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知識:正月初一歷史上叫法的演變
2025-07-16 21:24:10
做為一個中華子民,關於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是基本的,其中在我國的傳統節日當中正月初一也是最受人們關注的一個節日。關於春節的演變在歷史上也發生了許多的改變,去了解春節的具體由來與演變的過程也能過使我們更好的了解一個傳統節日。
正月初一歷史演變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
古時拜年講究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
春節的藝術風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帖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帖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