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的自然環境人文特徵(自然地理-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理氣候和地方特產)
2023-07-21 02:20:12 1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華人民共和國轄省級行政區,簡稱「寧」、「寧夏」,東鄰陝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地處中國內陸,屬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境內靈武市「水洞溝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在此設北地郡,派兵屯墾,興修水利,開創了引黃灌溉的歷史;境內有「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陵」(沙湖、沙坡頭、西夏王陵)、「兩堡一城」(將臺堡、鎮北堡、古長城)。
一:行政區劃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其中包含靈武、青銅峽2個縣級市,永寧、賀蘭、平羅、鹽池、同心、西吉、隆德、涇源、彭陽、中寧、海原11個縣,興慶、西夏、金鳳、大武口、惠農、利通、紅寺堡、原州、沙坡頭9個市轄區,192個鄉鎮(102個鎮、90個鄉),45個街道辦事處。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銀川市解放西街361號。
寧夏行政區劃
二:歷史沿革寧夏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境內靈武市「水洞溝遺址」表明,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在此設北地郡,派兵屯墾,興修水利,開創了引黃灌溉的歷史。公元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故元代以後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 (今銀川市),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189年的局面。元滅西夏後,設寧夏路,始有寧夏之名。明朝設寧夏衛,清代設寧夏府。1929年成 立寧夏省。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寧夏省撤銷併入甘肅。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三:地理環境1:地形地貌
寧夏回族自治區海拔1100-1200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黃河自中衛入境,向東北斜貫於平原之上,順地勢經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層深厚,地勢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於引流灌溉。
寧夏地貌分布圖
寧夏地貌複雜,山地迭起,盆地錯落,大體可分為:黃土高原,鄂爾多斯臺地,洪積衝積平原和六盤山、羅山、賀蘭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徵,還可分為南部暖溫平原地帶、中部中溫帶半荒漠地帶和北部中溫帶荒漠地帶。全區從南向北現出由流水地貌向風蝕地貌過渡的特徵。
寧夏坡度分級圖
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衝積而成的衝積平原,還有臺地和沙丘。地表形態複雜多樣。
寧夏地形圖
2:氣候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內陸,屬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由於位於中國季風區的西緣,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時間短,降水少,7月最熱,平均氣溫24℃;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大,時間長,氣溫變化起伏大,1月最冷,平均氣溫-9℃。
寧夏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全區年降水量在150毫米至600毫米之間。南部六盤山區陰溼多雨,氣溫低,無霜期短。北部日照充足,蒸發強烈,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50天左右,是中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寧夏四季分明,春天暖的快,秋天涼的早。
寧夏年降水量分布圖
3:水文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均年水面蒸發量1250毫米,變幅在800-1600毫米之間,是中國水面蒸發量較大的省區之一。全區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9.493億立方米,平均年徑流深18.3毫米,是黃河流域平均值的1/3,是中國均值的1/15。年徑流地區分布很不均勻,山地大,臺地小;南部大,北部小。年徑流深由南部六盤山區東南側的300毫米,向北遞減至引黃灌區邊緣不足3毫米,相差近百倍,且70%-80%的徑流集中在汛期。
寧夏河流分布圖
四:自然資源1:水資源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中國水資源最少的省區,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貧乏。且空間上、下分布不均,時間上變化大是寧夏水資源的突出特點。
