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要不是因為狂妄,人類如今怎會無處躲藏

2023-04-02 04:06:38

人類自稱是萬物的精神領袖和地球的主宰。他們自豪地約束一切。他們甚至宣稱世界已經進入了人類中心主義的「人類世界」。他們聲稱決定未來的不再是大自然的工作,而是人類的力量。

「我們不應該過於陶醉於戰勝自然每一次這樣的勝利,大自然都會報復我們。」(恩格斯)流行病、蟲災、地震或海嘯、火災或暴風雪能輕易地證明人類的脆弱

是地球上的寄生生物人類社會的無限擴張和蔓延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如全球變暖、物種滅絕、森林消失、水汙染、土壤侵蝕、垃圾圍城和霧霾天氣。「為此,地球對人類發起了免疫反應,而病毒可能是大自然消滅的手段。」(理察·普雷斯頓)

對於地球上的這群倖存者,大自然已經不止一次警告過,但人類並不在乎「人類能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是,人類永遠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黑格爾)

人怎樣才能與自然、人與生命、人與人和平相處?

人類不僅需要修正三種觀點(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還需要補充第四種觀點——自然觀

老子說:「人治地,地治天,天治道,道隨自然。」「這意味著人應該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春天帶來夏天,秋天帶來冬天。他們應該時不時地行動,停止做事,保持敬畏。


由於突發疫情,2020年的前兩個月對許多人來說太長了。

,正如加繆在《瘟疫》中寫道:「人們開始同時感到恐懼和思考「除了思考流行病,人們也在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特別是對於處於精神成長階段的90後和00後來說,這可能是人生中的第一個危機時刻(之前遇到的最大危機可能是失戀或考試不及格),這可能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思考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學者汪小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沉睡的吉普賽人」,1897年,作者亨利·盧梭

病毒可能是大自然消滅人類寄生蟲的手段

除了瘟疫之外,美國作家理察·普雷斯頓的《血液流行病:伊波拉的故事》也是一本書,許多人在流行期間重讀它。

的第一章將讀者帶回到40年前的1月。故事開始於一個名叫查爾斯·莫奈的法國人查爾斯·莫奈在肯亞西部的一家糖廠工作。他和一個朋友開車去埃爾貢山露營,並在新年那天參觀了查理斯·莫奈最有可能感染馬爾堡病毒的謝塔姆洞穴,因為這個洞穴是他和另一個被感染和殺害的人之間的唯一交匯點。

根據同名電視劇


改編自《血瘟疫》於1980年1月8日,即參觀謝塔姆洞穴後的第七天開始發展。他的眼睛變得通紅,越來越像殭屍。他乘坐肯亞航空公司的通勤航班前往奈洛比接受治療。在飛機上,他開始嘔吐,吐出所謂的「黑色嘔吐物」,因為病毒開始在他體內「極度膨脹」。在

被支持到奈洛比醫院後,他終於倒下了」其他急診室的病人連忙起身,避開地上的人,大聲呼叫醫生,他周圍的血液迅速膨脹這種致命的病毒摧毀了宿主,現在正忙著鑽他身體的每一個洞,試圖找到一個新的宿主。「血瘟疫的第一章是我一生中讀過的最可怕的東西史蒂芬·金曾感嘆道:「被稱為當代驚悚小說之王」

含有約100,000倍的馬爾堡病毒/維基百科


馬爾堡病毒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絲狀病毒它來自非洲,但它有一個德國名字——1967年,病毒在德國馬爾堡的一家製藥廠爆發,因此得名該病毒由從烏幹達進口的實驗室猴子攜帶。1976年在剛果(金)發現的伊波拉病毒是血液流行的主要特徵,也屬於絲狀病毒家族。

"您對高風險病毒的思考越多,就越認為它們越來越像食肉動物而不是寄生蟲食肉動物的一個特點是它們會悄悄潛入,有時會潛入很長時間,然後突然襲擊。」書上寫道

血液流行的截屏

在用文字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病毒的恐怖之後(當然,這並不誇張),普雷斯頓在最後一章寫了一個推論:


