在華東、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的物種。滅絕的動物只有洞熊、最後的鬣狗和鴕鳥,僅佔動物總數的12.1%。這表明山頂的洞穴是晚更新世末期的洞穴遺址。
人教版(PEP)歷史教科書,最近採用了科學
家新的測量結果,將山頂洞人的年代由約1.8萬年前改為約3萬年前。測量結果表明,山頂洞的文化年齡應該在距今27000年至34000年左右,中學歷史教科書取中間數。人類學家從新的測量數據推斷,早在25000年前,中國先民就縫製衣服禦寒,使用穿孔的貝殼滿足審美要求,並進行埋葬死者和撒赤鐵礦粉的原始宗教儀式。研究人員表示,在44000年至28000年前,地球上存在一個更溫暖的亞間冰期,這個亞間冰期的最高溫度時期是在30000年前。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山頂洞的化石動物群中有果子狸、鬃毛狀獵狗等熱帶亞熱帶的林棲、林緣動物,卻沒有毛犀牛、猛獁象等喜冷動物的問題,而這些動物在華北地區的晚冰期是很常見的。不幸的是,在教科書所附的重大事件年表中,洞穴中的山頂洞人年表不見了。使用時請注意。
身體特徵和種族
頂部洞穴中的人類化石代表了8個不同性別的個體,有老有少。從顱骨縫合癒合程度和牙齒生長情況來看,其中5人是成年人,有壯年男女和60歲以上的老人,1人是青少年,1人是5歲兒童,1人是嬰兒。
山頂洞人的體質有了很大的進步。顱骨最寬處在頂骨結節附近,牙齒較小,牙冠較高,下頜骨前內側彎曲非常明顯,下巴突出,腦容積已達1300 ~ 1500ml。這些特徵符合現代的人。男性身高1.74米左右,女性身高1.59米左右。
關於山頂洞人的種族,德國體質人類學家魏敦瑞曾認為,老人頭骨的測量指標與西歐的化石智人非常相似,如克羅馬農民,但根據形態學觀察,可以確定他們是原始蒙古人。其中一個女性頭骨屬於美拉尼西亞人類型;另一種屬於愛斯基摩爾型。我甚至認為這些不同種族的成員組成了一個家庭。根據中國古代人類學家的研究,老年男性頭骨幾乎所有的面骨測量指標都與現代或化石蒙古人相似,但遠遠超過西歐化石智人。
從形態學方面來看,頭骨的許多特徵,如狹窄的鼻骨、突出的鼻窩、筆直的顴骨、下顎的圓枕,都屬於蒙古人種。其中一個女性頭骨,由於人為變形,不能作為分析人種的正常依據。而面骨的主要測量值和指標與現代化石蒙古人接近,相似性大於現代美拉尼西亞人。所以形態特徵也更接近蒙古人種。另一具女性頭骨的測量結果表明,她是與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國人關係密切的原始蒙古人種的代表。與上述兩個頭骨相比,她具有更明顯的蒙古人種的典型形態特徵。
山頂洞人代表了原始蒙古人種,但個體間仍存在一定差異,說明當時蒙古人種正在形成,一些形態細節尚未完全形成。但也有學者認為,種族形成的時代遠早於山頂洞人。
文物
山頂洞人的石器數量很少,總共25件,都不具有代表性。只有三把剁具,都是砂巖礫石做的。刮刀均由燧石或石英碎片製成,其中一種凹刃刮刀更為精緻。二極石片(或兩端有刀片)多為脈衝應時,兩端有石屑剝落的痕跡。這種石屑在許多北京猿人遺址中都有發現,穴居人也用同樣的方法製作工具。骨針是最具代表性的骨工具之一。針體保存完好,只有針孔殘缺,剩餘長度82mm。針體微微彎曲,刮磨非常光滑。針孔是用小而尖的工具挖出來的。它是舊石器時代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縫紉工具。還有一片紅色鹿角,枝叉被切斷,表面被刮傷,尖端不完整。有人推測可能是作為矛頭。
穴居人的石器和骨針
山頂洞人的裝飾品非常豐富,有穿孔的動物牙齒、海蚌殼、小石珠、小石墜、鯧魚眼上的骨頭和開槽的骨管。有125顆穿孔的動物牙齒。除了一顆虎門牙,其餘都是獾、狐狸、鹿、野生海狸和小型食肉動物的犬齒,都是在牙根兩側鑽出來的。
由於長期磨損,有些眼孔已經打磨變形。其中五個呈半圓形出土,可能是在一串飾品中。海獺有3個穿孔的殼,在鉸鏈下面磨成洞。最精緻的是七顆小石珠,由白色石灰巖製成,形狀不規則,大小相近。最大直徑6.5mm,孔是從一側鑽的,珠子表面染成紅色。它們分散在頭骨周圍,可能是頭飾。吊墜由天然橢圓形黃綠色巖漿卵石製成,兩面平整,其中一面經過人工打磨,中央鑽有孔洞。還發現了鯧魚的一根眼上骨和四根骨管。前者邊緣鑽有小孔,部分染成紅色;後者由鳥骨製成,管身光滑,有摩擦痕跡,表面有短而深的橫槽,略有不同,但排列一致。很明顯,它們是專門為了連接其他飾品而雕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