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族形式多樣的傳統體育運動
2023-07-21 08:59:38
畲族的傳統體育運動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畲族體育運動形式多樣,主張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畲族在發展民族體育文化的基礎上,與世界體育文化相融合。小編很好奇畲族的傳統體育運動都有些什麼,你們也跟小編一樣想知道嗎?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畲族武術
畲族武術基本上可分作棍術和拳術兩大類。由於根術器械的長短及其功用有別,又有不同的名稱:一種叫「丈八棍」,長一丈二尺,由單人耍弄;另一種叫「齊眉棍」(或稱「盤柴槌」)長六尺(或四尺八寸),供兩人對打。棍術動作複雜多樣,有雙頭槌、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觀地測等。
拳術(又叫「打工頭」)在一些合族山村十分普及。做為拳術的一部分,還有令人叫絕的點穴功夫,有這種絕技者多是德高望重的老拳師。畲族拳術流傳於金涵、七都、九都、八都、飛鸞、漳灣、城南一帶畲族聚居村落。主要有龍尊拳、虎尊拳等。其主要動作有衝、扭、頂、擱、削、託、拔、踢、掃、跳,其步型穩健,坐馬前輕後重,用三角連環馬,利於攻守轉換,出手則多用短打即收。使用器械有鋤頭、扁擔、棍劍等。金涵鄉畲民曾在第三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上表演過拳械對練和對棍。
二、舞龍頭
寧德畲族同胞,每逢節日,必有舞龍頭活動,流傳八都的猴盾和飛鸞的南山一帶,用以紀念民族圖騰,祝福村寨平安、莊稼豐收、族人歡樂。舞龍頭曾在第三屆民運會上表演並獲表演獎。
舞龍頭來源:一種舞龍運動,原是畲族的一種祭祀活動。器械只有龍頭,沒有龍身和龍尾。龍頭和繡球用篾子編扎,用彩紙糊裱而成,直立安在木桶上。運動參加者為七至十人,一人持繡球,其餘持龍頭。在鑼鼓聲中,龍頭隨繡球翻滾、跳躍,該運動集技巧、武術、雜技、體操運動為一體,有各種造型,如迎龍傘、龍搶珠、龍珠傘大會串等。其運動形式有平地和桌子上兩種。平地套路有龍王滾車、鯉魚翻白、鯉魚翻梁、猴子翻梁、小合包、大合包、雪花介頂、龍王成樓等。桌上套路有開四門、畫眉四角、畫眉跳對門、鯉魚上灘、鯉魚下灘、鯉魚跳龍門等。
三、舞鈴刀
又叫舞銅鈴、舞鋼刀。流傳在閩坑、八都一帶山區畲村。有跑、跳、衝、刺、劈等動作,由驅鬼待平安儀式而來。傳統習俗只許男畲民參加。1949年後,經過整理,摒棄了封建傳統,吸收女畲民參加活動。成為一項活潑、有力的傳統體育項目。曾在全國首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表演。
四、打尺寸
尺,代表斷弓,寸即是殘矢之意。其中「尺」長約一米,直徑約2釐米的木棍。「寸」長約40釐米,寬約3釐米,厚約0.5釐米的竹片,比賽在類似平整的鏈球區內進行,分投寸區、擊寸區、落寸區三區域。擊寸區為直徑2米的圓形區域;投寸區的投手和擊寸區的擊手平行。投寸區與擊寸區的圓為4米。落寸區是一個60度角的扇形區域。
相傳畲族將領藍奉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裝鬥爭,以斷弓橫掃敵人的亂箭而獲勝。後來,畲家子孫世代都訓練弓擊亂箭的本領,以示紀念。這項體育活動流行在福建東部的畲族聚居地區。每逢節日或農閒之時舉行,通常是人們圍在空地上打起尺寸,久而久之,形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體活動。
這項活動參加者至少兩人,多則五、六人。在活動場地上畫一個圓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內,月棍擊竹條飛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場奔接,接到者可得一定「尺寸」。未接住的竹條被就地拉起後可向圓圈投去,持棍者可用手接,也可用棍擊出。若竹茶投中圈內未被接住或未被擊出,則投者得勝,持棍者換人。如竹條投落圈外,或被擊出,其落點經丈量後,根據距離遠近給予持棍者一定「尺寸」。在規定的時間內先得到規定「尺寸」或得尺寸多者為勝。
您可能也喜歡:
精美絕倫的侗族服飾文化
侗族文化大歌的重要價值
侗族文化:侗戲的藝術特點
侗族牛腿琴的來歷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