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張騫為什麼出使西域(絲綢之路上的鑿空者)
2023-07-29 06:22:36 2
前言漢武帝是西漢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即位之後,打擊朝廷內的外戚勢力,削弱地方的藩王勢力。在文化上推行察舉制和新儒學,軍事上打擊匈奴,開疆拓土。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裡,堪稱是西漢王朝最精彩的五十年。武帝一朝,文有主父偃、桑弘羊,武有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可謂人才濟濟。但要說誰是漢武帝手下第一外交家,那絕對是開通西域的張騫。張騫一生曾兩次出使西域,特別是第二次出使西域時,直接開通了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甚至歐洲貿易關係的"絲綢之路"但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已年過半百,且剛剛被漢武帝免官,漢武帝為何一定要在這個時候重新啟用張騫呢?
起初,漢武帝令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貿易往來,而是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國,一起夾擊匈奴。西漢初年,由於國力不足,北部地區時常被匈奴騷擾。大漢朝廷無奈,只能通過和親的方式來換取邊疆的和平。但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經歷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後,國力空前提高。漢武帝認為此時漢朝已經具備了擊敗匈奴的能力,於是他謀劃準備對匈之戰,徹底解除這個一直威脅漢朝的敵人。而漢武帝對付匈奴的第一步就是派張騫出使西域的"大月氏"。
大月氏原本是生活在今甘肅敦煌一帶的一個遊牧民族,後來被匈奴擊敗,逃出了西域。漢武帝認為漢朝和大月氏都和匈奴有仇,可以作為夾擊匈奴的盟友。因此便派張騫穿越匈奴,遠赴西域出使大月氏,商議夾擊匈奴之事。然而這場張騫的出使並不順利,在他剛剛出抵達匈奴邊境,就被匈奴發現並扣押,這一扣押就是十年。後來張騫趁著匈奴看守不注意,偷偷逃到了大宛國,並在大宛國的幫助下來到了大月氏。
到了大月氏後,張騫說明了來意,但是大月氏國王表示自己不願意捲入匈奴人和漢朝人的戰爭中去。張騫在大月氏待了一段時間後,便原路返回,但不想又被匈奴人扣押了,一年之後趁著匈奴人內亂才逃回了大漢。雖然張騫這次出使並沒有促成西漢和大月氏的聯合,但是他帶回西域和匈奴的風土人情,因此漢武帝並沒有怪罪,反而讓他和衛青等人一起參加對匈奴的戰爭。但是由於指揮大軍作戰並非張騫之所長,因此張騫總是敗多勝少。其中有一次飛將軍李廣被圍,張騫因救援不利導致李广部損失慘重,張騫因此也被貶為庶人。
張騫罷官後,也被閒置了一段時間,直到元狩四年,霍去病徹底打通河西走廊,漢武帝再次啟用張騫,令他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出使的目的勸說烏孫跟漢朝合作,共同對付匈奴。但是由於烏孫國內亂,張騫有沒有達成目的。於是張騫自己繼續留在烏孫,派自己的副使們帶著禮物去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波斯、郡伮和于田等國家。這次出使,也標誌著西漢與西域各國正式建立了外貿關係。從此以後,漢朝的絲綢源源不斷的輸出到西域,中亞甚至歐洲各國。而西域馬匹和水果也不斷的輸入中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有葡萄和被稱為天馬的汗血寶馬。但是這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足足相差了二十年,且張騫剛在不久前因為兵敗被罷官了,那漢武帝為何在十多年後突然心血來潮一定要啟用張騫,讓他二次出使西域呢?
