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武器有哪些(電影金剛川不可能)
2023-07-21 00:28:39 2
王諍
電影《金剛川》今日(10月23日)公映。在後疫情時代,中國社會日益恢復正常狀態下,電影從立項啟動到拍竣公映,其速度之快,可謂是「中國速度」的一個新註腳。
從攝製角度看,該片最大亮色是由三位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導演,管虎、郭帆、路陽同時、同步聯袂執導——如果說之前也有電影,並舉多位導演執導片段再連綴成終章,有些檢閱中國電影創作陣營「廣度」和「厚度」的意思。時下《金剛川》的三位導演攜手則應視作拼速度,特事特辦下的「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不僅對他們而言是難忘的經歷,更對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經驗。
《金剛川》劇照
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大背景下,結合當前中美關係的「小氣候」,《金剛川》的出現可謂生逢其時。對中國80後之前的電影觀眾來說,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的片名幾乎是信手拈來——電影《上甘嶺》(1956年)中的主題歌《我的祖國》,電影《英雄兒女》(1964年)中的主題歌《英雄讚歌》更是傳唱至今。前者不久前被《我和我的家鄉》拿在片頭二次演繹,顯示出詞曲超越戰爭本身,巨大且持久的愛國感召力;後者則被《金剛川》拿來放在片尾,做流行歌手 古典音樂演奏家的當代演繹,也足見魅力長在。
之於95乃至00後觀眾,也即是各種大數據畫像所謂「當下主流觀影人群」而言,這一題材電影近四十年來,在中國大銀幕上得緣相見的「新片」,數得著的恐怕只有2016年由香港導演彭順執導的電影《我的戰爭》,和再往前推馮小剛《集結號》中的部分橋段。大電影之外,多部影視劇倒是對此有所反映。電視劇《亮劍》中,在南京軍事學院進修的李雲龍為不能率部挺進朝鮮戰場耿耿於懷。老戰友孔捷前線輪戰歸來,向他講述了其時美軍空、地協同的強悍戰力,特別提到凝固汽油彈轟炸對我軍戰士的戕害。不僅人神共憤,更對戰場對手的真實能力有了明確的認識。
吳京飾演關班長
正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某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導演管虎在昨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稱,「這次的故事切口小,但觀照大。」此言信矣!《金剛川》乍聽之下,就是金剛山下一條江。而做嚴肅的戰史考據,則是志願軍入朝作戰最後一役,金城戰役中一次(其實就是一夜)渡江、護橋戰鬥的改編。誠如《金剛川》中一位戰士所言,「打完這仗,回家過安穩日子。」此役我軍的勝利,徹底把對手逼到了板門店停戰協議的談判桌前。而「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以戰止戰正是片頭解說1949後,新中國立國之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根本原因。
好一個「跨過鴨綠江」!跨江、過橋,本就是國人之於70年前那場戰爭集體記憶中最鮮明的所在,而《金剛川》故事雖然講的只有一場戰役中的一次戰鬥,卻有此觀照,不可謂不匠心獨具。其實,「橋」的意象之於中國觀眾對於戰爭片乃至戰爭的認知,是具有特殊意義的——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在宛平城盧溝橋悍然向中國守軍進攻,是「十四年抗戰」的關鍵節點。1995年,抗戰勝利四十周年之際,李前寬導演執導了同名電影《七七事變》。
《金剛川》劇照,張譯與吳京
如果對新中國電影史略了解,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新中國電影奠基之作的片名,便是《橋》。域外影人對「橋」在戰爭片中的意涵,似乎也是念茲在茲。上世紀70年代末,眾多好萊塢影星加盟演繹的《奪橋遺恨》( A Bridge Too Far),片名自見。而1980年代國內公映的前南斯拉夫影片《橋》,因著那首傳唱至今的「啊,朋友再見!Bella ciao、Bella ciao、Bella、ciao ciao ciao……」,在中國老一代影迷群體聚會時更是常見。
