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臣和奴才的區別(臣和奴才)
2023-07-22 14:56:49
「奴才」一詞,本是指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句罵人的話,它的意思是無用的人,只配為奴才,所以又被寫作「駑才」,「奴才」一詞雖含鄙意,卻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著一個特殊的位置。清朝規定,給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滿臣,便要自稱「奴才」;如果是漢臣,則要自稱「臣」。那為什麼漢人不可以稱「奴才」,這樣的稱呼難道是有意提高漢人的地位嗎?
滿臣自稱「奴才」,不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漢臣則沒有這種關係,也就不能稱「奴才」,漢臣如果在皇帝面前自稱為「奴才」那就算犯了冒犯之罪,因為漢人稱自己為「奴才」是不夠資格的。
在乾隆三十八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共同上了一道關於科場舞弊案的奏摺,因為天保名字在前,便一起稱為「奴才天保、馬人龍」。乾隆皇帝看到奏摺以後,大為惱火,認為漢臣馬人龍冒稱「奴才」,於是,乾隆皇帝便作出規定:「凡內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會奏公事,均著一體稱臣、以昭畫一。」可見乾隆帝寧可「我」不叫,也不許你叫。這個規定,為的就是嚴格區分滿人漢人。不讓漢臣稱「奴才」,目的也在於讓漢人歸化於自己,臣服於自己,強迫漢人剃頭髮,易衣冠,和滿人穿著一樣的衣服等等措施都是為了達到此目的。
滿洲人入關以前,一直處於北方奴隸制向封建制度過渡的階段,雖然在北京成立了清朝政權,但是奴隸制的胎記並沒有完全退去,即使到了晚清,清朝滿族人內部仍然保持著濃厚的奴隸制習氣,主奴之間的等級森嚴,「嚴分著主奴關係」。這個習慣也反映在清朝典章制度上面,滿臣在奏事的時候要自稱為「奴才」,滿臣們之所以自稱為「奴才」,不僅表示著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著自己也是皇帝的家奴,是「自己人」;而漢臣們並沒有滿洲人這種傳統的主奴關係,也就只有「臣子」的身份,並不能稱為「奴才」。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馬人龍在奏事的時候誤稱了「奴才」,以至被乾隆帝認為是冒犯。
而滿人不論是在文書上還是在口語上,「奴才」二字都使用極為普遍。在主子面前,滿人進退都是「奴才」。滿族官員進宮以後,就得先跪稱「奴才某某,恭請聖安」,然後脫帽、磕頭,並且說「奴才叩謝天恩」,再戴上帽子向前走,跪下...
然「臣」比「奴才」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要好聽的多,「臣」無疑要高過「奴才」。但在當時滿族人眼裡,「奴才」可要比「臣」金貴的多了,因為這實際上是滿洲人主奴之間的「自家稱呼」,顯得親切,而漢人可是沒有資格這樣稱呼的。
魯迅先生在他的雜文《隔膜》裡有這樣的一段話,也印證了這個問題,他說:「滿洲人自己,就嚴分著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錫以佳名的,其實是所以別於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於『奴才』數等。」魯迅先生一生愛憎分明,他尤其講到中國人「奴性」的養成,只能奉行,不許言議的習慣。這也讓我想起陸川導演的電影《南京南京》,在影片中有這樣的一個鏡頭,「只有幾個日本兵押著的成百上千的中國老百姓而沒有一個人敢出來反抗」,這是為什麼呢?我想這也許與漢人作了滿洲人二百多年的「奴隸」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