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傳統戲曲文化(閩臺地方戲曲的沉浸式傳習)
2023-07-20 22:19:59
閩南傳統戲曲文化?作者:陳新鳳(福建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負責人,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音樂與舞蹈學科評議組成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閩南傳統戲曲文化?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閩南傳統戲曲文化
作者:陳新鳳(福建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負責人,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音樂與舞蹈學科評議組成員)
2020年10月23日,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中指出,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希望中國戲曲學院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我國戲曲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閩臺地方戲曲更是獨具地方和區域特色。福建省是戲曲大省,地方戲曲資源極其豐富,特色更加鮮明。據2017年全國戲曲普查結果顯示,福建省共有23個劇種。其中,莆仙戲、梨園戲、閩劇、高甲戲、薌劇(歌仔戲)被稱為福建省五大劇種。在這些劇種中,屬於瀕危的劇種有閩西漢劇、大腔戲、四平戲、北路戲、梅林戲 、竹馬戲、打城戲、山歌戲、小腔戲、宜黃戲等。此外,各地還有高腔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南派布袋戲、北派布袋戲,以及各具地方戲曲聲腔特色的木偶戲。福建各市、縣均有專業劇團或地方戲傳承中心。據不完全統計,除梨園戲外,閩劇、莆仙戲、高甲戲和薌劇(歌仔戲)的民間戲曲班社林立,四個劇種就共有近千個民間職業劇團。臺灣省與福建省一水之隔,除誕生於寶島的歌仔戲以外,島內盛行的其他劇種均來自大陸,如崑曲、京劇、豫劇、粵劇等。閩臺地區豐富的地方戲曲劇種,既是兩岸共同的鄉愁和精神寄託,也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紐帶。
一段時間來,一些地方戲曲受到經濟、地緣、人文等諸多方面因素影響,面臨著投入不足、設備陳舊、演出市場萎縮、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等困難與問題,在遭遇發展危機和挑戰的大背景下,閩臺戲曲在民間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擁有廣大傳播受眾和文化影響力,值得保護和進一步弘揚,這其中,做好校園傳承工作尤為重要。
育人先育己:閩臺地方戲曲的校園傳承
談及閩臺戲曲文化在校園的傳承,需提到2017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等聯合發布的《關於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20年,戲曲進校園實現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從此進一步推動「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開展。
「戲曲進校園」活動蓬勃開展以來,最普遍的做法是請戲曲藝人到學校開講座,介紹戲曲的知識,讓學生近距離觀演。這些活動起了很好的普及作用,對戲曲傳承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從一段時間來看,往往似「一陣風」,在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之後,校園很快恢復平靜,這一現象漸漸發展為「戲曲進校園」的痛點問題。傳統戲曲如何在校園真正紮下根來,在學生心中埋下持續喜愛戲曲的種子,離不開下面幾個關鍵因素。
戲曲傳承,師資是源頭活水。承擔美育工作的老師需要向學生傳道,自身應先愛上戲曲文化,通過深入民間,向老藝人、職業劇團演員學習,打通好戲曲進校園的「最後一公裡」。戲曲師資除了職業劇團的演員、民間劇團的藝人,還應把學校從事藝術課程的教師納入其中,形成持續有效的接力隊伍。
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55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20個戲曲主題的高校傳承基地入選。2019年,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地方戲曲」項目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有了國家經費的支持和保障,經過三年多來的努力,秉持「練兵先練將、育人先育己」的理念,採取「沉浸式」傳習方式,閩臺地方戲曲傳承取得良好成效。福建師範大學通過舉辦戲曲傳承「雛鷹班」「初級班」「興趣班」等入門、普及性活動,搭建戲曲進校園的第一站,又陸續增加「中級班」「提升班」「高階班」等,同時吸引更多有志於戲曲傳承的教師參與進來,讓戲曲傳習者人人有收穫、天天有進步、代代有傳人。
