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網絡評論的概念、分類、特徵及意義
2025-08-10 21:11:08
認識網絡評論的概念、分類、特徵及意義
網絡評論熱,並延續至今。時評復興與新的媒介技術共同開啟了以網絡評論寫作為主要景象的公民寫作時代。時評復興也將媒介評論的歷史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網絡評論時代」。由此,網絡評論成為學界和業界的關注焦點。...
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的時評復興直接催生了後來的網絡評論熱,並延續至今。時評復興與新的媒介技術共同開啟了以網絡評論寫作為主要景象的公民寫作時代。時評復興也將媒介評論的歷史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網絡評論時代」。由此,網絡評論成為學界和業界的關注焦點。但關於什麼是網絡評論,卻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一、文獻綜述:模糊而混淆的概念
「網絡評論」是一個新詞,其最早見諸學術期刊大約是10年前。最近幾年,隨著新媒介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公民寫作蓬勃興起,「網絡評論」也成了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新聞學術語。然而,梳理現有與「網絡評論」相關的研究文獻,不難發現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
一是「網評」「網絡評論」「網絡新聞評論」「網絡言論」被大量學者混用,彼此並不區分。二是使用這些概念時並不給出具體的定義,仿佛這是眾人皆知的,毋須說明的。三是即便給出了定義,定義也十分隨意。如有學者這樣定義:「網絡新聞評論,即時評、政論,是網民藉助網站搭建的信息傳播平臺,就當前某重要新聞或某新聞事件進行議論和評述的文章,每篇字數一般在五六百左右,也有超過千字的。」很顯然,這樣的定義不夠嚴謹。還有學者認為,「網絡新聞評論一般是就某個重要新聞事實或新聞事件藉助網絡媒體所發表的評論」。這也過於狹隘,而且未觸及本質。四是「網絡評論」或者「網絡新聞評論」作為一種新的形態,到底包括哪些具體的體裁或形式,鮮見系統的梳理。
比較而言,以下幾位學者的解讀較為合理。王振業等認為:「網絡新聞評論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意見信息……只要其『新聞性』『政論性』的特徵還在,『不成文』的討論應當和『成文』的文章一樣,納入網絡新聞評論的範疇。」這個定義抓住了「意見」這個本質,同時還回答了在網絡新聞評論定義上廣受爭議的一個問題:到底不成文的言論,諸如新聞跟帖算不算網絡新聞評論?當然,這個定義也稍顯狹隘,因為網絡新聞評論並非都是有關政治的言論。
楊新敏等指出:「面對網絡新聞評論,我們必須放開對新聞評論的限定,只要它不違背新聞評論的本質規定,它就是新聞評論,而不是別的。……我們可以給網絡新聞評論作個寬泛的規範,即出現在網際網路上的對新聞事件的看法。」這給了一個新思路,即以開放的思維去認識這一新概念。
胡文龍認為:「與大眾傳播一樣,網絡傳播也包含事實性信息和意見性信息兩個部分,網絡言論指的就是網絡傳播中的意見性信息。」這個定義顯然也持有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核心也有兩點,一是「網絡傳播」,二是「意見性信息」,所指範圍很廣。
這三位學者跳出了狹隘的思維模式,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對網絡評論的認識和理解必須打開視野。
二、網絡評論的概念:狹義、中義及廣義視角
1、新聞評論的本質
美國新聞學界在報刊言論領域沒有「新聞評論」一詞,他們使用的相關詞語是「opinion」,一般譯為「言論」或「意見」。狹義的「opinion」指社論、短評、專欄評論;廣義的把政治漫畫、民意調查和讀者評書都包括進去。國內學界也注意到「新聞評論」是典型的中國式學術用語,同時開始認同「新聞評論」是與「opinion」意義最接近的詞語,起碼在本質上它們是一致的。那麼,本質是什麼呢?
