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智術之士,韓非的教育思想
2023-07-05 01:12:38 5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興地主階級激進派利益的學派,關於文化教育,有諸多代表人物提出觀點,其中,韓非是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之一。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法家文化一起去了解關於韓非的教育思想吧。
韓非總結了戰國前期和中期階級鬥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五蠹》),是造成禍亂的重要原因。並認為當時的「私學」和統治者是「二心」的。這種「私學」是新興地主階級實行「法治」的絆腳石。因此他斷然主張採取「禁其行」、「破其群」、「散其黨」的措施,即禁止辦私學的人的行動自由,禁止言論和結社的自由。
韓非猛烈地批判和攻擊法家以外的其他學派,特別是反對當時影響最大的儒家學派。他指斥儒家的那一套「禮、樂、詩、書」的教條和「仁、義、孝、悌」的道德準則都是「愚誣之學」,「貧國之教」,「亡國之言」,是致使國貧兵弱,乃至亡國的根源。
在韓非看來,其他學派的理論都是互相矛盾的,只能造成人們的思想混亂,是非不分,統治者如果兼聽他們的意見,就必然引起亂子。因此,韓非主張禁止這一切互相矛盾、只能惑亂人心的學說,而定法家於一尊。特別是要防止老百姓受到法家以外的其他學派思想的影響,要對他們的思想實行嚴格的統制。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韓非的法家思想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中的激進派利益的,它是一種進步的思潮,對建立地主階級的統一政權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但是韓非的法家思想也反映了地主階級反動性的一面,即對勞動人民實行思想統制的愚民政策。
韓非的這種文化專制主義的思想,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學術流派的繁榮也是極為不利的。
韓非主張培養「智術之士」或「能法之士」(《孤憤》)。這些「智術能法之士」就是懂得和堅決實行法治路線的革新人物,並且是積極擁護「耕戰」政策而為它進行鬥爭的戰士。
韓非對「智術能法之士」必須具備的品質和能力做了詳細的闡明,這種革新家必須是一個忠於封建國君「北面委質,無有二心」的人,並能做到「能去私曲,就公法」,「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有度》),一心一意為封建主義國家效力的所謂「賢臣」,「良將」。
這種革新家應該具有「遠見而明察」,「強毅而勁直」(《孤憤》)的品質。就是說他應該在思想上具備進步的歷史觀和變革思想;在政治上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有堅定地執行法治路線的堅強毅力和剛直的品質。
為了使「法治」的思想能夠在意識形態領域中佔統治地位,韓非繼承和發展了商鞅的「壹教」精神和措施,認為必須使國內做到「言談者必軌於法」,意思是說要使每個人的思想和言論都符合法家的精神和遵守國家的法律。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韓非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綱領。他說:「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五蠹》)。所謂「無書簡之文」、「無先王之語」,實質就是要廢除、清算古代奴隸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說教,特別是儒家所尊崇的「禮、樂、詩、書」和「仁、義、孝、悌」這一套東西,並從而實現他的「以法為教」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