代表地球。人類是一種寄生有機體——「人類洪水似乎被感染了,具體的壞死點遍布全世界,歐洲、日本和美國都像癌症的腐肉,擠滿了不停繁殖的靈長類動物,人類群落無限期地擴大和擴散,這很可能給生物圈帶來巨大的滅絕。「

由於這個原因,地球對人類發起了免疫反應,試圖消滅這種寄生蟲的感染,而病毒,包括愛滋病病毒,可能是大自然消滅的手段

「我想愛滋病可能不是自然界表現出的最強大的力量「當你讀到普雷斯頓的話時,你可能會感到極度恐懼


如果我繁榮,你將繁榮

如果我衰退,你將衰退

或更糟


早在19世紀,恩格斯就警告人類:「我們不應該過於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的勝利。」每一次這樣的勝利,大自然都會報復我們。

在恩格斯的一生中,歐洲和美國的許多地方都出現了水土流失等生態破壞現象,這就是恩格斯所說的大自然的「報復」然而,當時人與自然的緊張關係並沒有得到充分的揭示,人們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已經進入20世紀。特別是進入當代以來,人類對自然的統治和掠奪性開發加劇,自然條件空前惡化,導致環境汙染、生態失衡、資源短缺等全球性問題。


2年2月8日,玻利維亞貝尼省,洪水泛濫,牲畜被困,無處可去/vision China


在網飛拍攝的8集紀錄片《我們的星球》的第一集中,講述者、英國生物學家、英國廣播公司主持人和製片人大衛·愛登堡說:大約10,000年前,當人類建立第一個定居點時,人類周圍的世界,包括陸地和海洋,充滿了生物幾代人以來,這個穩定的伊甸園培育了我們不斷發展的文明。

,但隨後他改變了話題:

。然而,現在,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一切都變了在過去的50年裡,野生動物的數量平均下降了60%。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不再認為自然的穩定是理所當然的。

這是我們星球上列出的數據:

熱帶雨林正以每年15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與1980年夏季相比,

減少了40%的極地海冰覆蓋,預計到2040年北極將不再有冰川。

全球漁業資源正在迅速減少,其中三分之一已經完全消失;

|從1992 016年到2017年,1000多公裡的大堡礁被白化,而世界上一半的淺水珊瑚礁已經死亡,其餘的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消失...

我們星球的截圖


。因此,一些豆瓣網友評論道:當北極冰川消失,野生猩猩消失時,超過70%的解釋是負能量數。這不是一部展示地球之美的紀錄片,這是一部警告電影,告訴你如果你不做點什麼,每個人都將立即完蛋!美國生物學家b·科莫納曾經寫道:我們自稱先進,並宣稱我們已經擺脫了對環境的依賴在南非的卡拉哈裡沙漠地區,遊牧部落的成員只能從他們找到的莖稈中提取水分。我們只要打開水龍頭,水就來了。

我們不再走在無路可走的荒野中,而是走在城市的街道網絡中。我們不再尋找陽光來取暖,也不再躲避炎炎夏日的烈日。我們只需要用一臺或另一臺機器來保暖或降溫。所有這些逐漸形成了一種觀念,即我們已經創造了自己的環境,不再需要自然環境。

在熱切探索現代科學技術的好處的過程中,我們幾乎產生了一種致命的幻覺:我們終於擺脫了對自然平衡的依賴但事實是可悲的,完全不同的。我們依賴自然的平衡,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有句諺語說,如果地球46億年的歷史濃縮成一天24小時,人類只會在零點前幾秒出現。

自然不需要人類,但人類離不開自然。公益紀錄片《自然在說話》用自然的口吻說:「是的,你的未來取決於我——如果我繁榮,你也會繁榮;如果我拒絕,你會拒絕,甚至更糟。「


map/nature in speaker micro


我們真正需要什麼樣的生活?