新聞評論的基本功能是對新聞進行認識。而普通邏輯告訴我們「判斷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工具」,因此馬少華指出,「判斷是新聞評論的核心價值。正是判斷使新聞評論回到了認識論的層面」。他將新聞評論定義為「表達作者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的判斷與思考,是人們通過媒體交流觀點的工具」。還有學者指出:「構成新聞評論的最根本的要素是什麼?一句話,是對新聞事件表達觀點。」即判斷一種文體是否屬於新聞評論的本質依據就是看它是否有判斷(事實判斷或價值判斷),也就是是否具有觀點,或者說是否是意見信息。至於論述,這並非必要條件。因為在本質上,新聞評論重在判斷而不是論述。此外,是否必須基於新聞事件,這也未必,因為對社會現象的判斷也是新聞評論,這就不一定依附於具體的新聞事件,而是基於非新聞事件。當然,這裡的非新聞事件一定不是什麼陳年舊事,而是已經備受社會關注但當前並沒有被生產為具體新聞產品的事件;或者是已經被媒體反覆報導,而最近並不是新聞事件的社會現象。
總之,新聞評論的核心價值即是判斷(觀點、意見信息),認識到這一點,是我們進一步了解「網絡新聞評論」和「網絡評論」及其內涵和外延的前提。
2、幾個概念的大小問題
網評」是「網絡評論」的簡稱,「網絡評論」應當是典型的基於網際網路環境的「opinion」,也就是―「網絡言論」(殷俊等學者稱之為「新媒體言論」)。有學者表示,「網絡新聞評論,在最寬泛意義上與『網絡言論』意義相當,指網絡媒介傳遞的具有評論性質的言論」。但筆者認為「網絡言論」(或者「網絡評論」)的外延要比「網絡新聞評論」大得多,因為從評論的對象來看,「網絡評論」並不絕對以新聞事件或現時社會現象為依託,它至少有4個層次:其一,以宏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命題為評說對象的思想評論、政經評論和文化評論(以下統稱「政論文」),這類評論在網絡上並不少,不能視為「網絡新聞評論」;其二,針對新聞事件展開的評論,新聞性和時效性都很強,這是典型的「網絡新聞評論」;其三,不以新聞為背景,而是以一個時代背景下的一種社會現象展開的評論,新聞性和時效性有,但不強,也可視為「網絡新聞評論」;其四,還有個人對某個非新聞事件、非社會現象(比如身邊發生的事)的評說,新聞性和時效性均可能很弱,這不能歸為「網絡新聞評論」,而這種評論在網絡上大量存在。故而將「網絡評論」同「網絡新聞評論」等同起來,十分不妥。
3、「網絡新聞評論」與「網絡評論」的定義
按照前文馬少華的觀點,新聞評論的定義有兩個核心點,一是針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二是有判斷。具備這兩點就算是新聞評論。當然,這裡隱藏了具體的傳播載體和形式,馬少華並沒有說明。但顯然這個定義具有通用性,適用於不同媒體。報紙新聞評論的傳播形式是文本,我們還可以把新聞漫畫列進來;廣播新聞評論的傳播形式自然是聲音(音頻);電視新聞評論的傳播形式主要是視頻。
那麼「網絡新聞評論」的定義只需再加一個條件――必須在網絡媒體上生成或傳播。由於網絡媒體是融媒體,它融合了上述所有傳播形式,因此,「網絡新聞評論」是指在網絡媒體上生成或傳播的、表達作者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的判斷與思考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動畫、漫畫等。這個定義的外延夠大了,但顯然,「網絡評論」的外延更大,它應該指在網絡上生成或傳播的、表達作者對新聞事件、社會現象以及其他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乃至個體身邊非普遍性事情的判斷與思考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動畫、漫畫等。
綜上所述,「網絡評論」有狹義、中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網絡評論」即是文本式「網絡新聞評論」。中義的「網絡評論」就是「網絡新聞評論」,即除文本以外,還包括具有新聞性和時效性的其他新聞評論形式(比如新聞漫畫、評論化圖片等)。而廣義的「網絡評論」包括網絡媒體上具有或不具有新聞性、時效性的其他所有評論形式。
