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周鴻禕的創業故事得到的感悟(常讀常新的創業史)
2023-07-22 12:57:49 1
作者:沈慶保
打開《創業史》,腦海裡總浮現著柳青的形象:白日裡,他光著頭,戴著眼鏡,身穿對襟褂子,手拿長杆旱菸袋,滿褲腿泥巴,和一群莊稼漢談笑風生。夜晚燈下,他握筆蹙眉,潛心創作。
柳青原名劉蘊華,陝西吳堡人,先後創作過長篇小說《種穀記》和《銅牆鐵壁》。《創業史》於1954年初春動筆,原計劃創作四部,但最終僅完成了兩部。儘管如此,《創業史》依然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一度暢銷的「三紅一創」中的「一創」即為這部書(「三紅」指吳強的《紅日》,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梁斌的《紅旗譜》)。2019年《創業史》再獲殊榮,入選長篇小說「新中國七十年七十部」典藏。
讀《創業史》,最大的體會是真實感人。作為當代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性作家,柳青始終關心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時刻關注時代的重大問題。為了謳歌新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時任《中國青年報》編委、副刊主編的他,於1951年5月毅然放棄北京優渥的生活條件,攜家人來到陝西長安縣皇甫村落戶,並擔任縣委副書記。從此,全家住在一座古廟裡,一住就是十四年,完全融入農村和農民的生活。
柳青的創作態度十分嚴謹。多年來,他用來體驗生活、收集素材的方式有多種。比如,他在商店門口排隊購物,在鬧哄哄的現場,他特別留意人們無拘無束的閒談,將這些最樸素的細節和語言當作創作的最寶貴的生活素材。有時,他還會參加「老碗會」,像莊稼人一樣端著大老碗蹲在村巷裡跟大家諞閒傳,藉此收集怪話俗語。皇甫村有個二流子,柳青很想了解他的生活,但總囿於身份懸殊不得接近。柳青動了心思,發現此人愛玩鴿子,就買了兩隻鴿子,拎上鴿籠去找他——後來此人走進《創業史》,成為白佔魁的原型。「梁生寶買稻種」的故事曾被收入語文課本。其實,這個故事就源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費和積蓄換來了日本良種稻——矮稈粳稻,並試種成功。
讀《創業史》,最深的感受是生動有趣。書中人物形象鮮活、個性鮮明:蟆河灘農民集體創業的帶頭人梁生寶,年少老成,謙遜能吃苦,公道有頭腦,有太多同齡人所不具備的優點。而勤勞肯幹、心地善良的梁三老漢,頗有領導魄力的縣委副書記楊國華,以及各具特色的郭世富、姚士傑和郭振山「三大能人」等,每一個都讓人讀後難忘。全書內容豐富,矛盾主線清晰,細節真實微妙,語言地道精練,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至於那些優美細膩的描寫,緩緩推進的情節,群峰列翠的終南山下,景色美麗的湯河岸邊,樹木環繞的草棚瓦舍,嫋嫋升起的柴草炊煙,共同構築出中國農村最深厚的鄉愁,讓我們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
讀《創業史》,心中激蕩的是欽佩和敬仰之情。文學不是生活的實錄和簡單的重演,柳青為這部巨著傾注了大量心血。初稿完成後,曾進行四次大改動,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經過深思熟慮。他將《題敘》一章作為重點打造的對象,先後投入八個月的時間和精力,是書中其他章節的數倍。其中創作最艱苦的一年,他食不香,睡不寧,變得又黃又瘦,長了一身黃水瘡。文學評論家馮健男認為:「時至今日,《創業史》失色了嗎?柳青塑造的新人形象梁生寶已經黯淡了嗎?不!這個藝術形象至今還是站得住、有光彩的。」《創業史》厚重而又犀利的現實主義力量,輕易穿透了時光。
柳青是作家中的典範,擁有著巨大的人格力量——他始終把自己的一切毫不保留地傾注在人民身上。1960年,《創業史》第一部出版,在生活中對自己比較摳門的柳青,毅然將稿費一萬六千多元悉數捐給勝利人民公社,作為工業基建費用。公社用這筆「巨款」建了農業機械廠和衛生院。為給村裡拉電線,柳青還預支了第二部的部分稿費。於是,柳青的後半生幾乎就是在債務中度過的。
柳青在遭受厄運時曾經說過:「我要在神禾原上看著皇甫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等五十年後再給我做結論吧!」歷史是公正的,時間是檢驗一切的試金石。五十年後的今天,數次要求黨政幹部要學柳青。他說:「柳青可以做到中央或者陝西省的一個文件發下來,他會知道他的房東老大娘是哭還是笑。」作家與人民如此心心相通,是成就《創業史》這部經典的重要基礎。
2020年8月14日《河南日報》第11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