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給河馬刷牙讀後感作文

2024-10-11 22:36:11 1

  導語:在和安德烈交流時,她也不可避免地扮演了母親的角色,她想了解孩子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給河馬刷牙讀後感作文,歡迎借鑑!

  《給河馬刷牙》內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大部分父母恐怕無法像龍應臺這樣用理智壓制著自己的擔心,坦然承認孩子「年少清狂」的理所當然。我們的父母常常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我過的橋比你走得路還多」意欲於表達他們有經驗,他們希望自己經歷了鳳凰涅盤得來的真經,要讓孩子視為珍寶,否則孩子就要費時間走彎路受挫折,還可能荒廢一生甚至遭受到致命的打擊,父母的這些揪心憂慮的想法確實有道理,但是他們忽視了很少有人可以完全複製別人的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直接靠聽來吸收道理,而是在經歷挫折與失敗後才能慢慢領悟這些道理。生活需要每一個人獨立地慢慢經歷,反覆周折,才能體驗。現實中並不是沒有這樣一種情況,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耳提面命,但是孩子卻向反的方向越走越遠,最後剩下的是父母的無限荒涼和悽然。

  在母子的對話中,安德烈也有叛逆,也有與母親意見不合而爭執的時候,但是龍應臺並沒有急火攻心,而是選擇尊重,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中國有句古話叫「順者為孝」,於是,我們的成長的字典裡,往往會把那些聽從長輩父母建議的人歸為「好孩子」,這些孩子有了「好孩子」的光環,家人會無比為他自豪,甚至有一種現象叫「別人家的孩子」,家長們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之比較,然後對孩子進行諄諄教導循循善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乖巧聽話」,可是,又有多少家長了解頂著「好孩子」的光環有多大的壓力,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或者你認為他們需要的東西其實是你自己的需要,導致他們沒有勇氣去尋找什麼是他真正愛做的事情。不要把孩子作為我們登高望遠的工具,我們領著孩子們登高望遠,不是為了讓整個世界看見我們,而是為了看到整個世界。

  每個孩子都是一本經,是為父母終身奉讀的經。這本經好不好讀,就看父母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風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還是會常留在父母手中,還是會繼續下去,繼續牽掛下去,我們希望,父母給孩子的愛裡,多一些自由,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犯錯的空間。

  擴展閱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篇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並非日常瑣事,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雖然我的母親她在我心中永遠偉大,無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許羨慕安德烈,能有可作為知己的母親。讓我驚訝的是,安德烈在他20歲的年紀,竟有如此的思想。

  民主與自由,這也是他與身在德國的朋友經常談論的話題。然而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的是,到處是迷惘,沉淪,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總認為政治離我太遠,自由,又是什麼東西。也許是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什麼是自由?能交談,能旅遊,能運動,能選擇,這就是自由嗎?

  可是言論自由,選舉自由,我們沒有。然而,沒有言論自由,對於我們大多數來說,仍然不算是什麼壞事,我們無所謂,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思想的自由,社會也並沒有鼓勵我們青少年去思考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希望的是,你接受,習慣並服從這個制度吧。當一個社會禁錮了人們的言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這個社會還能發展嗎?不是死水一潭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經歷了納粹之後的德國,是嚴謹,低調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願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於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並一直牢記於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麼?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麼?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可是悠久的歷史並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澱下來的有什麼?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麼可怕!

