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我認識的魯迅先生作文

2025-02-12 15:14:09

  伴隨著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歷史,解讀上個世紀中國最憂患的靈魂,小編收集了我認識的魯迅先生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我認識的魯迅先生

  我所認識的魯迅先生,是從他的著作中見到的,我沒有與他會過面。當魯迅先生創造出阿Q的時候,我還沒想到到文藝界來作一名小卒,所以就沒有訪問求教的機會與動機。及至先生住滬,我又不喜到上海去,故又難得相見。四年前的初秋,我到上海,朋友們約我吃飯,也約先生來談談。可是,先生的信須由一家書店轉遞;他第二天派人送來信,說:昨天的信送到的太晚了。我匆匆北返,二年的工夫沒能再到上海,與先生見面的機會遂永遠失掉!

  在一本什麼文學史中(書名與著者都想不起來了),有大意是這樣的一句話:"魯迅自成一家,後起摹擬者有老舍等人。"這話說得對,也不對。不對,因為我是讀了些英國的文藝之後,才決定也來試試自己的筆,狄更斯是我在那時候最愛讀的,下至於烏德豪司①與哲扣布②也都使我欣喜。這就難怪我一拿筆,便向幽默這邊滑下來了。對,因為象阿Q那樣的作品,後起的作家們簡直沒法不受他的影響;即使在文學與思想上不便去摹仿,可是至少也要得到一些啟示與靈感。它的影響是普遍的。一個後起的作家,儘管說他有他自己的創作的路子,可是他良心上必定承認他欠魯迅先生一筆債。魯迅先生的短文與小說才真使新文藝站住了腳,能與舊文藝對抗。這樣,有人說我是"魯迅派",我當然不願承認,可是決不肯昧著良心否認阿Q的作者的偉大,與其作品的影響的普遍。我沒見過魯迅先生,只能就著他的著作去認識他,可是現在手中連一本書也沒有!不能引證什麼了,憑他所給我的印象來作這篇紀念文字吧。這當然不會精密,容或還有很大的錯誤,可是一個人的著作能給讀者以極強極深的印象,即使其中有不盡妥確之處,是多麼不容易呢!看了泰山的人,不一定就認識泰山,但是泰山的高偉是他畢生所不能忘記的,他所看錯的幾點,並無害於泰山的偉大。

  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的讚詞。學問淵博並不見得必是幸福。有的人,正因其淵博,博覽群籍,出經入史,所以他反倒不敢道出自己的意見與主張,而取著述而不作的態度。這種人好象博物院的看守者,只能保守,而無所施展。有的人,因為對某種學問或藝術的精究博覽,就慢慢的擺出學者的架子,把自己所知的那些視為研究的至上品,此外別無他物,值得探討,自己的心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假若他也喜創作的話,他必是從他所閱覽過的作品中,求字字句句有出處,有根據;他"作"而不"創"。他犧牲在研究中,而且犧牲得冤枉。讓我們看看魯迅先生吧。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這些學問並沒把他嚇住。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並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裡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造。他對什麼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判斷。他的判斷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說話。他的話,不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研討的道路。

  學問比他更淵博的,以前有過,以後還有;象他這樣把一時代治學的方法都抓住,左右逢源的隨時隨事都立在領導的地位,恐怕一個世紀也難見到一兩位吧。吸收了五四運動的"從新估價"的精神,他疑古反古,把每時代的東西還給每時代。博覽了東西洋的文藝,他從事翻譯與創作。他疑古,他也首創,他能寫極好的古體詩文,也熱烈的擁護新文藝,並且牽引著它前進。他是這一時代的紀念碑。在文藝上,事事他關心,事事他有很高的成就。天才比他小一點的,努力比他少一點的,只能循著一條路線前進,或精於古,或專於新;他卻象十字路口的警察,指揮著全部交通。在某一點上,有人能突破他的紀錄,可是有誰敢和他比比"全能"比賽呢!