戲曲傳承,文化認同是橋梁紐帶。閩臺兩岸戲曲劇種同根同源,近年來交流活躍。福建省還有遍布世界各地龐大數量的海外華僑,之所以以地方戲曲文化作為紐帶來喚起海外華人的鄉愁、促進海外華僑的文化認同感,是因為閩臺戲曲以其特有的敘事演繹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凝聚著閩臺人的家國情懷,推動海外華僑與祖國傳統文化的心靈契合。如首演於1954年的薌劇經典劇目《三家福》,以喜劇的手段讚美閩南民眾「窮幫窮來鄰幫鄰」的美好道德傳統,倡導互助友愛的鄰裡關係,劇中朗朗上口的「雜念調」和妙趣橫生的插科打諢,體現出閩南人特有的戲劇思想和情感表達。傳承基地培訓班的學員們(參訓的音樂教師)在學習這齣戲時,首先在思想上認同這種珍貴的人間真情並引以為豪,沉浸式體驗從生活細節和細膩感情中提煉出來的程式化唱念做打,一遍又一遍揣摩人物的心理,努力塑造出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在沉浸式學戲過程中,許多教師被劇情、人物深深打動而愛上演戲,決心要把戲曲演繹好、傳承好,發揚光大。
戲曲傳承,團隊精神是成功保障。戲曲是綜合性藝術,需要團隊精神,前臺演員、後臺伴奏以及舞美人員要團結協作,嚴密配合,合力演好一臺戲。一臺戲就像一座精美的建築,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猶如榫卯般嚴絲合縫,莆仙戲對此有生動的戲諺為證:「鑼鼓多打一下,子弟(梨園子弟)跌下臺」。所以,演戲不僅要完成好自己的戲份,還要與他人完美配合,甚至還要善於與場上觀眾互動。戲曲傳承是個系統工程,要全方位推進。
談藝先通藝:從單純觀演到沉浸式習演
現當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說:「不通一藝莫談藝,實踐實感是真憑」,宗白華先生也說:「不通一技莫談藝」。對藝術的理解要建立在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技能技巧的學習,達到靈魂與肉體的結合、內在精神氣質與外化一招一式的統一。表演藝術的學習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積累,單純的觀演只是了解、熟悉其中常識,只有親自登場才能真正感受到戲曲的博大精深。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地方戲曲」歌仔戲(薌劇)研修班自開班以來,八閩大地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踴躍報名參加,沉浸在學習傳統戲曲的濃厚氛圍中。
2022年,《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發布,新課標將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舞蹈、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等有機融合為一門藝術課程,對音樂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技能和多學科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戲曲是門綜合性藝術,如果從戲曲學習入手,對教師多學科能力的培養也能起到積極效果。
崇美先育美:大力弘揚閩臺地方戲曲中的美育精神
崇善美要先培育美、挖掘美。中國戲曲是國粹藝術,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閩臺地方戲曲是閩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內涵。閩臺地方戲曲力求展現優美身段,表演過程重視手、眼、身、發、步的配合。其呈現方式中不論是虛擬動作、程式表演、鑼鼓板式,還是寫意舞美、服裝服飾、臉譜造型,都展示出獨有的藝術品格和美學特徵,它以情景交融的意境特徵、虛實共生的美感特徵和氣韻相和的藝術特徵,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和藝術精神。
藝術來源於生活,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皆是生活的高度凝練和長期積澱。閩臺戲曲繁榮,許多民間社會語言就來自地道的戲曲諺語。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眾多俗語戲諺告訴我們戲曲就在我們生活中,親切而自然。人們可以通過藝術審美得到精神的慰藉和道德的教育,戲曲界就有「舞臺方寸懸明鏡,優孟衣冠啟後人」之說。因而,需要進一步挖掘閩臺地方戲曲藝術的美育特質,傳播和弘揚其美育精神,為大眾提供精神食糧。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智育十篇》中就曾說過:「吾人急應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靈寄託於美,而將憂患忘卻。於學校中可實現者,如音樂、圖畫、旅行、遊戲、演劇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話語間可見戲曲對良好習慣養成和高尚情操薰陶有著積極意義,閩臺地方戲曲進校園活動,就是為了更好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達到「以美育人,以戲化人」的目的。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