上述廣義上的定義,並非無根據地放大,一個重要理論依據是,網際網路具有跨時空的特性,具有融合多種形式進行傳播的功能。一言以蔽之,網絡媒體是一個融媒體,其巨大的包容性直接造就了網絡評論的形態多樣化。有學者表示:「網絡本身就是兼容並包的,(對)網絡新聞評論也不宜做過多的限定。」「在這樣一個全媒體、開放性、多元化的環境下,新聞評論在主體、形態、議題以及觀點表達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和豐富」。
三、網絡評論的分類:按4個角度嘗試劃分
1、按評論對象劃分 ,針對具有宏大主題的政治、經濟、文化現象進行評說的政論文。它的新聞性和時效性均很弱,比如關於民主的討論,從未絕於網絡。與梁啓超倡導的「時務文體」一樣,這種文體一般立足現實宏觀問題,篇幅較長,論證嚴密,說理清晰,探究深刻,但絕不等同於八股式學術論文。有必要進一步指明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興起於小眾刊物,此後轉移到網絡空間的思潮爭辯中,政論文是最主要的文體。迄今一些政論網站和主流論壇的深水區仍是政論活躍的陣地。
針對具體新聞事件和現時社會現象的評論,即網絡新聞評論。又主要包含以下幾種:一是從傳統媒體轉載到網絡媒體的「上網新聞評論」,常見於各門戶網站的評論頻道,屬於精英話語體系;二是由網絡媒體固定作者群或者寫作班子原創的「網上新聞評論」,同樣屬於精英話語體系;三是廣大普通網民在論壇以及博客、微博等自媒體上發表的新聞評論,既有精英言論,也有草根言論。
就身邊某些事件的評論,多見於社交媒體。這些數量眾多的言論文字大多不能進入主流傳播體系,難以形成公共議題。
2、按信息形式劃分 ,信息一般有6種形式: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符號。儘管這些形式孤立地呈現也能表達觀點,但網際網路的多媒體特性一般使得它們會以組合的形式出現。這裡以主要的表現形式來劃分,包括文字評論、漫畫評論、圖片評論、視頻評論、音頻評、動畫評論、符號評論。其中文字、漫畫、音視頻評論在歷史上早已存在,這裡僅對其他幾種評論形式加以簡要闡述。
圖片評論――可被視為新聞漫畫的變種。漫畫需要美術專業功底,但大多數網民並不具備,於是他們利用PS技術對圖片進行簡單加工,輔之以簡單的文字說明,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形式已經被不少網民掌握,成為一種話語表達「時尚」。由於創作者一般不具名且網絡具有匿名性,在評論對象的選取上,其尺度要比文字評論和漫畫評論更大。
動畫評論――網絡開創的新形式,它具有視頻評論的動態性,只不過每一幅畫面不是圖像而是矢量圖。但它絕不像視頻評論那樣採用「評談」或「點評」形式,而是從頭到尾用一組動畫表達觀點。當然,由於需要專業技能而且製作成本不低,所以這種評論形式並不多見,《飛碟說》算是影響力較大的典型案例。
符號評論――一個電子表情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是各階層網民即興式的情感抒發和意見表達。符號評論具有典型的碎片化特徵。儘管這種碎片式表達無法體現事件的全局和價值,但從總體上看,通過對碎片式話語的集納整合,卻可以梳理出社會輿論的大致脈絡和走向。
3、按體裁劃分 ,體裁是指作品的樣式。被認可的某種作品體裁,其藝術結構一般在歷史上具有某種穩定的形式。由於網絡巨大的包容性,網絡評論涵蓋了歷史上所有的評論體裁樣式。這裡,筆者把它們分為文本體裁和非文本體裁兩大類。文本體裁又分為成文文體和不成文文體兩類,前者可獨立、完整地表達觀點,後者獨立和完整性較弱。
其中,成文文體的體裁包括(大致按見網頻率多寡)時評、隨筆、社論、政論、雜文、古體論說文、述評、散論以及「網絡文體」(筆者註:網絡文體是一種典型的網絡化寫作,徹底顛覆了傳統新聞評論的規範,風格各異,諸如打油詩、歌曲改編以及近年流行的「凡客體」「咆哮體」等,一般帶有諷刺和娛樂意味,筆者將其統稱為網絡文體)。