  人文關懷這點是龍應臺,這位曾經的臺灣文化部長,一直在書中反覆提到的。人文關懷,是什麼?我個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種文化下,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的交流,社會對身處此社會之下的人們的一種態度。百度如此解釋,「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於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於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來是長篇累牘的社會主義下的人文關懷政策,當然少不了領袖的人文關懷,再配上人文關懷圖片。

  個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這些,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嗎?主流媒體每天將那些毫無意義的新聞以及評論以各種方式灌入我們腦中,充斥我們的視線,麻木我們的思想。談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談何尊重理性思考?我們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質疑與反抗性,這不都是在中國這個社會制度的人文關懷下的結果嗎?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在見過無數次的個性籤名以及轉載後,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現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篇二: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就像我一個讀過這本書的同學所說的那樣,對於這本書我還真的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說我能在十八歲或者更早的時候讀過這本書,或許我的人生軌跡和價值觀會有所轉變,即使是那麼一點點微妙的變化,也足以讓我受益一時。

  《親愛的安德烈》全書主要是作者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臺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大多數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和阻隔,而橫在他們之間的這堵無形的牆主要是由於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龍應臺則代表著五十歲上下的父母輩,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甚至衝突。不過,可貴的是,龍應臺和安德烈並沒有讓他們之間的代溝越拓越寬,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臺由此進入了一個二十歲少年內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其實,就像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的故事一樣,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代溝、阻隔甚至情感衝突,但兩代人之間其實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坦誠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輩不要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評社會,孩子們也不應把自己內心的小宇宙隱藏起來,不要總以為自己的世界與父輩們格格不入。

  十八歲的我曾經也認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遠不會懂的,也沒必要讓他們了解。現在,二十歲漸顯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歲時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實真是那麼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說我那時候能主動打開心扉,讓父母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遇事徵求一下他們的意見,那麼我以後的人生軌跡或許會轉變,當然是向好的方向轉變。

  除此之外,書中「獨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龍應臺的二兒子,十六歲)對於自己媽媽及她朋友們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滿尤其引起我的共鳴。

  有幾次龍應臺帶著菲利普到外面與她的朋友見面,又或者是朋友來他們家做客,這時候朋友們總會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後轉而望向龍應臺,笑著向她詢問菲利普幾歲啦,讀幾年級啊,懂幾國語言啊等等,仿佛以為菲利普還小不懂得回答這些問題,又或者是菲利普輩分小不夠資格與他們對話,應該讓大人來為他「代言」。

  這種行為其實在我們身上也一定發生過,我就經歷過好幾次,飯局上一些大人總是當著我的面向我爸媽詢問關於我的一些問題,望也沒有望我一眼,更可氣的是我媽媽有時候竟然還會在我剛想發言時主動「搶答」,臉上竟然頗有幾分自豪得意,我那時候真想奪門而出,為什麼要忽視我的存在呢?難道我一個大學生還回答不上你們那些「高深」問題?

  而媽媽你為什麼總要為我「代言」呢?就因為我輩分小,沒有說話的地位?你們說我在面對生人時不會說話,不敢說話,天啊,你總是這樣為我「代言」叫我怎麼打開話匣子啊?還有,你們談的總是房子、車子、票子、關係,官場,樂此不疲,你叫我怎麼好意思插話,和你們暢談一個二十歲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啊?

  書中另一個有趣的情節是有一次龍應臺和菲利普還有她的朋友去郊外遊玩,朋友想去上廁所,便順口問她讀大學的女兒要不要上廁所,這時龍應臺也想上廁所,便也順帶問菲利普要不要上廁所,結果這一舉動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滿,他向媽媽說:「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是怕我尿在褲子裡嗎?」結果弄得龍應臺無言以對。

  也許在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裡,自己想上廁所時叫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為一種關心,但菲利普所說的也不無道理,這也可以理解為菲利普不願自己母親過於關心呵護自己,他要自己獨自飛翔,而不願永遠活在媽媽的襁褓中。

  寫到這,我想起了發生在我們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飯,酒足飯飽之餘,我爺爺突發奇想,建議我們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遊。三叔聽後,便問了他的兩個兒子明天一早有沒空一起去郊遊,兩個兒子異口同聲說太早了不願出去。