  也許有人會說:在文藝理論方面,魯迅先生只盡了介紹的責任,並未曾建設出他自己的有系統的學說;而且所介紹的也顯著雜亂不純。假若這話是對的,就請想想看吧,批判別人的時候,不是往往忘卻別人的努力,而老嫌人家作得不夠嗎?設若能看到這一點,我們不是應當看看自己,我們自己假如也把研究、創作、翻譯,同時並作,象魯迅先生那樣,我們的成績又能有多少呢?我們就是對於一位聖人,也應不客氣的批評,可是我們也應當曉得批評不僅是發威,而是於批評中,取得被批評者的最良最崇高的精神,以自策自勵。魯迅先生能於整理國故而外,去介紹,去翻譯,就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願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魯迅先生的精神便是永遠不屈不撓,不自滿,不自餒。魯迅先生的精神能以不死,那就靠後起者也能死而後已的繼續努力。抓住一位英雄的弱點以開心自慰,既無損於英雄,又無益於自己,何苦來呢!

  還有人也許說,魯迅先生的後期著作,只是一些小品文,未免可惜,假若他能閉戶寫作,不問外面的事,也許能寫出比阿Q更偉大的東西,豈不更好?是的,魯迅先生也許能那樣的寫出更偉大的作品。可是,那就不成其為魯迅先生了。希望魯迅先生去專心著作的人,雖然用著惋惜的語調,可是心中實在暗暗的不滿意!不滿意他因愛護青年,幫忙青年,而用去許多時間;不滿意他因好管閒事而浪費了許多筆墨。

  我不曉得假若魯迅先生關上屋門,立志寫偉大的作品,能夠有什麼貢獻;我不喜猜想。

  我卻準知道魯迅先生的愛護青年與好管閒事是值得欽佩的事,他有顆純潔的心,能接近青年;他有奮鬥的怒火,去管閒事。是的,先生的愛護青年,有時候近於溺愛了;可是佛連一個螞蟻也愛呢!母親的偉大往往使她溺愛兒女;這隻有母親自己曉得其中的意義,旁觀者只能表示惋惜與不滿,因為旁觀者不是母親,也就代替不了母親,明白不了母親,自己不是母親,沒有慈心,覺得青年們都應該嚴加管束,把青年們管束得象羊羔一樣老實,長者才可逍遙自在的為所欲為。為長者計,這實在是不錯的辦法。可是,青年呢?長者的聰明往往把"將來"帶到自己的棺材裡去,青年成了殉葬者。魯迅先生不是這樣的長者,他寧可少寫些文章,而替青年們看稿子;他寧可少享受一些,而替青年們掏錢印書,他提拔青年,因為他不肯只為自己的不朽,而把青年們活埋了。這也許是很傻的事吧?可是最智慧的人似乎都有點傻氣。

  至於愛管閒事,的確使魯迅先生得罪了不少的人。他的不留情的諷刺譏罵,實在使長者們難堪,因此也就要不得。中國人不會憤怒,也不喜別人掛火,而魯迅先生卻是最會掛火的人。假若他活到今日,我想他必不會老老實實的住在上海,而必定用他的筆時時刺著那些不會怒,不肯犧牲的人們的心。在長者們,也許暗中說句:"幸而那個傢伙死了。"可是,我們上哪裡去找另一個魯迅呢?我們自慚;自慚假若沒有多少用處,讓我們在紀念魯迅先生的時候,挺起我們的胸來吧!只寫了些小品文嗎?據我看,魯迅先生的最大成就便是小品文。我敢說,他的學問限制不了後起者的更進一步,他的小說也攔不住後起者的猛進直前。小品文,在五十年內恐怕沒有第二把手,來與他爭光。他會怒,越怒,文字越好。文字容易摹仿,怒火可是不易借來。

  他的舊學問好,新知識廣博,他能由舊而新,隨手拾掇極精確的字與詞,得到驚人的效果。你只能摘用他所用過的,而不易象他那樣把新舊的工具都搬來應用,用創造的能力把古今的距離縮短,而成為他獨有的東西。他長於古文古詩,又博覽東西的文藝,所以他會把最簡單的言語(中國話),調動得(極難調動)迭宕多姿,永遠新鮮,永遠清晰,永遠軟中透硬,永遠厲害而不粗鄙。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納在一兩千字裡,象塊玲瓏的瘦石,而有手榴彈的作用。只寫了些短文麼?啊,這是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的,文藝建設!