「『非典』和禽流感相繼爆發,這應該引起我們對當前生產生活方式的反思。如果我們不能阻止嚴重破壞自然平衡並與生物世界和諧共處的行為,人類可能會因為像恐龍一樣的「特殊化」而滅絕。「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尹鴻福2004年提出的意見他指出,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從研究生物進化歷史中得出的科學結論。尹鴻福對

的推斷過程如下:生物滅絕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通過整體進化,舊物種不再存在,進化成更新更高的物種;另一個是後代沒有連續性的滅絕。從猿到人的進化屬於前者。類人猿滅絕了,但產生了一個更高級的人類。恐龍的滅絕屬於後者

庫布裡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截圖


導致恐龍滅絕的內在原因是「生物特殊化」所謂生物特殊化是指一個有機體由於與自然的不平衡而非自然的過度發展。

例如,某些物種的個體擴大是一種特殊現象,這是生物進化上升的表現之一,但越大越好。這些物種只適應特別有利的環境,需要更多更好的食物。

恐龍就是這樣一個物種。它曾經是一種佔統治地位的生物,但它的適應性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被削弱。一旦環境突然改變,它將走向滅絕。

和人類也有「專業化」的風險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繁衍速度加快,對肉類的需求越來越高。人們獲取肉類的方式越來越依賴於人工食物鏈,即家禽和牲畜的工業化生產。

"這種高密度、均勻飼料、快速生長、快速施肥的生產方法遠離自然,再加上激素和育肥劑的使用,使動物的抗災能力降低,容易感染流行性疾病,導致口蹄疫、狂牛症和禽流感的頻繁發生。」尹鴻福說道


恐龍骨骼保存在博物館/unsplash

非典爆發17年後,新的皇冠肺炎疫情使人們再次意識到人類的脆弱性和當代城市生活的脆弱性,並進一步反思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例如,學者黃登認為日常生活中的垃圾生產、非理性消費和無意識的玩世不恭都是「平庸之惡」的一部分。我越來越意識到,在科技的無限可能性下,人們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由穩定的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創造的繁榮城市可能只是人類生活的幻影。我們有太多盲點。人類沒有想像中的強大和自信。在嘈雜而刺眼的生活方式下,我們必須問一個基本問題:我們真正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與他人相處?或許我們現在能做的是構建一種更健康、理性、簡單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培養真正適應城市規則的公民。否則,所有人將不可避免地共同承擔無法承受的成本。


我們真正需要什麼樣的生活?

讓我們來看看梭羅的生活:「我發現每年只有六周的工作時間足以支付我所有的生活費用。」整個冬天和大部分夏天,我都自由自在地讀一些書。「

瓦爾登湖/維基百科


他的木屋是他自己建造的,總造價為28.125美元。房子裡的家具」包括一張床、一張桌子、三張凳子、一面直徑為3英寸的鏡子、一個撲克和木架、一個鍋、一個平底鍋和一個煎鍋。一把勺子,一個臉盆,兩把刀叉,三個盤子,一個杯子,一把勺子,一個油箱和一個糖漿罐,還有一盞塗有日本漆的燈,「就這樣。

當然,你可以不同意並感到「矯情」,但沒關係,儘管去你的生活,只要你不把所謂的「生活方式」當成你的生活。

作者|譚善山

原題:面對自然,人類中心主義是脆弱的

這篇文章首次出現在《新周刊》559

歡迎與朋友分享

未經允許轉載

禁止
同类文章
 1999年被貶下凡的神仙現在如何了, 被貶下凡的神仙都有誰?

1999年被貶下凡的神仙現在如何了, 被貶下凡的神仙都有誰?

什麼樣的神仙會被貶下凡?神仙世界和我們的制度差不多,頂多是因為法術,多了一點生活上的方便。那些不服從管理,犯了事情的,或者塵緣未了,需要再歷劫難的,或者下界需要一個代表性人才的。此時,天庭就會安排神仙下凡。有的是奉命解救世人,有的則是純粹的磨練。一般來說,他們都具有特殊的才能,可以在某一個行業成為佼
 揭秘1998年長江走蛟化龍,渾身黝黑髮亮,頭上有紅色的角!

揭秘1998年長江走蛟化龍,渾身黝黑髮亮,頭上有紅色的角!