3、 漢武帝為何會在十多年後在此啟用張騫
1. 張騫是最佳人選
漢武帝時期,雖然是人才濟濟,但是缺少了解西域的外交家。漢武帝手中的衛青和霍去病是武將,主父偃和董仲舒是儒學大家,桑弘羊是理財高手。這些人雖各有所長,但說到對西域的了解,誰都不如張騫。張騫第一次出使是,在匈奴待了十多年,在大月氏也待了一年左右。可以說他是漢武帝手下,最了解西域風土人情,並有過出使經驗的大臣就是張騫了。因此張騫就成了執行此次任務的不二人選。
2. 霍去病已經打通了河西走廊
元狩二年秋,駐守河西走廊的匈奴的渾邪王和休圖王自知不是霍去病和漢軍的對手,於是和霍去病取得聯繫,選擇了投降漢軍。至此連接漢朝和西域的河西走廊徹底被霍去病打通,匈奴在西域諸國中的威望也因為此敗而大大減弱。因此漢武帝決定趁熱打鐵,派張騫二入西域。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之所以延誤十多年,就是因為當時的河西走廊是匈奴人的地盤。現在河西走廊以通,一路在無阻礙,正好趁熱打鐵,聯合烏孫國,夾擊匈奴。
3. 為了戰馬
河西之戰不僅徹底打通了河西走廊,還直接打的漠南無王庭。漢武帝怕匈奴有一天會捲土重來,因此決定令衛青和霍去病遠徵漠北。但是要想遠徵漠北,就必須有足夠的戰馬。但此時的漢朝的戰馬遠遠不足以供應漢軍渡過炎熱的沙漠,漢武帝在這時啟用張騫令他再去出使西域,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能從西域購買到大量的戰馬,為遠徵漠北做物質準備。
4.給張騫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漢武帝之所以在此啟用張騫,應該還是想給他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漢武帝時期之所以能徹底擊敗匈奴,除了漢朝強大的國力和衛青等人的努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嚴格的軍令。只要是打了敗仗的,就必須治罪。李廣,公孫敖,蘇建等名將都因為戰敗而被貶為庶人過。張騫吃了敗仗,也必須如此。但張騫對大漢帝國的忠心和功勞漢武帝是看在眼裡的。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時,由於很多人都對西域不了解,因此都不願意接這個任務,但只有張騫毛遂自薦,這份勇氣就很值得肯定。其次張騫第一次通西域,雖然沒有完成漢武帝的任務,但他帶回了西域和的風土人情以及具體情況,為漢武帝未來攻打匈奴,提供了重要的情報。加上他被困匈奴十多年不改初心,這份忠誠絕對讓漢武帝感到,因此漢武帝才會重啟張騫。
1. 促進了經濟貿易的往來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和西域諸國達成夾擊匈奴的戰略目的,但是卻開闢了"絲綢之路",為漢朝提供了一條對外經濟貿易的良好渠道。我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等可以販賣到其他國家,同樣的世界各國的特色產品像琉璃、香料以及各色水果也相繼傳入了我國。絲綢之路的出現改變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漢朝墨守陳規的生活,促進了漢朝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和朝貢提供了穩定的渠道。並且因為絲綢之路的出現,使漢朝最稀缺的馬匹也大量流入漢朝,為漢武帝遠徵漠北打下物質基礎。
2. 促進了文化交流
隨著漢朝與西域諸國之間貿易往來的交流,各國之間的文化也開始相互碰撞甚至融合。隨著貿易的往來,西方的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思想開始逐漸傳入我國,為我國後來摻入了外來元素的手工業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我國的四大發明也在後來也相繼傳入西方,絲綢之路的出現甚至推動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3. 為漢朝帶來了不必要的戰爭
不過由於在絲綢之路剛剛開闢後沒多久,張騫便病逝了。沒有了張騫的指揮,加上大漢王朝的強大武力的震懾,使後來前往西域的出使的很多使團成員在出使時極度自以為是,對西域各國頗不尊重,從容導致西域各國對漢朝頗為不滿。漸漸地很多國家故意不賣給漢朝使者食物,甚至發兵劫掠漢使。漢武帝和張騫開拓絲綢之路的本意是結盟西域各國共同抵禦匈奴,河西之戰後西域各國不是臣服於漢,就是成為了漢朝的盟友。沒想到最後因為漢朝使者的劣性,西域各國最終站到了漢武帝的對立面,漢朝和西域諸國間甚至發動了戰爭。
漢武帝為了和匈奴曾經的敵人大月氏國聯合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大月氏。但由於大月氏國王不願意再次捲入戰爭,並沒有答應漢朝的提議。張騫回去後將西域的情況和風土人情告訴了漢武帝,漢武帝於是讓他協助衛青攻打匈奴。但由於張騫對軍事指揮的事並不擅長,因此和匈奴作戰時吃了大虧,因此被漢武帝貶為庶民。不久之後,驃騎將軍霍去病佔領河西走廊,漢武帝為提高漢朝的影響力,加上要為遠徵漠北做準備,於是令張騫以中郎將的身份二次出使西域。這一次張騫令自己的副使們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波斯、郡伮等國家,無形之間開闢了一條連接中西的貿易和文化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闢,不僅促進了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影響力,更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貿易發展和文化交流。雖然在張騫死後,由於後續使者的劣性給漢朝帶來了不必要的戰爭,但絲綢之路的開闢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的歷史功績,卻是無可替代的。
參考文獻:《史記》
《漢書》
《資治通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