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摘錄與感悟(讀世說新語感悟)
2023-11-02 07:21:15
我們常聽到「沉默是金」一語,意指秉性高潔、甘於淡泊的人,謙和、低調,不張揚,不誇誇其談,更不談庸俗的話題。
古人為何有此一說呢?且聽小編為你道來。
王羲之的三個兒子結伴去拜訪謝安,王徽之、王操之話語不但多,而且說的皆是俗事,而最小的王獻之只是禮貌性地寒暄了幾句,便不再說話。當三兄弟告辭而去,「坐客問謝公:
『向三賢孰意?』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謝安通過他們說話的多少和內容,推斷出最小的王獻之心性祥和,能守靜,將來會有大出息。王徽之、王操之話多話俗而見浮躁,不會有大作為。他的觀察果然不錯,後來王獻之在書法上與其父同樣佳妙,稱之為「二王」。
孔子說的「訥於言而敏於行」,很為人欣賞。一個人的少言寡語,有的是天性使然。
「王右軍少時甚澀訥。」(《世說新語·輕詆第二十六》)王羲之年輕時靦腆無話,後來才有所改變。
不屑於自吹自擂,有真才實學,卻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物,魏晉時譽之為「不鳴不躍」。張華見褚陶,語陸平原(陸機)曰:「君兄弟龍躍雲津,顧彥先(顧榮)鳳鳴朝陽,謂東南之寶已盡。不意復見褚生。」陸曰:「公未睹不鳴不躍者耳。」(《世說新語·賞譽第八》)
褚陶字季雅,為吳郡錢塘人,聰慧絕倫,三十歲就有《鷗鳥》《木磑》二賦名世。典籍中稱他「清談閒默」,好讀書,因而得到張華激賞。「龍躍雲津」,意為龍躍起於天河;「鳳鳴朝陽」,意為鳳迎著初升的朝陽長鳴,均比喻人才遇時而起。謝安所說的話,可理解為:關鍵是如何去發現「不鳴不躍」但才德兼備的人物。
還有一位褚裒,字季野,也是個不愛說話的人。「謝太傅(謝安)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齊備。』」(《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褚裒少有簡貴、衝默之稱,累遷江兗二州刺史,贈侍中、太傅。所謂「四時之氣齊備」,指春、夏、秋、冬四時氣象都具備,常用來形容人的氣度弘遠。
人的沉默,有時並非性格所致,而是處在特殊的情境,面對特殊的對象,不能言,不願言,只好無言以對。
殷荊州(殷仲堪)有所識(有位熟人),作賦,是束晰慢戲(滑稽遊戲)之流。殷甚以為有才,語王恭:「適見新文,甚可觀。」便於手巾函(包)中出之。王讀。殷笑之不自勝。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惡,但以如意貼(壓)之而已。殷悵然自失。(《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王恭為名人,面對一篇寫得並不好的賦,既不能誇獎也不能貶抑,只能保持沉默,因為作者是殷仲堪的熟人,而殷仲堪又不諳詩賦的好惡,還一味地稱讚。如貶抑則傷了友情,若昧心讚揚則有傷文德,於是「既不笑,亦不言好惡」。
綜上,可以看出「沉默是金"其實包含兩層要義:其一,自己對事物或所處環境不熟悉之時,少說話、不說話,可以避免犯錯或失禮,傾聽更適宜,也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其二,在特殊場合,面對不便言談的人或事,委惋回復或保持沉默,可以省卻很多麻煩。這是古人的處世智慧,值得我們借鑑。