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文化的哲學思想,基本思想
2023-07-05 10:09:49
墨家思想,與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在現代社會中仍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墨家文化的哲學思想吧,看看你都懂哪些?
1、兼愛
完全的、不分彼此,無差別的博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兄慈、子弟孝、尊長友、年幼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論語》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兼愛同樣是用了建造和平,平息慘鬥。儒家對此目的其實也是支持的,兼的內容重點在勸愛且禁惡。
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用三綱五常,禮,恕等等儒家理論來支持。恕就是禁止討厭,禮就是勸進善心。不過換個名詞。方便儒家獨尊罷了。
2、非攻
反對侵略戰爭,戰爭對於敗者的傷害及,傷人命、損其才,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而對於勝方而言,僅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與稅收,但總的來說傷害與損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戰爭是沒有意義的行為。墨子提出正義的戰爭與不正義的戰爭,認為正義戰爭是誅,並不反對。
3、尚賢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恆者,老舊也。指原先的周朝世襲制:《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由於時局動蕩,巫文化的衰敗,很多世襲貴族腐朽無能,大諸侯對分封制的敵意更加強烈,民間也開始要求變革原有的不平等舊制度,取消大夫士的特權,墨子出於賤人,提出民雖下賤也不可以薄。薄,鄙薄,薄待,薄禮。
4、尚同
孔子死後,儒門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
同一道德字眼,同一人的態度,此一時彼一時。而且不是直接否定道德,是從口誅筆伐的內容本身弄字眼,把口誅筆伐的做法變成順乎道德的個人權利。譬如:把不勞而獲說成是勞心者治人由於有縫隙可鑽,有利可圖,一人振臂,文人階級一哄而起。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
墨子認為是詭辯造成這種思想混亂局面。提出大統一口徑,並懲罰這種利用傾危繳繞之辭,謀私利的作家。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書同文,車同軌。
以天子的口徑為標準,大一統思想與口徑,阻止禮崩樂壞的蔓延的同時順便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