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路上》之利劍出鞘觀後感
2023-08-12 20:21:21 1
《永遠在路上》寓意著我們黨領導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是一次新長徵。在人民的支持下,在全黨的努力下,新長徵的勝利必將屬於我們!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xx年《永遠在路上》之利劍出鞘觀後感一:
【同期聲】閆剛平(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區委原書記)
各種因素都有,有自身的問題,也有環境的問題。
【解說】閆剛平說,他自認為想幹事能幹事,起初不願意走跑官、買官的路子。然而2002年,呂梁市縣長換屆公開選拔,閆剛平考試成績名列前茅,但最後卻沒能當上縣長。
【同期聲】閆剛平(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區委原書記)
我也沒有去活動活動啥的,在10個裡面選6個,我後面的選上了,但是我沒選上。
【解說】這次的選拔結果,對閆剛平的心態產生了微妙的影響。隨後幾年裡的一些人事變動,讓他的想法進一步發生改變。
【同期聲】閆剛平(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區委原書記)
我一直是在給別人挪位子,我也感覺到了管用的是潛規則,不在於你工作怎麼樣。你得要注意做工作的同時,還要不能忘了把上頭的關係理順,要處理好和上面的關係。
【解說】閆剛平所說的管用的「潛規則」、所謂的「處理好和上面的關係」等等,實際上就是「拿錢開路」、「花錢買官」。而一旦接受了潛規則,一切就變得不可收拾。因為要「送錢」就得「找錢」,行賄必然導致索賄、受賄。閆剛平第一次送錢上門是在2006年。
20xx年《永遠在路上》之利劍出鞘觀後感二:
【同期聲】吳俊平(山西省呂梁市煤炭工業局原局長)
總的來講還是一句話,自己把這個線沒有劃清楚,哪些是正常的禮尚往來,哪些是違規違紀了,一種社會上不正常的現象,多了,就看成是正常了,所以這是犯錯誤走到這一步最大的根源。
【解說】據調查,這些有買官行為的幹部,也都收受了下屬和企業的錢財。呂梁的從政環境,就這樣進一步惡性循環。而聶春玉自己在賣官的同時,也熱衷於向上跑官要官。每次到省會太原,他都忙於吃請送禮,經營關係。
【同期聲】聶春玉(山西省委原常委、秘書長)
說實在的,我是有從搞研究到當官的變化。作為主觀上也就是思謀著,做了市長思謀著什麼時候能做到書記,而且創造什麼條件能夠做到書記,做了書記思謀著怎麼能夠回到省裡面當個副省級幹部,目的就是為了升官。
【解說】當政治生態整體惡化,發生塌方式腐敗是必然的結果。回顧整個過程,身在其中的每個人都有責任,主要領導無疑負有更大的責任。
【同期聲】謝春濤(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
他有權力,他能夠發揮普通幹部所難以發揮的作用,比如說首先自己行得正,如果有人想給你送錢,你不光堅決不收,甚至還嚴厲批評這些送錢的人,那一定會產生正面作用,讓那些有歪心思的人他打住了,讓那些正派的人堅定地正派。
【解說】政治生態如同自然生態,一旦受到嚴重汙染,治理起來就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山西落馬官員之多、塌方式腐敗之嚴重,令人觸目驚心。但是,想要扭轉被汙染的生態,就必須敢於直面問題、刮骨療毒。
【同期聲】聶春玉(山西省委原常委、秘書長)
過去這些年說實在的,山西確實存在反腐力度不大、失之於寬、失之於軟的問題,中央抓反腐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時。儘管把我抓住了,但是我也感覺到就得這麼做,不然的話不行。
【解說】針對山西發生的系統性、塌方式嚴重腐敗問題,黨中央果斷決策,堅決查處了一批嚴重違紀違法的黨員領導幹部,並對山西省委班子進行了改組性質的調整。新的山西省委明確提出了「淨化政治生態、實現弊革風清、重塑山西形象、促進富民強省」的目標要求,新任省委書記王儒林上任伊始,就把腐敗重災區呂梁作為調研的第一站,深入分析過去出現問題的原因。
20xx年《永遠在路上》之利劍出鞘觀後感三:
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第四集講述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強和改進巡視工作,明確巡視工作定位、提出巡視方針,聚焦問題、突出重點、創新方式,一大批腐敗問題和線索,因巡視而被發現。通過剖析山西塌方式腐敗、江西蘇榮腐敗案,說明巡視工作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嚴格遵循黨章,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著力發現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違規選人用人和腐敗問題,使巡視監督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有力支撐和重要手段,利劍高懸、震懾常在。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山西省委原常委、秘書長聶春玉對自身的違紀違法行為進行自我剖析和深刻懺悔,說明一把手腐敗對當地政治生態造成的惡劣影響,從反面證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抓住「關鍵少數」,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淨化政治生態。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