成文文體所包含的體裁樣式,在歷史上均出現過,但網絡環境讓它們出現了以下傾向:一是雜交,比如時評和隨筆的雜交體在網際網路言論空間隨處可見(儘管隨筆時評化一直存在於大眾媒體,在民國時期也曾一度盛行,但網絡媒體無疑極大地推動了隨筆的時評化);二是隨意,比如選材更泛化,觀點更隨意,體例更隨便等,「散論」四處可見;三是復古,儘管古體論說文這種古老的文體與網際網路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由於可以規避關鍵詞屏蔽,一股復古風正風行於網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史記・王石列傳》。該文不僅是批評商人王石在汶川大地震中不當言行的標誌「檄文」,而且引發了一系列「史記列傳體」和古文風。至於不成文文體,很難從體裁角度分類。目前網絡上流行的形式有跟帖評論、微博評論和聊天評論。
4、按創作和發表載體劃分 ,一是「上網評論」,由傳統媒體的專業團隊生產,然後將作品上傳到網絡媒體。這是精英話語體系向網絡的移植。二是「網上評論」,由網絡媒體自身的評論團隊生產的評論作品。三是「網友評論」,指由普通網民在論壇、博客、微博裡發布的評論和跟帖評論。它與「網上評論」的區別在於,前者一經發布即是新聞產品,而後者只是個人表達;前者進入了主流話語體系,而後者屬於自媒體圈的非主流話語體系。當然,這三者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線,比如有些精彩的「網友評論」被編輯發現後,可能轉化為貼上媒體標籤的新聞產品。
四、網絡評論的特點:難以一語概括
關於網絡評論和網絡新聞評論的特點,研究者大多基於比較視角,即與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來做比較。學者潘瑛認為,網絡(新聞)評論「欄目設置更多樣,形式更直觀;容量大,包容性強,存留時間更長;傳播和互動更及時;形式更加靈活」。還有學者認為,網絡評論和傳統媒體的評論相比,特點在於「準確及時,快速反應;旗幟鮮明,尖銳潑辣;交互性強,穿透力大;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大多是掛一漏萬,不夠全面。
從信息形式看,網絡評論承載並融合了多種信息形式。從體裁看,網絡評論兼容並包,不但包容了歷史上所有的評論文體,而且使之糅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文無定法;從議題看,網絡評論更加開放,最大限度地體現了言論自由;從創作主體看,網絡評論有著顯著的去精英化特徵,普通網民成為言論生產者中數量最大的群體,這宣告人人參與的群言時代來臨;從表達方式看,網絡評論跳出了評論規範的窠臼,突破了現有話語風格,表現出明顯的個性化、網絡化乃至生活化;從時效性看,網絡評論不再是「馬後炮」式的言論,它實現了及時互動傳播,在時間上與新聞報導呈現出交替演進狀態;從傳播視角看,網絡評論使得評論由單一的大眾傳播模式向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並存的模式轉變,使得受眾的參與性顯著增強。
五、網絡評論的意義:不止於新聞傳播學
網絡評論不單單是一種新興的評論形態,而且是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其重要意義不僅僅局限於新聞學和傳播學,甚至在社會學和政治學視野下,它的意義更為重大。網絡評論至少在中國已經成為網民網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網民參與公共生活的典型方式,正在引領網民從網民向公民轉型,並必將促進網絡公共領域的構建和完善。
當然,也不得不承認,由於網絡媒體「把關人」的缺失、網民素質的良莠不齊以及數字鴻溝的存在,網絡評論總體上還存在傳播無序、言論質量不高、眾聲喧譁而難以達成共識等缺點,但這幾乎也是網民爭取更大言論自由、公民意識覺醒和公民社會成長的必然過程,決不能因此否定網絡評論作為一種新的評論形態、一種新的社會現象、一種新的網絡生活方式的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