  這時爺爺不高興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說道,不行,這是家裡少有的聚會,明天一早你們必須去!話音剛落,輪到三叔不高興了,他反駁道,孩子去不去是他們的自由,你怎麼可以強迫他們去呢?結果兩人為此爭吵不休,弄得最後好好的飯局不歡而散。其實,爺爺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爺爺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家人就要有長幼輩分之分,要有家庭禮節,輩分小的必須服從家裡安排,以家庭大局為重。而三叔的觀點是,小孩再小也有他們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們有權選擇自己什麼可以同意,什麼可以拒絕,這完全取決於他們自己的選擇,旁人就算是父母也無權幹涉。

  照我理解,爺爺和三叔的爭論進一步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種衝突,在這裡我還真的不能判斷誰對誰錯,家庭穩定重要,個人自由也同樣重要,要我在這兩者之中取其一,我還真的做不出選擇。我只能說,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衝突只有在彼此坦誠交流、理解和寬容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共處,交融。

  最後,我還想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境中成長,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群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註定充滿挑戰,充滿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上留下那麼濃重出彩的一筆!

  篇三: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和讀大學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書信集。在安德烈十四歲那年,龍應臺離開歐洲去臺北市政府工作,這一走,就是四年。等龍應臺四年之後再回到安德烈身邊時,她發現安安變了,以前那個讓媽媽擁抱、親吻、牽手,以至於讓媽媽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

  站在龍應臺面前的,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麼,他怎樣看事情,他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為什麼這樣做那樣做」等,龍應臺都一無所知。四年的時間,猶如一道鴻溝,把龍應臺遠遠地阻隔在一個鮮活的世界之外,以至於「想和他說話,但是一開口,發現即使他願意,我也不知說什麼好」。面對母子之間這樣的陌生和距離,龍應臺決定打破。

  這樣的場景,一點也不難理解,14-18歲是快速成長期,這個階段,成長的不僅是個頭,更重要的是思想,當兩人的交往出現四年休眠期時,當兩人有了四年的距離時,你再想進入對方的世界,就必須想辦法打破阻隔兩人的堅冰,即使你們是母子。

  為了了解安德烈,龍應臺決定和安德烈互通書信,在徵得安德烈的同意下,兩人一堅持,就是三年。

  在35封來來回回的信件中,母親慢慢走近了兒子的世界;在35次來來回回的爭論中,兒子逐漸了解了母親。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在這35封你問我答、我爭你論的信件中,逐漸澄清了兩代人的人生觀以及東西方的文化區別、思維區別,因為這不僅是兩代人在對話,更是是兩種文化在對話。

  對於作為母子關係的兩個人來說,兩人之間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例如,母親拒絕奢華、崇尚簡單生活,在生活上從不浪費、不奢侈,對於這樣簡單的生活,兒子怎麼看待呢?兒子的評價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個裝馬鈴薯的麻布袋或者蓋上一條地毯」,兒子非常疑惑:「為什麼不花點時間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為什麼不偶爾去個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自己從來沒有聽過的音樂?」再例如,對待寫作,龍應臺總是在好多天前就準備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寫稿子;龍應臺寫作時是「吹毛求疵,注重細節」,安德烈寫作時是一邊聽音樂一邊和朋友寫MSN一邊寫信給媽媽;龍應臺把寫作當做「事」,安德烈把寫作當做「玩」,他希望寫的本身就是一個好玩的、愉快的過程,而不是工作壓力……

  這就是媽媽,這也是孩子,很多時候,每個孩子都有不同於家長的看法。家長要想培養出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許孩子對自己說「不」。

  對於作為中西方代表的兩個人來說,兩人的對話又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別,這種差別體現在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上。龍應臺很驚奇歐洲青年為什麼沒有任何畏懼,背起背包就敢千裡闖蕩;為什麼滿腦子都是玩;為什麼他們的父母不要求他們努力讀書,出人頭地;為什麼他們的學校對他們沒有期待,期待他們回饋社會,報效國家……其實,這一系列的疑惑背後,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西方人崇尚「個人思維」,東方人崇尚「集體思維」。

