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的城隍廟都一樣(幾乎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廟)
2023-07-21 08:52:07 1
說道城隍廟,大多數人肯定不陌生;全國的多數城市一般都會有一座城隍廟,且往往處於城市的中心地帶或者鬧市區。
上海城隍廟
但如果問起「城隍」是什麼含義,恐怕很多人都不能確切地回答完整了。
也許,有人會說,城隍廟不就是一座城市的守護神嗎?
應該說,這樣的回答只能答對了一半。
一、城隍演變史其實,最早「城」指的是城池,而「隍」則是城池前的溝壑。
如《宋史·李重進傳》就要「重進繕城隍,治兵甲」,指的就是李重進修繕城池和溝壑,並置辦兵器和甲冑的意思。
由於城池和溝壑是保衛城中安危的,所以久而久之,「城隍」就被用來指代一座城市的守護神了。
而城隍的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水庸的祭祀。
水庸為《周宮》八神之一。
早在周朝,每到收穫之後,到了除夕,人們都要臘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
水即隍,庸即城。
水庸神即城隍神。
南北朝正式形成城隍祭祀。
大年初二,上海豫園老城隍廟
而道教最遲在唐代已奉祀城隍,故唐宋的城隍信仰十分興旺。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城隍,後歷經清代、民國,可以說這一信仰長盛不衰。
所以,城隍信仰始於商周,興唐宋而盛於明清。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
明代不僅將城隍分為王、公、候、伯四等,且目前我們能所熟悉的城隍多數為明代冊封,甚至不少城隍神就是明朝人。
二、道家說法中的城隍城隍,除了是保一方平安的地方守護神外。
上海城隍廟
按照道家的說法,是兼陰司冥界的地方官,並有「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的功能。
據說,人死後,陰魂都要到城隍廟報導,而做了惡事的人被城隍爺下令綁在大殿的柱子上鞭撻。
故而,舊時死者家屬往往要在逝者亡故後三天,去城隍廟用繩子在大殿的柱子上繞一繞,意為替被綁的親人鬆綁。
城隍神本身只要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都是或有大功德於世、或為萬民敬仰的忠臣良將。
這既體現了儒家褒揚忠義的道德準則,同時也符合道家有功則祀的原則。
而這些故後為神的城隍爺身上也無不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脊梁和民族精神。
三、吳郡城隍蘇州昔稱吳郡。
其城隍為府城隍,轄蘇、錫、常、上海(申)、嘉興等大片地域,其風俗多拜城隍。
蘇州的城隍,宋代之前為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上海曾經是他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
現在蘇州還有春申君廟,但不再是城隍廟。
明清以後,城隍神的易替便趨於頻繁。
清康熙二十三年,蘇州府城隍是治五通神的湯斌,其之後是陳宏謀,後又為吳壇繼,這三人都做過江蘇巡撫。
當時,江蘇巡撫衙門設在蘇州。
三人之後,做過道臺的顧光緒、官至工部主事的蘇州人陳鶴又相繼為蘇州府城隍。
原江蘇巡撫衙門舊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