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玄德是指什麼(老子所謂玄德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3-07-22 10:34:57 3
老子曰: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自古儒道不分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因為就兩家思想來看,儒家很明顯偏向於入世,目的是要「王天下」,實現天下大同。
而道家思想處處透露出「守弱」、「無為」、「無爭」的味道,明顯是出世思想。
但其實,透過兩家思想的表象,對其本質加以深究就會發現,其實它們的內核是一樣的。
比如就本段來看,首先「載營魄抱一」,「營」舊注為「魂」,也就是人的精神。
「魄」指人肉體的生命活力,而「載」就是承載,也就指我們這個身體。
人完整的生命存在包括我們的身體,以及其承載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活力。
但我們大部分人其實都不完整,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身體疾病,生命活力的減弱。
亦或是繁雜思緒、情感波動導致的精神系統的紊亂,如焦慮、抑鬱等等。
所以老子這裡提出「載營魄抱一」其實就是一個回歸生命完整本位的原則,要身神合一,這也是一切養生、修身的根本。
後世道教中「性命雙修」的原則其實就來源於此。
而之後「專氣致柔」,身體和精神重合之後,就要將結聚的精氣煉達到至柔的境界,調動和調和身體本有的生命能量。
之後「滌除玄覽」,「玄」就是「道」發用的境界,「覽」就是鏡子。
在前兩步做到之後,向內打掃乾淨內心,也就自然生出通達天地的道智成就了。
截至這裡,老子其實是給我們提供了三步修身的法門,這其實就與儒家所謂「明明德」是一個意思。
而對比來看,老子這三步修身法門,恰恰與儒家《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功夫次第異曲同工,其目的都是為了使人自我超越,獲得智慧,也就是「內聖」。
而養氣這一點,與孟子善養的「浩然之氣」也是非常相近。
當自己超凡入聖之後,按照儒家的要求就要運用獲得的智慧去「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而老子其實也一樣,他提出: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真正大智慧的聖人治國愛民,看似無知無為,實則是大智的體現。
例如漢高祖劉邦,一介地痞出身,沒讀過書,跟項羽打仗屢戰屢敗,可謂真無知也,但最終天下卻歸了他。
為什麼?
因為有人幫他,他曾經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最多十萬。他又問韓信那你能帶多少,韓信說我多多益善。
後來韓信感覺自己說錯了話又趕忙解釋說我帶兵多多益善,但陛下您統將多多益善。
後來劉邦自己也總結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說自己「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不如韓信。
但「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所以我能夠取得天下。而項羽連一個範增都不能用,所以他失敗了。
所以,其實劉邦這個人真的沒什麼本事,但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優點,那就是善聽諫言,善於用人。
這便是「無知」大智的典型體現了。
而之後「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天門」用哲學立場解釋即天理,形而上的道。
而用道教立場解釋,「天門」就是人頭頂百會穴處,據說修道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天門打開,人便能通達天地之理,獲得智慧。
這與佛家所追求的「般若」其實是一樣的。
不管從哪個立場解釋,最終都是「無雌」。
「無雌」即是雄,也就是剛健、通達的狀態。然後便能「明白四達」,為而不為,無為而無不為了。
這種狀態其實便是儒家推崇的堯舜之治,正所謂「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徵誅一局棋」,上古堯帝、舜帝時期,天下大公,公權禪讓坦坦蕩蕩,毫無私心,這正是老子所推崇的無為之治,儒家所倡導的「大同社會」其實也就是如此狀態。
而到了後世,人心壞了,上古時期的優良德行已經丟失,人們全都在運用武力、計謀爭奪權力,這就是典型的背道而馳,故而後世各朝各代也最多不過幾百年時間,且往往充滿著戰亂與紛爭。
最後老子總結: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玄德」就是最高明的德行,是「道」在人倫世界的具體體現。
怎麼樣才算「玄德」?
「生而不有」即是不佔有,是大道無私的體現。
「為而不恃」,做事不自恃功勞,這是不爭的表現。
「長而不宰」不人為加以幹預,這是無為的表現。
順應天道,具備了「無私」、「無爭」、「無為」三點,便是「玄德」。
所以,其實道家思想的出世態度只是表象,出世與入世的界定並不適用於道家思想,因為道家思想格局非常廣大,入世與出世都不過「道」在不同時位的具體體現。
只要把握住道,那麼無為亦是有為,有為亦是無為,一切渾然天成,不落痕跡。
這也就是老子智慧的高妙之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