  也就是說,在西方人意識裡,一個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東方人的意識裡,即使玩,也應該是一群人圍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風吹或者躲貓貓,也要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要從群體中尋找安全和快樂。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則是更為閒適的生活方式:三兩個朋友,坐在咖啡館裡,就為了友情而來相聚,就為了聊天而聊天,就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感受一下微風習習的下午……

  這就是東方和西方的區別,東方人習慣於集體主義思維模式,西方人習慣於個人思維模式。很難說,是「集體思維」高於「個人思維」,還是「個人思維」優於「集體思維」,但有一點不能否定,在西方個人思維模式下,他們變得愈加的獨立和自尊,而我們的盲從和隨大流意識,跟我們的集體思維也應該有很大的關係。

  通過龍應臺的文字,我再次審視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父母與子女到底是什麼關係?子女是父母的附屬品嗎?是父母的私有產品嗎?父母有權利對子女的一生做出規劃嗎?

  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我一向採取的是「放養」態度。但,看看龍應臺的文字,我對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父母僅僅是子女來到世界的一個通道,父母僅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護者以及成人後的守望者。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熱切地望著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願景,而父母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

  龍應臺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她說:「父母對於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緣分,就是在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的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時給他以守護,長大後給他以守望,並且,這守護和守望,還都是一廂情願、自願付出,僅此而已。對於長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權利參與他的生活,或者幫他做出決定呢?我們再看看龍應臺的做法。

  當二十一歲的安德烈開始抽菸時,龍應臺也很生氣,恨不得把他嘴裡的香菸拔出來,「扔進大海」。但,龍應臺沒有這樣做,她在內心對自己說:「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裡的煙拔走。他早已不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是一個『別人』。」二十一歲,已經到了獨立自主的年齡,是成人就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菸,做父母的就沒有權力或權威約束他。龍應臺只能說的一句是:「你得尊重你共處一室的人,所以,請你不在室內抽菸。」

  關於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看法,龍應臺的文字也給人很大的啟示。當安德烈對媽媽說,他也許會很平庸時,龍應臺這樣說:「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什麼樣的工作能夠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你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比較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還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

  給河馬刷牙。」

  是的,人生過程本無意義,而我們就是要賦予它意義,我們賦予它意義的唯一方式就是體現自己的價值,感受生活的快樂。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時,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快樂。

  除了對工作的看法,龍應臺對朋友關係的思考也很精闢。她又打了一個比方:「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攔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以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很多時候,我們在感慨友情的難得,殊不知,是自己沒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誼。

  較之龍應臺的《目送》和《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種溫情,因為她是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上去書寫,但,即使是和十八歲的兒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裡行間播撒下思考。親愛的朋友們,在讀艱澀的文字之餘,在繁忙走親訪友的間隙裡,不妨,也拿起這本書,放鬆一下,看龍應臺到底在怎麼說。

  篇四:《親愛的安德烈》

  安德烈是龍應臺的大兒子,在他14歲時,龍應臺離開德國,應邀回到臺灣,出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等她4年後卸任,安德烈已經成長為「一個184公分高的18歲的高校學生」,「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作為作家、作為母親的龍應臺極其敏感地意識到,安德烈已經讓她非常陌生,他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她對他的一切好像「一無所知」。

  這樣的局面似乎本該如此: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歲;他們也是兩個國別的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為了「認識成熟的安德烈」,龍應臺決定與他協議共寫一個專欄,在香港的一家媒體上連載刊發。於是,龍應臺母子兩人用三年的時間克服種種困難,互相通信,闡釋自己對人生、情感、教育、工作、價值觀等等方面的認識,在各自的獨立中相互溝通、理解,由此,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有媒體說: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親愛的安德烈》令人讚嘆,她的文字也有著萬丈深情。其實,任何一對正常的母子之間,都不乏「萬丈深情」,但彼此能相互對話到如此坦誠、如此深刻的程度,無疑是寥若晨星。