說到餃子,許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但蛇應該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傳說蛇在成蛟生活了500年,龍在龍的體內生活了1000年。一般來說,在餃子上行走時,伴隨著具有巨大破壞力的自然現象,如狂風、暴雨和洶湧的河流。當在餃子上行走時,餃子不會飛起來,而是會用大河跑到海裡。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強烈衝擊會引起巨大的波浪和
 打生樁是什麼意思?,殘忍的風俗習慣

打生樁是什麼意思?,殘忍的風俗習慣

在古時候,民間是有著很多恐懼殘忍的封建習俗存在,而今日我們要講到的打生樁便是其間一件。 那麼大家知道這個打生樁是什麼意思嗎?其實便是古代時期修建上的一種用「兒童來祭祀」的辦法,在古時候是真實存在過的,並且這種辦法聽說還是」修建開山祖師」魯班所發明創造出來的,下面我們就一同來具體了解一 下!」打生樁」
 何超瓊有孩子嗎,沒有孩子就離婚了

何超瓊有孩子嗎,沒有孩子就離婚了

何超瓊是澳門賭王何鴻燊與藍瓊瓔所生的女兒,在美國聖克萊大學畢業的何超瓊,具有超卓的市場管理才華,在三十多歲的時分,何超瓊現已接管了多個公司,並且成為了董事的何超瓊,也展現出超卓的投資眼光,所以何超瓊才會被譽為賭王何鴻燊的接班人,高品位高人氣的何超瓊,現已是超越了許多女明星的存在了,當年何超瓊與前夫許
 奇趣大物理

奇趣大物理

《奇趣大物理》是一本正文語種為簡體中文的書籍。開    本16開出版社未來出版社作    者湯姆·亞當斯/文 託馬斯·弗林薩姆/圖書    名奇趣大物理出版時間2012-6-1裝    幀精裝目錄1基本信息2編輯導讀3內容簡介4作者簡介5目錄摺疊編輯本段基本信息奇趣大物理奇趣大物理叢書名:奇趣大物理
 粉色沙灘在哪裡? 為什麼是粉色

粉色沙灘在哪裡? 為什麼是粉色

一說到夏天許多人的腦海裡便浮現出自己面朝大海吹著海風聞著海水的鹹味肌膚觸及海水時冰涼舒服的感覺,湛藍的大海和銀色的沙灘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可是你知道沙灘還有粉色的嗎?現在51區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粉色沙灘。粉色沙灘在哪裡粉色沙灘地處於巴哈馬群島上的哈勃島,它的長約三英裡,海水至清且沙子十分柔軟令人心曠
 奇聞趣事

奇聞趣事

奇聞趣事通常是指驚奇動聽的本身就有趣的或者人們感興趣的事情、有趣味的事,人們對奇怪的事或有趣的事物都有一種好奇心理。在報紙上、電視中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見到各種各樣聞所未聞的有趣的或者人們感興趣的事情、有趣味的事情,習慣歸類為奇聞趣事。類型趣味的事拼音qí wén qù shì含義有趣味的事目錄1釋義
 世界奇聞怪事大全集

世界奇聞怪事大全集

《世界奇聞怪事大全集》是2011年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志晶。本書講述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事件。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頁數255 頁開本大16開裝幀平裝ISBN9787546344973目錄1內容簡介2目錄摺疊編輯本段內容簡介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事
 程連蘇怎麼死的?徒手抓子彈是障眼法嗎?

程連蘇怎麼死的?徒手抓子彈是障眼法嗎?

美國魔術師程連蘇怎麼死的?是因為徒手抓子彈失誤嗎?子彈的威力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徒手抓子彈就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可就有這樣一位美國魔術師程連蘇將徒手抓子彈作為自己的拿手好戲,51區小編帶你一起揭秘歷史上程連蘇徒手抓子彈的奧秘。 程連蘇徒手抓子彈是障眼法?在程連蘇的魔術表演過程中,具有助手假裝成
 驚奇目擊者:探尋驚人的天外奇聞

驚奇目擊者:探尋驚人的天外奇聞

基本信息書名驚奇目擊者:探尋驚人的天外奇聞作者安洪民出版社雲南出版集團公司,晨光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定價18.8 元開本16 開ISBN9787541436222目錄1內容簡介2圖書目錄摺疊編輯本段內容簡介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而對外太空的好奇更是可以追溯到人類最初的探尋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