是以「時間緊、任務重」,電影主創對於《金剛川》的題材遴選,顯然經過了精心考量。接下來的,便是怎麼向年輕一代觀眾講好這個故事?電影剛剛公映,不便多做劇透,但我想說,僅是開場在朝鮮戰場針闊葉混交林中設伏的場面便足以震撼人心:兩個渾身偽裝的戰士露出臉孔觀察敵情。隨後一聲令下,身邊一萬多名設伏戰士齊齊動作的場面,不僅讓人對我軍戰場紀律的執行力嘆為觀止,更能聯想到英模人物邱少雲堅韌不屈、視死如歸的英雄事跡。
魏晨飾演閆瑞
就像電影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戰事尾聲的故事。其時敵人雖然可以通過空中偵察,繼而呼叫遠程炮兵打擊,英勇善戰的志願軍部隊一樣也可以通過彈道分析,用喀秋莎火箭炮精準地還以顏色——儘管兩軍實力依然存在巨大差距,但我們已經有了和世界上「最強之敵」掰一掰手腕的能力。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電影中志願軍如此,中國電影人也在這四十年間,一樣在奮勇追趕世界電影的先進水平。
導演郭帆
去年的電影《流浪地球》,已經擘畫了中國電影「重工業」的新圖景。《金剛川》中,郭帆導演再次展現了精耕細作的「理工男」風格,在特效完成上注入了更加寫實入微的心力。電影中,美軍王牌飛行員希爾駕駛著「海盜」偵察機伴飛B-29「空中堡壘」,剛進入戰場便被我地面高炮一炮擊中。帶著復仇烈焰的炮彈不僅把他的座艙蓋一舉掀翻,更從旁邊轟炸機的彈倉裝甲上擊穿而過。如果你在觀看這一畫面時屏息凝神,甚至還可以看到希爾那不可一世的牛仔帽也被瞬間擊飛。如此宏大且細微的戰鬥場景,不僅三十年前的好萊塢電影《孟菲斯女神號》做不到,即便是去年公映的電影《決戰中途島》中也不見如此巧思。
導演管虎
中國電影技術的進步是看得見的。中國電影的敘事之維與反思深度,更是《金剛川》此次呈現出的驚喜亮色。電影延續了從「司令部真實」到「戰壕真實」的世界潮流。管虎導演早先曾經告訴我,自己對史匹柏的《拯救大兵瑞恩》感受一般,反倒對反類型的戰爭片,比如泰倫斯·馬力克執導的《細細的紅線》青眼有加,「關注戰爭中的人,把置身其中的人的生命體驗,放在第一位。」這同他此次強調,「每一個犧牲都有價值,(特別是)那些不被常人看得見的犧牲。」並在電影中反映了年輕士兵在慘烈戰鬥的間隙,忍不住嘔吐的場面。
導演路陽
想想年初國內上映的《1917》,再想到之前的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金剛川》在呈現上被分成了四段章節,卻在用不同的視角講述同一個故事,由此時空雙線被打通,在處處呼應、時時印證的敘事脈絡中,逐步將戰場情緒推到高點。這裡不得不提及電影中男主角張譯的表演。過往他就善於飾演委屈到羞赧,善良到令人心疼的人物形象,此次由他飾演的張飛被給予了充分的表演空間。不論是之前同關班長組CP互動時,那一怔、一頓錯拿捏精到。更在影片最後高喊「你莫跑,做個了斷吧!」把肢體殘缺的英雄氣概,演繹得飽滿豐沛、氣貫長虹。
張譯飾演張飛
電影《八佰》中,管虎嘗試了戲曲文化的互文嵌入:蘇州河對岸租界內,戲中戲由一出《走麥城》換成了《挑滑車》,「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賊巢穴,待俺趕上前去,殺他個乾乾淨。」此次《金剛川》中,「燕山部」唱兩句京劇更是水到渠成。在同敵飛行員生死對決中,張飛一面腳蹬踏板連續發炮,一面唱起了,「長坂坡前救趙雲,喝退曹操百萬軍。姓張名飛字翼德,萬古流芳莽撞人!」瞬間讓人淚目。一名初顯懦弱的戰士,為了革命友情,為了戰場大局,終於成長為一名長坂坡前無畏護橋的勇士。
古今交感,天人感應。有此中國氣派,方顯文化自信。《金剛川》最後,一位駕駛美國海軍陸戰隊偵察機的飛行員,同地面基地的無線電呼話很有意味。鑑於中國人民志願軍一次又一次在美軍炮火和轟炸下,修好這座連接大江兩岸的浮橋,他們的對話中有這樣兩句臺詞:「不可能,就是他們的武器。」「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創造了神跡。」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用敵人的讚美祭奠英勇無畏,長眠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也當致敬,完成了此番「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中國電影人!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張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