  龍應臺說,「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我覺得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就是這樣,溝通僅僅是瑣事,那不是心靈的溝通。然而,多少傷害都假借「愛」的名義進行!安德烈說,你要明白,你兒子不是你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應該說,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他們的溝通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可能。

  《親愛的安德烈》收入兩人的35封通信,以龍應臺《十八歲那一年》對人生18歲的回首開始,以安德烈《偉大的鮑布·迪倫和他媽》對母親戲謔式的親暱結束,充滿了母親的認真、知性、關注和中年的犀利,也充滿了兒子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和年輕的真誠。這些被安德烈認為「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展示了他們為消弭代溝、跨越文化隔膜而進行的深層次的溝通與交流,展現了有著東西文化差異的家庭教育,也讓人感嘆百年樹人之不易。

  龍應臺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目送》裡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在給安德烈的信中,龍應臺依然對這樣的不平等關係深為悵惘:「和你(安德烈)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她對安德烈說,父母親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給你溫暖和安全,但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等足足二十年後,你才會回過頭來,對慘敗衰弱的老房「深深注視」。但天下父母,不都是這樣的老房子嗎,心甘情願、無怨無悔?《親愛的安德烈》的根基,也不外「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普世原宿。

  萬丈紅塵,熙熙攘攘的來往中,多是名利的追逐者和被奴役者。所以,真的看破紅塵,歸根結底的,是快樂。大概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不被功名利祿所累,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快樂。在與兒子的信中,龍應臺寫道:「我擔心的不是你職業的貴賤、金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天下母親的心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龍的表達與總結更趨理性和高度。

  為了這樣的目的,龍應臺認為教育要取向天然。她認為,「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可是,她又認為,「玩」不能沒有限制和規則。當安德烈說,生活中有最凡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時,她大驚失色,單刀直入地問他這樣的說法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在得到兒子「當然是隱喻」的回答後,她才長舒一口氣,放下心來。

  安德烈怎麼解釋這些隱喻?他說,所謂「藥」,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讓你全新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搖滾樂」不僅只是音樂,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品味的總體概念:一種自我解放,不在乎別人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對不可知的關於探索,對人與人關係的聯繫加深……從此也可以看出,安德烈果然是「獨立」的成人,其思考問題的深度、表達意思的清晰度,都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但於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他們更能獨立思考,強調「自我」,西方的社會土壤培植著這樣的種子。

  比如,他們在談到「文化」時,安德烈認為「香港沒有文化」,因為「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情趣」,「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很重要的生活藝術。龍應臺就在回信裡說道,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戰、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沉澱、累積、醞釀、培養。「閒暇和逗留」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錢學森之問」大概需要這樣的答案;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也一再強調,有自由,才有創新。

  龍應臺是東西文化的理解者和融會者,她將它們的精髓消融在一起,然後悄然注入孩子的血液。她跟孩子交流的某些話題,完全是知識分子之間探討的「大問題」。比如,她談歸屬感:「全球化的趨勢這樣急遽地走下去,……愈來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語言,沒有國家;很可能他所持護照的國家,不是他心靈所屬的家園,而他所願意效忠的國家,卻拒絕給他國籍;或者,愈來愈多的人,根本就沒有了所謂「效忠」的概念?」她談權力與理想:「不要無條件地相信理性主義者,除非他們已經經過了權力的測試。」不能不感嘆,龍應臺女士這番與孩子說的話,放在咖啡館裡與知識分子交流也是毫不遜色的吧!