  燃起我們的怒火吧,青年!以學識,以正義感,以最有力的文字,盡力於抗戰建國的事業吧!在抗戰中紀念魯迅先生,我們必須有這個決心!

  第二篇:我認識的魯迅先生

  伴隨著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歷史,解讀上個世紀中國最憂患的靈魂,同時在成長中,不斷剖析自我個體的生命存在,這已是我們見證深刻的必修課,而且勢必仍將持續下去,成為我們靈魂深處不可磨滅的永恆。有人說:魯迅是一個難以表述的存在,走進他的內心深處,是相當困難的,魯迅思想的深刻性和複雜性,使得後人在接近的時候,常常會陷入表述的尷尬。但對於我們而言,從學者抑或評論家的角度去品味、體會,實在是被置入另一種無地的尷尬中,我只能記下那些在我的成長中慢慢風化卻又自信彌堅的感想,來告慰先生的偉大,以及見證一些……

  田園牧歌中的現實主義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最早時讀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詼諧、妙趣橫生,那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黃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烏,還有長媽媽講的有關赤練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兒時最遠最深的遐想,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時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園中的草木,枝葉繁茂,盡皆奇花異草,隨手摘取。這種以孩童的眼光來觀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種張力,令人目不暇接。《故鄉》裡的閏土是經常盼望突然來臨的遠客,帶著故鄉的趣事,捕鳥、拾貝殼、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輪金黃的圓月」所照亮的美麗的世界。還有《社戲》,那麼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兀自劃了船去看戲,「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散發出來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見望的山莊,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歸來時偷煮豆的歡晌,都成為我們回憶中的美景。

  魯迅以他特有的細膩的筆觸為許多年後中國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童年圖景,卻以自我的孤獨實踐、審識了所謂的原鄉情調,這種懷舊中隱藏的對現實的思考是更為深刻的歷史使命感與生命剖析,這是我很久以後再讀先生作品的體會,繼而顛覆了置於一個時期和年齡的思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話般的文字,也使之成為兒童教育中的經典讀物。百草園中的草木鳥獸、三味書屋裡的搖頭晃腦,都以一種幽默的筆調來調節給人的目不暇接的緊張感,這些都在文末「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的感慨中結束,給人一種回憶的階段性與模糊感,帶著無法挽回的憂傷繼續行走,在回望與現實中,反而更突顯了生命存在悲哀,這種悲哀正是魯迅思想中有關「中間物」的體現,他是一個「感得全人間世,而同時領會天國之極樂和地獄之大苦惱」的博大的詩人,不承認歷史發展,社會形態,他拒絕了永恆,否定了歷史社會生命的「凝固」與「不朽」,製造了空前的現實感與孤立姿態,這種「中間」的論調使對於百草園、三味書屋的回憶與現實產生一種巨大的隔膜,把人置於虛無的境界,推向絕望的極致。

  《吶喊》小說之一《故鄉》將虛構作者與現實結合,令人不得不懷疑作者與小說人物的統一性,濃鬱、強烈的抒情性,使這首「還鄉詩」塑造了童話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謂的「離去——歸來——再離去」的建構模式中,田園牧歌的情感也在閏土的一聲」老爺」中徹底破滅,「我」的再次離去與閏土的離去是相互見證與背離的。魯迅是真正透徹了解農民的心靈的作家,這種隱含在文字中的對農民個體生命意識的描寫正是於悄無聲息中洞穿,而這又是於平靜中對現實的毀滅性的認識,在人們被鄉村美麗深深打動的同時,不得不直視現實。《故鄉》比起古典文學構築的童話世界更富於現代性,它是描寫無暇的童話世界中被毀滅的悲哀,他「描寫現實世界與童年經歷的分裂對立,表現在現實世界中童年的純粹而美麗的童話般世界的崩壞與墮落,以及那個為『一輪金黃的圓月』所照亮的想像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尋」,實際上是引導人們的目光投入更深沉與痛苦的現實。鄉村是沒有陌生人的世界,與《祝福》、《社戲》中的「我」一樣,魯迅卻正是從一個陌生人的視角來發現、觀察「陌生化」的「故鄉」的,它是對現實的一種永恆的拯救,關照現實對立的想像,以田園牧歌的筆調上位於這種自己身處其間卻又終是孤獨的陌生,極其高超的寄託了自己的現實主義精神。這種現實主義,不同於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話般的想像世界加深了現實的深重性。「幻景」與」現實」混沌一片,從「離鄉」到「作懷鄉夢」,「我現在的故事」始終在「心理的回鄉」與「現實的回鄉」所構成的張力中展開,而且必然是一個「幻景」與」現實」相互剝離的過程,剝離的痛苦與「金黃的圓月」相映成輝,是折射後更為苦痛的現實。

