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荒唐天皇(日本新老天皇為啥傾向左翼)
2023-08-11 14:58:52 1
最近這個五一假期日本和泰國兩個國家都出現了新王登基國民同慶的大事。在日本雖然天皇已經明確的沒有任何實權,但是作為日本國民的象徵,左右兩派政治勢力可都不是對他沒有想法。雖然前任天皇明仁從來不公開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但是其傾向於左翼的觀點還是人盡皆知。至於泰國問題就複雜的多,從1932年開始立憲國王的權力時大時小,究竟如何要看是軍方還是政治精英執政時候制定的憲法了。
但是在今天世界上,發達國家中保留君主制度的一般而言,君主的政治立場多數跟日本類似,都是不同程度傾向於左翼的。本來是封建制殘餘的君主為什麼會反而跟追求社會平等的左翼人士站在了一邊?
其實這並非是他們道德高尚,而是迫於形勢採取一種精明的自保戰略所致。至於其真正成因,這就需要考慮一下三個因素:歐洲封建制影響、大革命影響和二戰後的社會發展趨勢。
今天的現代國家政治制度基本是發源於西方的,是工業社會的產物,所以即便是即便是多數傳統的東方國家為了適應現代社會也經常不得不給自己套上一個類似的外殼,當然具體如何搞還是看各國實際情況。
但是在早年西方國家中,起初國王不過是最大號的領主,他下面有一大堆自行其是的各種型號小領主,外面還有個羅馬教皇的「最高權威」,因此他想幹啥基本只能把大家叫來一起商量,這就是最開始的「議會」雛形。為了確保自己地位穩固,國王和王后還得經常跑去教堂各種「懺悔和贖罪」,於是乎這種儀式不可避免的受到早起基督教平等色彩的影響,諸如搞出來什麼跟一堆乞丐一起祈禱然後施捨,或者給他們洗腳之類的。做不出來這種姿態的君主很容易被教會定性為「暴君」失去合法性,手下的領主徹底不鳥他了。久而久之,君主在必要時候擺出來姿態跟社會底層打打交道就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另外,所幸歐洲當年不重視文化教育,沒有形成中國古代那種士大夫階層,生怕皇帝跑到民間下基層,所以沒人把君主這種行為描繪的皇帝「微服私訪」基本都是胡鬧那種。
儘管後來在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歐洲的君主們開始搞起來「朕即國家」這套,但是議會的傳統還是不得不留下了。既然留下了口子,議會儘管經常也會被當做橡皮圖章或者乾脆扔到一邊,可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歐洲社會出現了啟蒙運動,很快議會就不可小看了。想想看,英國和法國的議會都曾經革了國王的命呢……
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歐洲的君主制雖然也講究君權神授,但是絕對不玩皇帝輪流做那套,都必須是跟前一個國王沾親帶故那種才可能輪得到。民族國家形成之後,歐洲經常會出現一個外國人按照血緣論資排輩當了國王,最後甚至乾脆議會可以決定請哪個外國人來當(比如今天瑞典的博納多特王室,想當年是拿破崙手下元帥開始的)。外國人當了國王,如果不能表現的比本國人更愛國更親民,想坐穩了可是不容易啊,要知道如果國王讓議會不高興了,議會一改憲法,可能王冠就木有了……於是乎君主們不得不很認真的跟議會搞好關係。
跟議會搞好關係,憑啥呢?政治精英們已經分幫分派成立了政黨,拉攏一派肯定被另一派惱火。再加上戰後的歐洲,因為各國共產黨在戰爭中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抵抗運動,所以在他們的影響下社會公正和平等意識空前高漲,所以王室最聰明的就是在民眾中聚攏人望。畢竟民眾手裡有選票,雖然經常只能在兩個或者幾個政黨裡面選那個最不討厭的,但是如果王室跟他們搞好關係,那麼他們多少會感覺這個君主看起來像是自己人,還可能必要時候制約一下那些總是忽悠自己的政治精英們。這樣一來只要王室在民間有人氣,哪個政黨為了自己的選票就不得不掂量一下對王室的態度。
當然了,國家大政徹底交給選舉出來的內閣去管吧,這樣子搞好搞壞都跟自己沒關係,不然你看義大利國王跟墨索裡尼扯不清結果就被廢了,比利時國王投降德國也被廢了,幸虧王儲當年率兵抵抗了一陣子才接上位……於是乎歐洲的君主想清楚了,安心做國民的吉祥物是穩固的享受國家元首尊榮最佳方式,也不會有遇刺的風險。
說到日本,原本天皇是以活在人間的神仙身份(現人神)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的,一場二戰下來幸虧又趕上冷戰了,不然很可能要上戰犯法庭滴。吃了這個教訓,加上當年麥帥決定徹底改造日本的決心很大,所以日本皇室也是想清楚了這一點的。
今天雖然日本新天皇首次接見公眾的時候,頭一批就是還打算把他再捧成神仙的極右翼分子,但是他心裡不會不清楚自己該怎麼辦。
只不過話說回來,泰國新國王剛剛完成從人到神的一套儀式,再加這次軍政府公布的憲法裡國王還是掌握不少實權,尤其是軍權,偏偏今天的泰國社會中上層和底層的分裂趨勢卻愈演愈烈。想當年精明的拉瑪九世利用軍政府想樹立他威信的機會,偏偏不去直接幹預政治只管搞親民形象,最後反過來用民意制服了軍人政權,如今王室只有詩琳通公主因為專注社會底層教育和福利,仍然有強大的人氣。在未來,分裂的泰國社會始終會缺少一個具有真正權威的仲裁者,而國王因為握有實權最後恐怕免不了選邊站的問題,泰國究竟會走向何方恐怕是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