  毫無疑問,在思維的對撞中,龍應臺大膽地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成熟,可以與他談一些「大問題」,比如她說「人生最核心的『目的』,是自我的表達。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邪惡,多到你簡直就不知道誰最值得你同情:非洲飢餓的小孩嗎?某些伊斯蘭世界裡受壓迫的婦女嗎?被邪惡的政權所囚禁的異議份子嗎?而這些人共有一個特徵:他們都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無法過自己要過的人生。最核心的是,他們表達自我的權利被剝奪了。」在這裡,龍媽媽又「原形畢露」了。但這點,才是龍應臺之為龍應臺的根本所在。

  「萬丈豪情」與「萬丈深情」本是相通的,愛與恨都不會無緣無故,龍應臺與安德烈的對話可以給人很多的借鑑與思考。要知道,兩代人之間的差別容易淡弱,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卻難消除,龍與兒子的四手聯彈,給我們提供了彌減文化與代溝的範版。

  篇五:《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報告。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讀書心得:受辦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師的影響,到圖書館把龍應臺出版的系列書借來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師寫了讀書筆記的《親愛的安德烈》。當看到以上這段話時,勾起了我一個回憶:曾經的初戀時光,曾經的花前月下的美好歲月,曾經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個感慨:"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對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應該這樣,明智的家長一定要放權,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去摸爬滾打,即使傷痕累累也不要後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是以不佔有為目的,是一種應該保持一定距離的愛,而不應該嬌生慣養,甚至溺愛孩子。

  如果媒體不維持一種高度的批判精神,一個社會是可以集體變"笨"的是不是?

  --讀書心得:這絕對是至理名言,錢學森之問:"中國為什麼沒有傑出人才出現?"這大概是一種最主要的原因吧。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媒體,我們的體制,允許批判嗎?有幾個當官的敢講真話?有幾個學生不是變得越來越大世故甚至越來越虛偽?我們的教師那一個在真正引導學生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義、追求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現在那裡還有這種豪邁的革命精神?

  我推薦《親愛的安德烈》中第34封信《獨立宣言》給正在讀初二的女兒看,他看完無語,我問她有什麼收穫,她只能以"嗯"含糊地應答我。這聲音裡可能有佩服和感悟,但也許更多的無法回答:我們可以使用、有權使用"獨立宣言"並能成為社會風氣嗎?

  正如我後來又追問她的反映她終於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西方文化唄。"

  寫到這裡,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1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的劉曉波,我們的整個網絡,整個媒體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殺有關報導,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譴責西方的別有用心,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國當回事,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至少有中國人的聲音和身影;劉曉波也好,喇嘛也好,個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們值得敬佩的地方。

  親愛的安德烈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離開,親愛的安德烈。

  這句是臺灣的龍應臺說的。她是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裡。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給河馬刷牙讀後感作文]相關文章:

同类文章
狼改寫初中作文

狼改寫初中作文

狼改寫初中作文1  那天,是我回家最晚的日子,也是最不幸的日子……  那天,我從熱鬧的集市回來,走在回家路中必經的田野小路上,但是,身邊的事物卻讓人感覺有些詭異:身邊的樹木在悽厲的冷風中「沙沙」作響,似乎奏起一曲「死亡進行曲」;太陽在山的中央,將我腳下的土路渲染成了可怖的血紅色。  可是這絲
小狐狸學本領四年級作文

小狐狸學本領四年級作文

  從前,在一片大森林裡,住著一隻小狐狸和他的媽媽,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  小狐狸一天一天長大了,小狐狸纏著媽媽要拜師學本領。既然拜師學藝,就要找名師,狐狸媽媽認真地考察後,決定去請狼師傅教她的孩子。這位狼師傅可了不得啦,他殺過許多匹馬,從沒有過失手。事情出乎意料地順利,這位狼師傅爽快
蝴蝶情思作文

蝴蝶情思作文

  今天下午,陽光燦爛,我們唱著歌兒,迎著春風,興致勃勃地來到鯉城鎮看蝴蝶展。  來到展覽大廳,只見四周牆壁上掛滿了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蝴蝶標本,真像蝴蝶的天堂!走近細看,哇!蝴蝶的種類可真多啊!3000多隻標本,14個科,700多種,有世界罕見的珍稀品種,有美麗無比的國蝶……真是美不勝收,
貪心的狼作文

