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孔墨兩派發展脈絡之啟示
2023-07-05 01:58:53 1
通過比較孔墨兩派的思想核心的異同,我們可以大概理清兩大學派的思想區別。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他們形成條件相似,但最後的命途卻大相逕庭,在比較了孔墨兩派哲學思想的異同性後,從中獲得了諸多啟示:
1、就文化與政治的關係而言,中國古代思想受政治影響太大,缺乏獨立性。孔墨兩派在先秦時期「雖然是非相攻,卻共同完成了春秋戰國之際的教育發展的歷史任務——繼承和開創的使命。從西漢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宣揚皇帝是上天的兒子,主張「大一統」。既使儒學神秘化,又使儒學官方化,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各方面,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可是回過頭來看看墨學,自西漢後便開始沉積最後由「顯」變「鮮」,成為絕學。例如墨家的尚同思想,企圖對抗以傳統學院和家族氏族為紐帶聯繫成的三綱五常,造就一個沒有等級區分、沒有階級差別的社會,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異於以卵擊石,成為烏託邦式的美夢。這樣一個不合時宜的幻想註定是會被淘汰的,成為歷史選擇的遺漏,但是這不能說明墨子的設想不好,只能說明社會藍圖的構建應該建立在適應其生存的沃土上。
2、中國古代到底是傾向於情感價值上的倫理道德還是傾向於實際效用的功利主義?如對待音樂的不同態度中,我們似乎可以預見這個答案。儒學強調道德教化,通過人們情感的共鳴來進行行為的端正,相信宇宙的道德秩序,推崇「仁、中庸、義」,用周禮來規範社會秩序和人民言行,用音樂來陶冶、感染人性。而墨家則是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注重的是科學技術等的實用性和功利性。他們關注的是「本、原、用」,在意一切可以利民的事物和技術,在音樂上就表現為「非樂」。他認為靡靡之音使君亡國,家不成,山河破碎。在黑暗的社會背景下,老百姓最急切需要的是賢君和明政,而音樂沒有立竿見影的實際效果,反而會渙散人心,所以不被重視。
孔子基於西周宗法制度的「仁愛」思想,遵從周代禮儀制度,正是它具有的親疏遠近之愛的特點,適應了統治階級的「等級、貴賤」的君臣要求,為新興的封建制度立下了根基。墨子的「兼愛」是無等差的公平博愛,從下層小生產者的願望出發對統治階級提出了眾生平等、萬物皆博愛的看法,必然不能受到古代統治階層的青睞。但在現代社會的自由選擇時代,我們對於「仁愛」和「兼愛」都可以借鑑和學習其精髓,用一顆寬容待人的心,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用視他人之物若吾物的觀念,去處理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