寧夏水資源分布圖
全區地下水資源量30.5億立方米。其中,銀川平原、衛寧平原地下水資源量為24.9億立方米,約佔地下水資源總量的82%。全區地下水可開採資源量23億立方米。其中,銀川平原、衛寧平原地下水可開採資源量為20.2億立方米,約佔全區地下水可開採資源總量的88%。
青銅峽水電站
2:礦產資源
寧夏回族自治區已査明礦產資源量位列全國前十位的有8種:煤第六位,鎂第三位,冶金用石英巖第五位,冶金用砂巖第八位,水泥配料用板巖第二位,磚瓦用黏土第六位,建築用輝綠巖第四位,石膏第七位。寧夏全境具有工業規模的固體礦產地共計225處。其中,煤礦產地112處,金屬礦產地33處,非金屬礦產地80處。
煤炭資源分布圖
3:土地資源
截至2016年底,寧夏耕地面積1292087.16公頃,園地50146.31公頃,林地767849.83公頃,草地2090119.32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71483.8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80404.46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76292.03公頃。
寧夏土地資源利用空間分布圖
寧夏土壤侵蝕分布圖
寧夏耕地資源分布圖
4:植物資源
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共有溼地維管植物52科119屬202種,浮遊植物8門29科67屬。溼地植被包括9種類型,30個亞型,132個群系。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麻黃、甘草、沙冬青、沙棘、沙蘆草等9種。溼地植物以溫帶植物為主,草本植物佔優勢,其中禾本科植物種數居第一位,菊科植物種數次之,豆科植物佔第三位,同時還出現豬毛菜屬、沙蓬屬、蒺藜屬的旱生植物的種群。在條件較好的地方有人工栽植的側柏、雲杉、油松、刺槐、國槐、楊樹、柳樹等喬灌木。
寧夏林地資源分布
寧夏草地資源分布
5:動物資源
寧夏回族自治區溼地野生動物種類既有沙晰、沙鼠等典型的荒漠動物又有各種各樣的水禽並伴有野兔等草原動物。共計有脊椎動物413種及亞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6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17種,自治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30種。
沙晰
鳥類共有283種及亞種,佔自治區脊椎動物總數的68.8%。列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金雕、小鴇、大鴇6種;列入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斑嘴鵜鶘、白琵鷺、白額雁、大天鵝、小天鵝、鴛鴦、鳶、蒼鷹、大鵟、獵隼、紅腳隼、紅集、灰鶴、蓑羽鶴、縱紋腹小鴞等17種;屬《中日候鳥保護協定》規定保護的有64種;屬《中澳候鳥保護協定》規定保護的有16種。魚類共有31種,佔寧夏脊椎動物總數的7.6%。哺乳動物共有74種,佔自治區脊椎動物總數的17.6%。兩棲動物共有6種,佔自治區脊椎動物總數的4.6%。
黑鸛
五:特產美食1:地方特產
寧夏最有名的地方特產,首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等種,因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白,所以又稱「四寶」。
枸杞:寧夏枸杞以皮薄、肉厚、籽少馳名中外。其不僅含鐵、磷、鈣,且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常服能潤肺清肝、滋腎、祛風、明目、強筋骨。
枸杞
甘草:又名甜草,在中藥界有「十(個中藥)方(中)九(個要用甘)草」之說。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抗癌、補脾、益氣等功能。
甘草
賀蘭石:產於賀蘭山,質地細密、剛柔相宜、紫綠相間。用其雕刻的賀蘭硯,具有發墨、存墨、不幹不臭、護毫等特點,雅趣天成。
賀蘭石
灘羊裘皮:寧夏特產毛皮,以產自銀川平原黃河兩岸水草豐美的灘地而得名。俗稱「二毛皮」,毛長2寸,毛穗潔白,質地細潤,輕柔暖和,古有「幹金裘」之稱。
灘羊裘皮
2:特色美食
寧夏美食以西北麵食為主,清真特色居多。因為農業發達,蔬菜水果較甘肅地區豐富,而黃河等河流分布於區內各地。牛羊肉是主要的食用肉類,各個縣城都有大型的市場內現殺活羊,所以各色羊肉菜餚不能不嘗。回族傳統不近菸酒,所以較為傳統的清真餐館不供應酒類飲品。但西北人飲酒者居多,該地盛產的低度白酒、果酒口感純正,不過千萬節制。
燴羊雜碎:風味獨特。其製作方法是:用羊的內臟、頭蹄肉,經仔細衝洗後,入開水鍋煮熟後撈出,切成絲。以原湯下入切好的雜碎絲,加蔥、姜、蒜末、紅辣油、味精、香菜,即成燴羊雜碎。那紅色的便是辣椒油,綠色的是青蔥香菜末,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鮮湯,喝一口鮮湯吃一口雜碎,不羶不膩,味道香醇濃鬱。
燴羊雜碎
清蒸羊羔肉:寧夏羊羔肉細嫩鮮美,沒有羶味。羊羔肉最好選用胸叉、上脊骨部位,剁成長方形條,用清涼水洗淨,擺在碗內,放上生薑、大蔥、大蒜;再放上幾粒生花椒,上籠蒸30分鐘左右;然後扣至湯盤內上桌,配以醋、蒜汁、鹽等調料佐食。
清蒸羊羔肉
香酥雞:銀川地方風味小吃,特點是香酥脆嫩。製法:先把煮熟的母雞去骨不去皮,將雞肉撕成長條形,拌以鹽、香油、味精,另用3個蛋清,加澱粉、白面各半,攪勻;將泡沫糊的一半倒入抹有清油的平盤中,然後投入雞肉條,用剩餘的一半泡沫糊將雞肉條包起。包好的雞肉條放進7成熱的油鍋中炸至白黃色撈出,切2刀3條,再橫切、碼盤,蘸椒鹽食用。
香酥雞
拓展閱讀:
1:自然地理-甘肅省的地理氣候和自然資源
2:中國地理-陝西省的地理氣候和旅遊資源
3:自然地理-四川省的地理氣候和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