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保佑,與龍相關的民俗文化
2023-07-04 17:23:03 3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在我國民間,有很多民俗活動都與龍相關,雖然都各有不同,但其本質都是興雲布雨、掌管福禍之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龍文化中了解看看都有哪些與龍相關的民俗。
元宵舞龍
元宵節舞龍(也稱舞龍燈、耍龍燈)是民間活動。
農曆正月十五日漢族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正月十五元宵本與龍無關,我們所要談的是燈節必要進行的舞龍燈。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有關於南宋龍燈的記述:「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蜿如雙龍之狀。」吳氏所說的似乎的靜止觀賞的龍燈。
南宋龍燈亦有由人舞弄者,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即有「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詩句。明清兩代,舞龍燈之風更盛。據清道光年間《滬城歲事》載:「遊手環竹箔作籠狀,蒙以綌,繪龍鱗於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導為燈牌,必書『五穀豐登,官清民樂』。」
龍民俗,中國的民俗節日中,有不少與龍相關者。這些節日的活動豐富多彩,富有濃鬱的民族特色,散發著清新的鄉土氣息。
舞龍燈、舞龍的前身是漢代的「魚龍漫衍」之戲。據《漢書·西域傳贊》載:「遭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牴之戲以觀之。」
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晚期畫像石墓中室東壁上的樂舞百戲石刻為我們提供了漢代魚龍之戲的形象資料。畫面的場面與顏師古注所云有所不同,可能屬於另外一種形式。戲中之魚形體碩大,明顯系人工製作;魚左側有人單腿跪地,以右肩負魚,魚右側有二人站立,均以右手舉鞀鼓搖動,後面一人的左手似在持魚的尾部。
魚的前面為一四足奔跑之龍。友雙角、鱗身、雙翼、長尾,背上負一大圓口雙耳瓶;瓶上立著一份扮演羽人的小孩,雙手持一帶羽葆的長幢耍弄。龍前一人,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鞀鼓向龍搖動;龍後一人,左手持鞭,右手亦持鞀鼓舉搖,氣氛熱烈異常。
二月二
農曆二月二為漢族的「龍抬頭節」。此時正值驚蟄、春分時節,大地逐漸轉暖,民俗認為蟄伏一冬的龍正是在這一天抬頭活動的,以後雨水也就多了起來。尋根求源,「龍抬頭節」可能是從上古的「龍見而雩」演化而來的。
引龍回迷信: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有關於「二月引龍,燻百蟲」的記載:「宛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燻床炕令百蟲不生。」很明顯,所謂「引龍回」的方工帶有強烈的巫術色彩。
中國北方多旱少雨,將龍引入家中圖的是風調雨順,於是也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北方一些人家在這一天還用彩紙、草節、細秫稭等穿成串懸於房梁之上,稱「穿龍尾」,也是留龍在家之意。
飲食迷信:民俗認為這一天人們的食物都為龍身上之物,如:麵條是龍鬚、烙餅是龍鱗、餃子是龍耳等等。於是人們在二月二多吃麵條、烙餅,因食龍之須、鱗對龍無多大傷害;最忌的是吃米飯,因為米飯是龍子,一頓米飯要傷害多少龍的性命。閨中婦女還忌用針線,以免不小心扎傷龍目。以上活動體現了龍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