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好辛苦 古人是怎麼上班的
2023-07-04 19:21:59 3
寒冷的冬天早上,從溫暖的被窩中半死不活地爬出來,憑著毅力與寒冷和困意鬥爭,穿衣洗漱,有時飯都來不及吃就出門,這是大多數上班族每日的寫照,畢竟是為了生活,再累也要堅持,再說如今怎麼說也有公交、地鐵之類可坐,總比古人好多了吧!那麼就讓民族文化為你介紹,古人是怎麼上班的。
古人上班也乘車,但需合乎身份
中國人乘車上班的歷史十分悠久。現代的上班族上班一般乘公交、擠地鐵;而在古代,上班族雖也多是乘車上班;但在交通工具上還是頗為講究,上班所乘之車,要有檔次之分,且要求與身份相稱。
比如漢代,工資在六百石以上官員可以將供遮蔽用的左轓漆成紅色。兩千石以上的可以將左右兩轓均漆成紅色。老百姓的車頂蓋只能用青布蓋,千石以上的高官才可以使用綢緞這樣的精美面料製作車蓋。
在唐宋以後提倡騎馬上班,特殊情況下才允許乘車。當時騎馬上班和如今騎自行車、電瓶車上班一樣,在唐宋的街頭很常見,一直到明清都這樣。
明清時期更為流行的坐轎子上班,也是從唐宋時期開始的。但坐轎子上班,一般以文職官員和年長者為主,武官一般騎馬,以保持尚武精神。這也是「文官坐轎,武官騎馬」的由來。
但文官也不是誰都可以坐轎子的,在明代得三品以上,三品下官員還是要騎馬上班,即所謂「三品乘轎,四品騎馬」一說。
古代上班同樣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門上班的叫「上衙」、「衙參」、「上值」;中央高級官員去皇宮上班開會的叫「上朝」、「朝參」。與此相對應的,下班則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種叫法。
古代上班時間讓人吃不消
古代上班時間其實也是很早的。《詩經·齊風·雞鳴》這麼說,「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意思是「公雞已經開始打鳴了,太陽也升起來了,上朝的官員已經到了」。
《詩經》的這段對話描述的就是古人上班的情形,可見從春秋時代開始,古人就要在雞鳴的時候去上班,公雞打鳴的時間一般為早上五點,按照地支的順序這個時間段正好是卯時,官員們上朝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點人數,所以古代上班打卡就叫「點卯」。
五點就要上班對於現代人來說簡直恐怖,但古代都嚴格執行早起上班的制度,早起在古代也屬於一門必修課。尤其是清朝的皇帝都比較勤奮,雍正四點就要爬起來,天天上早朝基本上靠毅力,不過遇到比較懶的皇帝,比如明神宗這種三十年來不早朝的主,國家能運作下來也是靠運氣了。
古人上班遲到,後果嚴重
皇帝一般都住在宮裡,起個早還不算什麼,遇到居住地離上班地太遠的大臣,上班那就更遭罪了,而且苦逼的是,臣子們上班遲到,將遭受的懲罰還非常嚴重,現代人上班遲到頂多被領導罵一頓、月末扣工資,但這事擱古代卻非同小可。
《唐律疏議·職制五》有一條法令是這麼規定的:內外官員應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五天處杖打一百大板,滿三十五天判處徒刑一年。
需要注意的是上班遲到也算缺勤,挨板子還只是小懲戒,歷朝歷代對遲到、早退以及缺勤等懶散行為都有嚴苛的懲罰措施,輕者扣工資、重則坐牢,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古人寧願披星戴月的早起上班也不願意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