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至中的原野」,古代對中原大地的別稱
2023-07-21 14:40:09 2
中原一直是中國古代最中心的地帶,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是以中原為中心建立朝都。中原更是包含了絕大部分的朝代變更,中原地區在如今雖然已經不如古代起到了如此至關重要的地位,不過歷史終究無法磨滅。
那麼,本期一起了解古代對中原大地的別稱。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大地指的是今天山西晉中以南,河北中南部,河南全部,山東西部一部分及西南全部,陝西的華山縣以東的地區,還有安徽北部淮北那一塊,湖北北部及西北部一部分。你把地圖上的這個範圍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圖一對比就行了。
其中主要的大國春秋時期是晉國全部,秦國東部,齊國西部一小部分和魯國西北部一部分及楚國北部一部分。到了戰國時期因為戰爭等一些原因,就變成了,趙魏韓三國及楚國北部。
中原一詞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它是指以河南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古代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曾長達五千年居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中土」用作中原的同義語。
一般認為,中原地區在黃河中下遊流域,是古代華夏族的發源地,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的河南省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
「中國」有「九州」、「諸夏」、「赤縣神州」、「禹城」、「震旦」等稱謂。「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結束語】無論是什麼樣的稱呼都是古代中原地區的名稱,從古至今的中原地區已經經歷了無數的別稱,這些至如今也是廣為傳承的無數的皇帝在此建立自己的朝都更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