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梅戲一代宗師(紀念黃梅戲一代宗師)
2023-07-22 15:57:30 4
九十九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0年8月30日,農曆庚申年七月十七日,黃梅戲一代宗師王少舫先生誕生。
敬撰此文,紀念先生誕辰九十九周年。
黃梅戲一代宗師王少舫
王少舫,江蘇南京人。他原為京劇演員,抗戰初期,所在的京劇班與丁老六的黃梅調班同臺演出,各演半場,故也演黃梅戲,直至1950年,才正式改唱黃梅戲,參加了丁永泉父子和潘澤海父女所在的民眾劇團。1952年應上海之邀,與嚴鳳英合演《天仙配》中《路遇》一折。1953年,隨同安徽省黃梅戲劇團赴朝鮮慰問演出,歸來不久,被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1955年與嚴鳳英合拍第一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1986年7月19日,王少舫走完了他艱難而精彩的人生旅途,終年67歲。
《天仙配》中的嚴鳳英與王少舫
《天仙配》使王少舫成為家喻戶曉的黃梅戲明星1955年,電影《天仙配》的上映,是黃梅戲走向全國的一個高潮,「董永」王少舫、「七仙女」嚴鳳英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當然,在成功的背後,為塑造好「董永」這一人物形象,王少舫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剛開始王少舫是按照演小生的方法去演「董永」,結果農民不象農民,小生不象小生,連自己也感到不可信。於是,他就思索回憶在農村演出結交的一些農民朋友,找到自己的感覺。
在拍攝期間,他常常一大早就跑到院子裡去抱樹,抱了松,鬆了抱,瘋瘋癲癲。同事們問他為何抱樹,他說槐樹是大媒人,如今妻子離去,當然要找媒人要妻。他已經完全入戲了。他一連看了五場趙丹主演的電影,揣摩著趙丹的人物表情:悲傷、憤怒、喜悅……邊看邊學,出了電影院還在對著行人溫習,嚇得人家紛紛避讓。
一代宗師王少舫對黃梅戲的偉大貢獻與深遠影響王少舫唱做特佳、嗓音條件好,渾厚洪亮,對唱腔研究精妙,咬字清晰,聲情並茂,行腔自由舒展,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王少舫在黃梅戲舞臺上塑造過五十多個令人永遠銘記的藝術形象,而且戲路子寬,行當全面,遍及於小生、老生、丑角、花臉等各個行當,對每個劇中人物唱腔處理得淋離盡致,相得益彰。
王少舫為黃梅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具體來說主要有兩大貢獻。
王少舫的第一大貢獻是創造了黃梅戲的一、二度輝煌。
如果說,王少舫與嚴風英共同創造了黃梅戲表演藝術的第一個輝煌時代,那麼在嚴鳳英去世後,他還與新一代演員創造了第二個輝煌時代。
嚴風英含冤去世後,王少舫又相繼在《龍女情》《陳州怨》《無事生非》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以純熟的表演藝術創造舞臺形象,使黃梅戲深入人心,為廣大觀眾所接受並喜愛,表演藝術依舊徵服了新老觀眾,所到之處,無不贏得喝彩。
王少舫對黃梅戲的第二大貢獻,是將京劇藝術豐厚的積累帶入黃梅戲表演中,使黃梅戲從簡陋走向豐富,極大地提高了它的表現力。
在他參演黃梅戲之初,黃梅戲的伴奏樂器只有鑼鼓,演員也只憑自己的嗓音條件各唱各的調門。王少舫將京胡伴奏帶進來,他自己贏得了一個綽號「京託子」,而黃梅戲從此也開始有了鑼鼓以外的伴奏樂器,在音樂演唱上趨向了風格的統一。具體可參閱本號的另一篇文章《一代宗師王少舫談黃梅戲「胡琴伴奏」和「胡琴過門」的來歷》。
在唱腔上,他同樣借鑑了京劇,從而豐富了黃梅戲的演唱,創立了黃梅戲男腔中最舉足輕重的【王派】。具體可參閱本號的另一篇文章《餘佑達丨黃梅戲男腔與流派》。
他曾回憶道:「在唱《秦雪梅弔孝》中』老天爺成全我夫妻團圓』一句平詞落板時,總覺得不是味道,帶不上勁,唱不出悲情,我心裡琢磨,這樣的唱段若在京劇裡用二黃來唱,可以來個拖腔。我何不也用京戲二黃拖腔的辦法來試試瞧!」
他反覆琢磨,終於哼出好聽又符合情緒的音符。「在臺上唱到這句時,我隨著感情一氣呵成,把』成全我』幾個字在旋律上揚了上去,用了一點京劇的潤腔手法。在唱』夫妻』二字時拖了一個長腔,屏住氣息,來一個斷腔,加大音量。在』我』字和』圓』字上用了兩個小顫音,把這句臺詞比較恰當地表現了出來。」
這句平詞落板的唱法就此成了黃梅戲的傳統唱腔。藝術的創新需要點滴積累,一次偶然往往導致必然,王少舫以京劇豐富黃梅戲有著大量的實踐。
王少舫藝德高尚,與他合作共事的人無不交口稱讚在藝術上,他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句唱詞、一個動作,都極其認真。他熱心幫助其他演員,特別是1977年以後,為扶助青年演員,甘當配角,不計較個人得失,這同樣是他對黃梅戲的貢獻,是一份難得的精神遺產。
嚴鳳英在「文革」期間含冤而死,令王少舫痛心不已。王少舫曾說:「黃梅戲要發展,而嚴鳳英已去世,擔子更多地落到我頭上。排練新劇目,培養新演員,改革舊唱腔,把黃梅戲搞上去,有多少事等著我去做。我認為,這就是對嚴鳳英最好的紀念。」
著名黃梅戲演員【馬蘭】滿懷深情地說:「王老對嚴鳳英的懷念之情真令人感動,在輔導我們時,總是說『鳳英是這樣演的,鳳英是這樣唱的,鳳英是這樣做的』……有時為了一個動作一句唱腔,王老對我們的要求相當固執,做不好,就不讓我們休息。」
王少舫多次對馬蘭、黃新德等一批黃梅新秀說:「嚴鳳英走得太早了,她的去世是黃梅戲的一大損失,她的表演有許多獨到之處,一隻水袖、一個身段、一句唱腔,她都要反覆推敲,精益求精,你們現在要好好學習嚴鳳英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
本文開頭的彩色劇照是受嚴鳳英和王少舫親授《天仙配》的倆位黃梅戲演員董文霞和夏承平。他們二位深得倆位宗師的真傳,於1963年擔綱主演了由香港繁華電影公司和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的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戲曲片《槐蔭記》(《天仙配》)。
王少舫代表作
王少舫是生行的代表人物,其唱腔吸收了京劇的唱法,行腔吐字均有獨到之處,韻味無窮,為後人爭相摹唱。代表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寶蓮燈》、《白蛇傳》、《天仙配》、《女駙馬》、《韓寶英》、《無事生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