  中學語文課本裡的《社戲》並非原文的全部,而這種刪節或許正引導和規定了更多的人對小說原作的理解,它在我們的記憶中展現的只是一幅精妙絕倫的江南小鎮風物圖,秀美的景致、豆麥的清香、淳樸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質樸的孩子,足以讓人產生某種幻覺。但一聯繫前文「我」兩次看京戲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種印象了。戲院裡「咚咚惶惶之災」,由板凳「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帶著這些小說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來重讀我們早已讀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覺感受,新的發現及新的眼光。再回憶魯迅寫在趙莊的看戲,竟至於如此的煩悶,其意並不在「戲」或「看戲」本身,而是來折射自己內心的世界,通過這些「看戲」過程中不同尋常的感覺感受,使人體會到一種精神的擴張、霸佔,對個體生命的擠兌、迫壓使人產生甚至於生命的威脅感,實在是與後面的清閒不可比擬的。然而這種同現,正是產生了無法超越、剝離的負罪感與現實體驗,以兒童視角描繪的魯鎮的田園牧歌的生活,在此時已消失殆盡,留下的,只是心中無盡的傷痕與莫名的惋惜,魯迅同樣是以陌生化的視角來建構整篇小說的,前面刪節的部分是於現實中的陌生,無法融入現實的體驗,而後面則是一直以一種靦腆的姿態來回報當地不同人的相同熱情,同樣沒能沉於「故鄉」中,於是魯迅思想的「中間物」的意象躍然紙上,這種回望與展現都不能完成的中間性,是作品中的「我」與作者的再度結合,從而在更深沉次上體現了現實主義。

  錢理群在剖析魯迅的思想時曾指出魯迅作為現實主義者,最根本的含義,在於他徹底地屏棄了一切關於絕對,關於至善至美,對於全面而無弊端,關於永恆的烏託邦的神話與幻覺世界,杜絕一切精神逃藪,只給人們留下唯一的選擇——正視現實、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並從這種正視中,殺出一條生路。對於故鄉的回憶,無論是真實的散文的語言,抑或自敘式的小說筆調,魯迅都帶有原鄉情調似的追述展示絕對澄澈的世界,這種童話般的生活作為永恆的烏託邦的幻覺於不真實中表現無法企及的現實的悲哀。陌生化的視角,不是簡單的懷鄉和描述,而是更突顯了屹立於「故鄉」中的外鄉人形象,這種無家可歸的絕望的蒼涼,構成了魯迅極其作品「荒涼感」的另一個側面,那些田園牧歌實際上是現實的墳墓中葬送了現實,田園牧歌對於魯迅自我只是回憶中愛的體驗,卻又背道而馳。魯迅自己曾說「愛之轉而畏懼於愛,最終逃避愛」,這些有關愛的回憶,造成一種距離感,可以使他擺脫愛的重壓,更投入的反對現實。

  「愛是奢侈品,在這樣的人間」,先生正是於這樣的彷徨的無地中以最深刻憂患的靈魂建構起一座豐碑,在田園牧歌中踐行現實主義。

同类文章
學黨史頌黨恩跟黨作文

學黨史頌黨恩跟黨作文

  我黨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為人民服務。小編收集了學黨史頌黨恩跟黨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學黨史頌黨恩跟黨  許我們都是同時代的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安定富裕的社會裡,我們不懂得什麼是戰爭,什麼是苦難.從小黨在我心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每當英雄人物的出現我們總是很興奮,似乎看到了曙光,看到了
有關故宮的寫景作文