貪心的狼作文

貪心的狼作文1  一隻狼住在山坡上的一個窩棚裡,它每天的工作就是捕殺獵物填飽肚子,其餘什麼事都不做,因此,它的窩棚又髒有破,搖搖欲墜。  一天早上,大象去看朋友,他閃動著兩隻大耳朵,從狼的住處旁邊經過,不小心碰了一下狼的窩棚,沒想到窩棚立刻傾斜了。大象連忙停住腳步,不好意思地說:「真對不起,
一隻小貓作文

一隻小貓作文

一隻小貓作文1  有一天,我家不知從哪兒跑來了一隻小貓,它的全身黑乎乎的,眼睛一隻藍,一隻綠真漂亮,一隻小貓。它衝著我「喵喵」地叫著,好像在對我說:「我餓了,我餓了。」我連忙拿來一條小魚給它吃,它看見了非常高興,一邊大口大口地吃魚,一邊對我「喵喵」地叫,好像在對我說「你對我真好呀!真像我的主
可愛的小白兔的小學作文

可愛的小白兔的小學作文

可愛的小白兔的小學作文1  我家養著兩隻可愛小白兔,一直叫西門吹雪,另一隻叫珍珠,它們倆可是我的寶貝,誰敢欺負它們,我可不饒你。  一身灰白相間的短毛,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和兩隻又長又細的長耳朵,就可定時西門吹雪了,不過我平常都叫它吹雪,因為這樣叫就好像是微風吹著雪花,雪花在半空中隨風飄動,令
芙蓉鳥玲瓏作文

芙蓉鳥玲瓏作文

  乳白色的嘴,又尖又細,深黃色的頭頂,淡黃色的脖子,一身黃色的羽毛,加上白色的翅膀和尾巴,不知是哪位藝術家上的顏色,顏色搭配的是那樣的協調啊!它啊!就是我爺爺家養的一隻芙蓉鳥。因為它長得小巧玲瓏,所以我叫它「玲瓏」  芙蓉鳥不光長得漂亮,而且十分活潑。每次它見到我都那麼興奮。  放學回家,
可憐的小兔小學作文

可憐的小兔小學作文

  小兔本來是一個愛學習的孩子,它住在一個美麗而古老的森林裡,一天,它躺在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看書,這時,山羊伯伯走來了,不緊不慢地說:「小兔老鄉,躺著看書對眼睛不好。」說完,山羊伯伯就走了,小兔聽了就坐著看書。而且把眼睛都快放到書本上了,過了一會兒,小鹿姐姐一蹦一跳地跑過來,看見小白兔不正確
小狗做客作文

小狗做客作文

小狗做客作文1  在一個美麗的地方,住一隻有教養的小貓和一隻沒教養的小狗。它們是一對鄰居!有一天,小貓熱情地請小夠做客,小狗來後,它用力地踢門,差點把小貓家的木門踢壞了。小貓趕忙為它開門,有禮貌的說:「哦,原來是小狗啊,快請進,快請進!」小狗大大咧咧的走了進去坐再沙發上,小貓連忙端出一盤新鮮
小兔的困難和聰慧的頭腦作文

小兔的困難和聰慧的頭腦作文

  有一天,天氣悶熱,小兔到外婆家去。麻雀用沉重的聲音叫著,告訴小兔要下雨了,原來麻雀是天氣預報員。一路上,雨蛙鳴叫,燕子低飛,魚遊水面,小兔翻過潮溼的山,走過冷冷的樹林。  這時,迎面跑來一隻大灰狼,有兩隻尖尖的耳朵,一身長長的毛,兩隻眼睛轉來轉去,想壞主意吃掉小兔。它張開血盆大口,張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