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饑荒時期的人相食(大饑荒時期的活命糧)
2023-07-29 18:16:59 2
在中國人近百年的記憶裡,如果說有哪種傳統農作物,一直牽引著中國人的特殊記憶,那非高粱莫屬!高粱曾是中國人民艱難歲月的「救命糧」。
中國人種水稻有幾千年的歷史,你憑什麼說高粱才是「救命糧」?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高粱,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並沒有人吃它。但是,從明清兩朝開始,一直被人們忽視的高粱,卻成了受眾人追捧的「明星」。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數量「爆炸式」增長,但人均耕地面積有限,這就導致糧食供不應求。正常狀況下可以勉強填飽肚子,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就會造成大片饑荒。而高粱的適應能力很強,具有抗澇、抗旱、耐鹽鹼的特點,在許多乾旱、鹽鹼地也可以穩定高產。一時間引起廣泛種植,成了老百姓碗中的主食。
明末清初,那個物資貧乏的戰爭年代,對於底層的老百姓來說,高粱是能填飽肚子的「救命糧」。
新中國成立之初,高粱也曾是許多北方人的日常口糧。
1959年夏天,北方平原大面積乾旱、自然災害頻發,農作物產量下降。1960年,我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饑荒。由於旱澇保收的特質,高粱的產量要高於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因此成了上世紀60年代成了養活北方人的「救命糧」。
從歷史的緯度上來說,饑荒並不是一件壞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大饑荒,但上天也給了我們一個袁隆平,開啟了「雜交水稻」之門。從此,中國人民不再為填不飽肚子而發愁。
1、高粱雖然貴為「救命糧」,但它卻沒有想像中的好吃。相比於大米、大豆,高粱飯吃起來有一種苦澀的口感。這是因為高粱中含有「單寧」,一般來說,許多未成熟的果實中也含有這種物質,比如青柿子、葡萄皮。
從口感上來講,在饑荒年代,能吃飽就行,哪還顧得上口感!但在衣食富足的現代社會,高粱被逐出主食的舞臺,也是情理之中的。
2、高粱雖然可以一直保持高產、穩產,但是營養不足。高粱的澱粉含量十分高,一般在60~70%左右,佔所有營養比例的一半以上。另外,高粱中的蛋白質缺乏「色氨酸和賴氨酸」,這種蛋白質不易被人體吸收。這也是高粱被人唾棄的主要原因。
除了澱粉轉化成的糖分,高粱幾乎並不能為人類提供有用的營養價值。
高粱並沒有消失。在吃精米細糧的今天,仍有人承包幾百畝土地種植高粱。
現代人吃得飽飯,為啥還要種高粱?
1、高粱的澱粉含量高,容易發酵,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可以催生出各種芳香物質。其中,白酒就是典型的代表。用高粱釀出來的白酒,酒體晶瑩透亮、酒味醇厚、酒香甘冽,遠勝於其它糧食酒。白酒文化的蒸蒸日上,這是高粱被廣泛種植的原因之一。
李白有句詩叫「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認為這句話放在高粱身上很適用。高粱本身的價值不多,但是由它衍生出來的「白酒文化」,仍在被人們傳承。
2、改革開放以後,高粱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掘,高粱米可以用來釀酒,它的莖、葉則成了各種禽類飼料的主要成分。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對肉、蛋、奶的需求增多。畜牧業的不斷擴大,加大了養殖場對飼料的需求。為此,農科院研發出了一種「巨型甜高粱」。甜高粱莖葉的含糖量很高,製成青貯飼料後耐保存、營養足!牛羊吃了之後易於消化,產肉量、產奶量也會加大。因此,高粱被廣泛種植。
青貯飼料:是將含水率為65%~5%的新鮮高粱杆、玉米杆、青草等切碎後,在密閉缺氧的條件下,通過化學發酵作用,而得到的一種粗飼料。
一路走來,漫漫數十年。高粱曾是中國人民艱難歲月的「救命糧」,也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想,高粱,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在不同的歷史時代,老百姓的真實生活。
在高粱的背後,更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節約糧食,粒粒「誅飢」!
你吃過高粱米飯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關注我,豐富你的視野!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點讚、收藏。如果您有好的見解,不吝賜教。
往期推薦:關於夏威夷果的真相:狗吃了會中毒,營養成分還不如花生、瓜子
抄襲、盜取、搬運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