有關故宮的寫景作文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時稱紫禁城。小編收集了有關故宮的寫景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故宮  今天,我們去了故宮。  我們進去的時候,我聽見一旁的導遊說,北京的故宮舊時稱為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建的,一直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就是1420年才建成,一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此住過,果
難忘的故宮之旅作文800字

難忘的故宮之旅作文800字

  說起美麗的故宮,每個人都很熟悉。小編收集了難忘的故宮之旅作文800字,歡迎閱讀。  第一篇:難忘的故宮之旅  這天,陽光明媚,我們一家人去遊北京故宮博物院。爸爸安排的參觀路線是先由天-安-門進,然後從北門出。  故宮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古代建築物,共有九千九百九十間半房間。真是太厲害啦!  
閱讀讓我成長初二作文

閱讀讓我成長初二作文

  閱讀,在迷途中為我指引方向。閱讀伴隨我成長,帶領我走向成功的彼岸。小編收集了閱讀讓我成長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閱讀讓我成長  閱讀使我認識了世界;閱讀是我開闊視野;閱讀使我的生活五彩繽紛;閱讀使我成長。  一顆流星劃破了夜空,桌邊的燈光依舊亮著,我沉浸在書的海洋裡,與主人公共歡笑,
我的競爭對手五年級作文

我的競爭對手五年級作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對手,有學習對手,有書寫對手。小編收集了我的競爭對手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我的競爭對手  開學這麼多天了,班上的學生我也逐漸了解了一部分,我很慶幸自己找到了一個學習上的競爭對手,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他就是賈天宇。  賈天宇寫的字很好,當然我的字也不錯,我們決定比一比
感謝競爭對手作文精選

感謝競爭對手作文精選

  對手,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永遠都是與我們相對立的,似乎它就是我們眼前的障礙,小編收集了感謝競爭對手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感謝競爭對手  對手,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永遠都是與我們相對立的,似乎它就是我們眼前的障礙,學習中的競爭對手,希望和目標的爭奪者,有時甚至還給我們的人生道路帶來諸
魯迅中國魂的作文

魯迅中國魂的作文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小編收集了魯迅中國魂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魯迅中國魂  對於魯迅,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他在祖國危難情況危急之時,勇敢的挺身而出,通過他卓越的寫作去抨擊反動派和帝國主義者,為了國家安危存亡,他不顧生命安全在戰鬥的邊緣,用筆桿子打造中
我讀魯迅作文範文

我讀魯迅作文範文

  魯迅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需要我們用一生去體會。小編收集了我讀魯迅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我讀魯迅  先生,你用你黑色的雙眸窺破黑暗,用堅強的筆桿撐起民族的脊梁,用深刻的筆調撕破虛糜的現實和歷史,洞開未來。你是民族魂。  讀《狂人日記》,瘋人囈語道出吃人真相。用病態的人反映病態的現實
勞動真快樂作文

勞動真快樂作文

  勞動是我們一生都需要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勞動真快樂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勞動真快樂  今天,吃完早飯,我和媽媽一起去買菜,買了很多菜。如:圓椒、白菜、肉、豆腐、雞蛋等等。  回到家裡,我開始幫媽媽洗菜,我鏗鏘有力地對媽媽說:「我要把菜洗得乾乾淨淨。」我在洗菜的過程中很快樂,因為我幫
勞動的滋味四年級作文

勞動的滋味四年級作文

  勞動是辛苦的,勞動是快樂的,這就是我品嘗到的勞動的滋味。小編收集了勞動的滋味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勞動的滋味  今天,我在家沒事幹我左看看,右看看,看見了吃飯的桌子很髒,所以為我打算幫媽媽擦桌子。  一開始,我提來半桶水找來一塊抹布,我把紅色的抹布浸溼,浸溼的抹布變得鮮豔無比,閃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